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赛道很多,要认清自己,做好取舍
文摘
教育
2024-11-26 06:12
北京
课余跟一些同学聊天,有的新同学对学校的不适应居然是——机会太多、眼花缭乱、难于选择。
个人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算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教育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两个。学校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宽阔的发展平台。现在,几乎全北京的孩子都知道,在十一学校比较民主、自由,可供选择的机会较多。名师大讲堂、名家大师进校园、校园影院都安排周三下午,一些学生社团也在周三下午开展活动,你没有分身术,最多选择一项参加。这里要说的是,当一些活动不是安排在同一天时,是不是我们就要“因为它是学校安排的,机会难得,尽可能参加”呢?你是因为自己发展需要,还是因为好奇,或者是无聊才去参加的呢?学校在评优条件里并没有写着“必须参加每一次名家大师活动”,而是只要求了很少的次数。况且,很多活动都仅属励志教育,如果你早就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又不是你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就不一定要参加了。过去曾经有这样的同学,高一阶段学数学竞赛;进高二后,慢慢觉得数学“越学越深、越学越难”,于是转投物理竞赛。学了两个月后,又要来学化学,跟我商量,我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绝了他。“你这样的叛徒,学什么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逃跑”。“**同学智力还不如我呢!他去年跟着高二考生物还得二等奖呢!所以我应该也可以。”最后还不错,应该是主要拜教练的经验所赐,终于在高二获得了一个市级二等奖,圆了跟他的那位同学比的梦。这样的人,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只冲着结果去学,想投机,不知道学习最最重要的是刻苦、深入、默默付出,所以我说他“无论学什么,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不知道刻苦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而只想看到好的结果,想“不劳而获”。通过竞赛的学习,切实理解做学问的基本要求,从中学会怎样读书、怎样思考、怎样寻找问题。只有这样,你在竞赛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用的。比如你是一个学习化学竞赛的,将来完全可能不是研究化学而去研究历史、研究政治,但你在化学竞赛课程里练就的思维能力、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帮上你。说到“选择和放弃”这个话题,还有必要在这里给一些家长进一言。经常发现我们的一些学生非常忙碌,很多时候连基本的作业都不能完成,就不用说老师一般不做硬性时间规定的自学自研作业了。“我妈妈听说有个老师作文指导特别好,于是让我们几个去听了”;“我们家希望我将来从事经济类工作,跟着他们去听股票讲座了”;“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妈妈规定的任务——写日记、写影评、参加摄影比赛……”教育最需要的是自由时间,孩子真正的发展需要自由意志。近年来,在“全面发展”的旗号下,社会教育机构开设出了无数样的课程,难道我们都要孩子去学习一番吗?肯定不可能!要有所选择,要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以学什么为主。他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已经9年,期间经历了若干轮次的选择与竞争。事实表明,他在其同龄人中可能就是以数理、文化、逻辑占据优势的孩子,而高中阶段正是他需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提升文化品质、逻辑思维力的时期。而我们大人天天替他安排了几乎全部时间,致使孩子疲劳不堪,连学习的主动性都彻底丧失了,还怎么做到积极发展?其实你那根本不是征求意见,而是诱导、甚至胁迫,常常利用孩子对未来的无知和害怕。“老师,我觉得自己挺用功的,为什么成绩不升反降呢?”“我一直是那么样学的,上课、写作业、不会的就问同学、问老师。”“那么,你觉得上高中后学习轻松了呢?还是紧张了呢?”初中的学习几乎全在老师的掌控之下,而高中呢?你每周有7、8节自习,几乎各科都加大了自学的要求。你是跟别的同学一样也上课了,也写作业了,看得见的工作都是一样的。看不见的领域,就不是完全一样了——人家看书时看得慢、在深入思考、在质疑,你呢?人家发下试卷后总是先把错的题目重新思考、再做一遍,最后才去问老师或者跟同学讨论,你呢?人家的自习课一直默默自学、课后每天安排很多时间用于解题,你呢?你课上讨论时的参与度怎样?你都跟上了吗?别人发言你都能听得懂不?你课后作业遇到的困难多吗?你都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的吗?还是一遇到困难你就去问别人?高中的学习对你的主动性要求高了,别人都在努力积极地去研读教材、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而你还在“原地踏步”。说明你对高中学习目标的理解不够到位,你的学习太过形式化,效率太低,这就是你自觉“已经挺用功了”而成绩不升反降的根本原因。一些着急的家长,看到“老师不怎么讲课”而要求学生多自学,就自己出资请老师给孩子补课,试图“走捷径”,“让单元小考中稍微高一些的分数给孩子带来些许自信心”。结果如何呢?期中考试一看,效果并不怎么好(不能排除有个别成绩进步的,因为毕竟孩子多学了一些时间,这样的学习效果持久吗?)。于是慨叹“全社会不都在这么补吗?”“怎么我们孩子就不灵了呢?”教育具有农业属性,孩子成长就跟庄稼的生长是一样的道理,得靠内力作用慢慢地长大。我是农民出身,我知道庄稼生长需要肥料和水,但谁也没有看到农民天天去给庄稼施肥、浇水的。有时候我们看见地里都旱得厉害了,可是大人们并不着急去浇水,因为只有这样,庄稼的根才能扎得深。“全社会都……”,“所以我也要那样去做。”是当代中国很多人的生活模式,因为大家从小所受的就一直是趋同性的教育。再比如给孩子整牙这件事,本来孩子的牙齿长得并不太差,但是你觉得他应该达到“完美”,于是跟风去整了。然后钢丝套子一上,你和孩子就都被那套子给“套住”啦!哈哈,来吧!三天一回、五天一趟,我牙科医生还很尊贵(据说在国外是挣钱最多的行当),周末不上班,你要做调整,就得请假……我看过若干若干学生整牙前和整牙后的情况,都没有觉得有多大不同。所以说,你们自己看时,往往主要是心理作用——因为花钱了、花时间了,所以一定会有变化的。其实,除非极个别情况(天生牙齿畸形,影响咀嚼和脸部外形),这一套折腾对孩子的未来不会有多大的益处,还不如让孩子用这些时间多读一本书。希望牙医看了不要骂我,我不是专门对着你们说的,只是举例说他们跟风这件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