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信任
学校式教育思维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
孩子们需要比他们更懂事的成年人强迫他们学习。
从本质上讲,我们不相信孩子们有自我驱动力。
我们认为孩子们懒惰且缺乏动力。
我们认为学习是不自然且令人不愉快的。
否则,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有必要鞭策、督促他们、唠叨他们或激励他们?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缺乏信任的表现:学校依赖奖励、惩罚、小红花、成绩和排名等外在因素来鼓励学习。
这些可能在短期内有效,但过分强调外在动机实际上会降低孩子的内在动力。
这种现象称为“过度辩护效应”,预期的外部奖励实际上会降低人们完成任务的内在欲望。*过度辩护效应
是指预期的外部激励(如金钱或奖品)降低了一个人完成任务的内在动机。为之前没有奖励的活动提供奖励的总体效果是转向外在动机,并削弱先前存在的内在动机。
一旦不再提供奖励,人们对活动的兴趣就会消失;先前的内在动机不会恢复,必须不断提供外在奖励作为维持活动的动力。
假设你的孩子正在开心地玩恐龙,告诉你恐龙的不同名称和特征,恐龙长什么样,恐龙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恐龙的敌人是什么等等。
然后我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根据恐龙的时期对恐龙进行分类,我们就给他们一根棒棒糖。
结果呢?我们只是把注意力从他们的乐趣转移到了奖品——棒棒糖上。
我们把注意力从他们开始谈论恐龙的地方,转移到了我们希望他们以某种方式为我们表演的地方。
这些外部动机可能会让人觉得被操纵和胁迫,只会削弱孩子的内在享受和自我控制感。
不幸的是,在我们的孩子周围,充斥着成人设置的激励,这证明我们不太相信孩子有内在的激励作用。
如果我们想看到一个能够自我驱动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改变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信念。
我们必须把他们看作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天生好奇,有动力去做对他们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必须相信他们确实有自我驱动的能力;他们确实想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决定。
《自我驱动的孩子》谈到了 3 条自我提示,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提示来改变我们头脑中的剧本,以便我们开始转变,真正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能力为自己做出重大决定:
“你就是你自己的专家。”
“你脑袋里有大脑。”
“你希望你的生活顺利。”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真的相信这些事情吗?”。
如果我们不相信,就很难相信他们有自主权和做出重大决定的权力。
我们会不断被怀疑和不信任所困扰,并忍不住想要控制他们。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重新考虑对孩子的信任。
孩子的任务是练习做决定。
我们的任务是信任他们、支持他们、辅助他们,并赋予他们自主权。
过度控制
学校风气削弱自我驱动力的另一个方式是学校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想想孩子们在学校环境中受到的所有控制:他们如何坐、如何穿衣、何时上厕所、何时吃饭、学习什么、何时学习、在哪里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向谁学习。在家里,我们强化这些期望并要求我们的孩子遵守,无论是让他们做作业(即使他们不感兴趣),还是训练他们安静地坐着(即使他们更愿意活动身体)。即使许多在家上学的孩子也只是在家里上学,父母仍然是决定时间表、课程、规则和期望的人。因此,我们看到,在学校模式中,父母/成人/老师才是掌控者,坐在驾驶座上选择目的地、速度和收音机上播放的内容。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如果我们的孩子从未有机会自己坐在“主驾驶”,他们如何学会自我驱动?我们知道孩子们需要一种自主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这是人的天性。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种对孩子施加控制和胁迫的教育和养育模式。作为一名非学校教育者,这意味着我不会带着自己的计划来决定我的孩子要完成什么。我没有为他们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也不会对他们进行微观管理或安排他们的时间。我试着跟随他们的脚步。我不会强迫他们做不符合他们个性的事情,但我会为他们提供他们喜欢的事物的不同资源。因为有爱和信任的基础,他们知道我们不会试图控制他们,所以他们往往愿意认真考虑我们的意见。就像我作为成年人可以在人际关系和责任的约束范围内,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样,我的孩子也拥有这种自主权。这可能让人感觉非常可怕,尤其是当我们有学校思维的时候。感觉就像我们正在跳下悬崖,因为我们无法控制。一致的标准
学校教育规定所有孩子在一定年龄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学校教育规定我们的孩子至少要达到同龄孩子能够达到的水平。我们有共同核心标准。我们有“达到年级水平”的概念。我们有标准化考试和千篇一律的教育。整个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让孩子符合教育水平标准,而那些达不到这些标准的孩子往往开始认为自己“落后”、愚蠢或无能。这阻碍了我们孩子发展能力,因为能力仅以非常具体的学术术语来衡量,而且这些术语并不包括人类广泛的能力和技能。我们并非生来就是学者。我们的社会需要具备各种技能的人。我们不应该美化某一条特定的成功之路,而应该看到各种能力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独特的天赋可以与世界分享。千篇一律的教育,每个人都一样,这既不利于我们的孩子,也不利于他们发展有意义的能力。狄巴克·乔布拉 (Deepak Chopra) 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数学不好但网球好,大多数人都会聘请数学导师。我宁愿聘请网球教练。”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会聘请数学导师,因为我们已经受到学校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思维模式认为所有孩子都必须擅长相同的领域。能力很重要,但它与自主性密不可分。毅力和成长型思维很重要,但这既适用于数学,也适用于网球。如果孩子喜欢网球并想提高球技,那么即使很难,他们也需要练习。如果他们想加强反手击球,就需要加强弱点。因此,我们不应该根据狭隘的、学校化的、武断的定义来要求他们具备一致的能力,而是应该支持他们以符合自己天赋和兴趣的方式来发展能力。缺乏联系
《自我驱动的孩子》书中谈到了孩子们如何需要一种关联感才能自我驱动——一种归属感、接受感和关爱感。首先,我们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这意味着他们与家人联系和享受彼此陪伴的时间有限。当他们回家时,还有家庭作业要做、课外活动要参加、家务要处理等等。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交情感学习,但学校课程安排通常很紧凑,以至于我们错过了教育的这一重要方面。不仅经常没有时间耐心处理强烈的情绪或关系冲突,而且他们在学校学到的往往是有害的,会加剧不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欺凌、同龄人压力和“坏女孩”成为常见的校园比喻的原因。另一方面,学校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制造了很多冲突。想想早上带孩子出门准时上学的压力。或者确保孩子在整个 Zoom 会议期间都坐着不动。学校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造成一种对立的关系,父母被期望成为执行者。但我们知道,联系、归属感、依恋和亲和力是人类成长的基本需求。与其让学校来定义你的优先事项,不如自己选择优先考虑的事情,而你列表的首位可以是联系。这可能意味着不要给他们安排过多的时间,这样他们就有时间与家人一起出去玩。从非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没有学校的生活意味着当他们需要我时,我可以随时为他们服务。我能够提供更多的陪伴,并帮助他们解决出现的情感/关系问题,给予他们所需的耐心关注。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如果我们真的想看见孩子发展出自我驱动力,我们就必须挑战学校式的思维模式,而倾向于信任、自主、有意义的能力和联系。
Iris Chen 是一位美籍华裔作家、演讲者,致力于推广自主教育。她自称是一位“正在解构虎妈”的母亲。在意识到自己严格的养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后,她从权威性育儿转向了更有意识、更和平的育儿方法。这个转变使她成为自主教育的支持者,抛弃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她的孩子们自己引导学习,远离传统的教育体系。Iris 称自己的旅程为“去虎化”(Untigering),她在自己的网站(左下方阅读原文)上分享她如何摆脱中美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僵化且高压的成功期望,走向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育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