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出考场不议论,是你长大成熟的表现

文摘   2024-10-29 06:12   北京  


每逢考试,老师总是嘱咐我们出了考场不要议论试题、不跟别人核对答案。

可是,总有一些小伙伴一出考场就兴奋、激动,忍不住嚷嚷。

搞得自己、或者别人心里不痛快。于是影响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耽误了对后边考试的准备。

心里存不住事、控制不好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是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今天我们试着分析解读一下不对答案、不议论试题的道理。

1. 考完的科目它业已考完,用十一学校孙京老师的话说,那是“包子蒸在锅里了”,等着开锅即可。

讨论与否,都不会影响你最终的得分。

对刚刚考完的题目加以评论和争执,只是白白耽误时间。

如果后边还有考试,不如趁早去做考前准备。

即使最后一科考完,考后议论于你的学习也只能是做负功。
还不如赶紧去室外呼吸新鲜空气,休息放松一下。考试本是很累的营生。

2. 核对答案,无非就是想知道对或错,得分几何。
这个,在标准(参考)答案公布之前,可以说谁都难料。因为,即使你是那个平日成绩最好的学生,也不敢说是否“掉进了命题人专门为你挖的坑里”。

有时,一个题目也许出得不是那么严谨,阅卷时便可能放宽标准,你们参与争执的人的答案也许都算是对的。

记得一位心理学教授讲过他自己的经历。
他考研时数学出了4道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心理学考研还考数学),其中一道他看了几遍不会,就只是专心去做了另外的3道。结果公布成绩时他得了满分。原来,那道他不会做的题,后来阅卷老师发现是一道错题,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白送25分,不管你是否写上了一些。

3. 核对答案的结果,如前边所言,一定会造成一部分人的情绪低落。或者是你本人,或者是你的小伙伴。

如果你们的答案不一致,一般而言,总有一边是错的。于是“觉得自己错了”的一方,必然情绪受挫,影响心情、干扰对后续考试的准备,连锁反应。

靠不准确的记忆(你咋答的、最终选的啥,不见得记忆准确)去制造自己或者小伙伴的心理困惑,这不是性格不成熟是什么?

跟核对答案相似的,是议论考题的难易,以及老师在考前的预判(剧透)是否准确。

考题无论难易,总能对大家有所区分。怎么议论也改变不了。

唯一可应对的,是平日学得扎实、考前准备充分。学情一定的情况下,唯有赶紧去好好做后面科目的考前准备。

议论老师预测(剧透)得是否准确、或者去找老师闲聊、争辩,也已毫无意义。

老师叫你认真准备的内容这次没有考到,不代表以后也不会考。你又不是考完这次就高中毕业。

让我们把“出考场不议论”当做一条考试纪律,逐渐养成习惯。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很多年前,学校一位老师的孩子参加高考。她平日成绩不错,班级名列前茅。
高考时,她考完数学自己觉得答得不好,出场后情绪崩溃、嚎啕大哭,并嚷嚷着不再去考后边的科目了。
于是,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年级主任轮番上阵去做思想工作,翻来覆去地“摆事实讲道理”,劝慰孩子。
效果不错,最终她还是去考了后边的所有科目。
最终结果如何呢?她总成绩也好、数学单科成绩也好,均为她本人高三模拟考试以来的几乎最佳。从小县城考入京城的一所211大学。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时候你作为学生的判断并不一定准确。
最后提醒一下:
期中、期末考试不是终结性的,它们只是你一个阶段学习结果的反馈,其意义在于督促、提醒或引导。
需要认真对待,但不可过分纠结于那个分数结果。


家教策略与学习规律
针对学生学习、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现象,结合现代学习学理论,为改进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益支招,为家长科学合理地帮助孩子的学习支招。偶尔兼发一些化学学习辅导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