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姥姥听着对话,觉得很有趣,也加入询问“能不能吃”,得到的答案是“不行”。
“你不让我吃,我明天就给你送到幼儿园去。”
“幼儿园”对于现阶段的弟弟来说,是一个“无聊又不得不去的地方”,因为自己的拒绝就要被送去,加深了恐惧。
看着豆弟的小脸,瞬间转阴。
我立马说:“你可以拒绝姥姥,没事的,这是你的东西,不想给就不给,姥姥也不可能因为你不给她零食,就把你送幼儿园的。”
姥姥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跟着说:“对对对,我开玩笑的。”
这样的玩笑,在家庭生活中,很常见。
有些是无意的玩笑话,却让孩子当了真,加深了对幼儿园的恐惧,加强对“上学”的怨念。
不止幼儿园,即便是小学、初中,那些听到“你哪班的”“你老师来了”就能“吓破胆”的孩子,也不少。
晚上放学刚到小区广场,一个刚上小学的小男孩四脚朝天,躺着地上打滚+大哭。
周围站了很多不明所以的成人和孩子,“看热闹”。
小男孩的奶奶看见围上来的人群越来越多,拿出了“杀手锏”:“快快快,站起来,你老师来了。”
效果出奇的好,小男孩站了起来,连哭声都瞬间止住了。
只不过,站起来的那一瞬间,脑袋四下张望,眼神中闪过了一丝恐惧。
不到一分钟,小男孩并没有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老师,换了个位置,继续刚才的行为。
家长无可奈何,拎起孩子“啪啪”两巴掌打下去,骂骂咧咧地回家了。
拿“幼儿园”,去恐吓“不听话”的孩子;
拿“去上学”,去挑逗“不写作业”的孩子;
拿“老师来了”,去刺激正在撒野的孩子。
“药效”短暂,且有害。
有段时间,高铁上“流行”挂上小蜜蜂,对着几个玩闹的孩子方向喊去:“你们是哪个班的?”瞬间安静的车厢,让这句话成为“治理”熊孩子的法宝。
但,“老师”是拿来“支配恐惧”的么?“学校”只是“立规矩”的地方么?
别说孩子不爱去幼儿园,不想去上学,天天树立这样的“恐怖氛围”,又怎么能心甘情愿的去……
很多家长,不愿意自己去立个规矩,指望老师去立,就算立了规矩,也不愿严格执行,奇思妙想,将“老师”幻化成“恶魔”,随时随地拿来用。
一段时间后发现,“我家这孩子,说话不听,别人一说就听。”
国庆期间,我无意间,成为别人口中的“恶魔”。
外出游玩的路上,找了一个店吃午饭,兔爸点餐未归,兔姐豆弟坐在沙发一侧等待,我在对面的椅子上。
不多时,来了一个爷爷带着2岁的男孩。
爷爷把他刚放在沙发,小男孩就顺着沙发径直走向豆弟,爷爷一边抓着孙子胳膊,一边说:“别去哥哥那边。”
嘴上说着“别去”,手里的“线”可一点没紧。
小男孩轻松穿过3人位,爷爷一手扶着胳膊怕摔了,一边在沙发挪着屁股紧跟。走到豆弟身边后,做出踢腿的动作。
爷爷:“别踢小哥哥,别踢了。”
眼看连踢3脚虽未重踢,但再不制止,哪知道重拳何时来临。
我见爷爷没有将小男孩抱走,直接提高分贝:“干嘛!”
孙子懵了,赶紧回到自己的座位。
2岁男孩正是探索欲较强的阶段,而爷爷也明显知道,男孩喜欢用脚去探索,会对别人造成不便。
嘴上是“禁止”,行为是“放纵”。
我的突然袭击,不是对孩子,打心里是冲着爷爷。
接下来的那顿午餐,但凡小男孩有点“坐不住了”,爷爷就会重复:“快吃饭,快吃饭,阿姨要来打你了。”
被“恐惧”支配的男孩坚持了几分钟,后来爷爷发现,这句话失效了。
男孩只是小,不是傻。
阿姨没来,连看都没看一眼,更没打我,怕什么……
所以,孩子从什么时候“不服管的”?
从他,看清养育者谎言的那一刻。
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转发吆!
设为星标,不错过下次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