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企绞尽脑汁,吃不了这把细糠
汽车
2024-10-01 10:39
天津
Stellantis和阿斯顿·马丁发布盈利预警后,直接导致股票分别下跌15%和25%!就在前两天,大众汽车集团再次宣布对其年度业绩预期进行下调,这是三个月内第二次下调。奔驰也于不久前表示,预计其息税前利润将“大大低于”低于上年。9月10日,德国宝马汽车下调全年利润预期,息税前利润率从之前的为8%至10%,下调为6%至7%。宝马还甩锅说,利润率下调跟主要市场中国的需求低迷有关。不过我不知道宝马,是否真正探寻过自己在中国“需求低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真正想了解的是,欧洲车企为何变得像软体动物一样,在中国车企凌厉的攻势下如此羸弱?非常巧合,网上流传一个据说是苏格兰投资人David Galbraith写的短文,对欧洲汽车工业进行了剖析,感觉说的挺有道理。所以我就把他的一些论点列出来,从欧洲人自己的角度看待欧洲汽车的衰落,感觉挺有意思。电动车看起来和德国制造出来的燃油汽车没什么差别,然而从生产设计、商业模式和利润结构,已经是完全两个物种了。OEM(车企)本身利润率并不高,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来自供应商,以及那些卖车的经销商。因为经销商可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极高的零整比对零配件进行维护和更换,并借此获取利润。至于汽车工人,他们加入工会,然后获得固定的福利和养老金,但他们的收益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利润都分配给了车企的管理层,一般是几个家族的后代。久而久之,这些欧洲车企变得更像是家族拥有的养老基金,而不是汽车制造商。所以当欧洲车企像养老基金那样运作时,就会在结构上极度抗拒变革。于是这些车企只能在现有模式下进行有限创新,小修小补。比如宝马在诺伯特·雷瑟夫领导下,发起了迄今为止豪华车企最为波澜壮阔的电气化变革。但非常可惜,这次电气化变革因为走错了方向(通过碳纤维实现车身轻量化,而不是押注于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导致失败。所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欧洲车企的运转机制,就不允许在创新方面做更多尝试。比如大众汽车,早在2015年就因为“排放门”丑闻而发布了“大众2025”,但结果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把大众汽车的灾难归咎于管理层,没什么意义。于是,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汽车制造商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诺基亚。另一方面,电动车的崛起也重创了欧洲汽车工业的运转模式。以OEM为核心, 维持一个由博世那样的零部件巨头的庞大零部件供应商,再加上经销商的模式,完全不灵了。电动车既不需要庞大的零部件供应商体系,也不需要复杂的后市场养护体系。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电动汽车生产商没有产业工人的养老金负担,也没有所谓的“汽车家族”的掣肘,所以能够更加机动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唯一办法是把旧资产和新资产(比如新的电动车品牌)隔离,并引入投资工具,让更多人分享利益。至于德国,他们本来就非常擅长制造那些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东西。以中国为例,曾经有车企出现过半年发布三个款型的现象。奥迪最近发布了一个消息,说可以在24个月内完成产品焕新。我看到不少车企也在举行升旗仪式,共庆这一伟大时刻。100年前,除了中国人自己,世界列强没有正眼瞧过中国。但到了今天,中国汽车已经是中国工业的骄傲,并正在跑遍全球。我喜欢历史,以前读书的时候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盛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