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目标,是要在规定时间内拿到尽可能多的分。
考场上解题,在策略上跟平日解题应该有很大的区别。
平日解题,我们要“刨根问底”。借助解题实现能力、知识、策略诸方面的全面收获。
考场上则不同,有些东西未必要在考场上第一时间弄得一清二楚,只要在尽短时间内确认可以拿到分即可。
这样,才符合考试经济学原理。
“不对试卷内容过分好奇”,跟“每道题都要自习阅读、认真思考”之间,似乎存在矛盾。
其实不然。
考试,一定要把试卷内容全部读到的,有些内容甚至至少要读2遍。
特别是那些较新、较难题,不读2遍,你很难判断它“是不是我的菜”。
认真思考,并不是要把题目背景介绍里的所有知识点都弄透彻,而是针对“如何答好此题”做思考与判断。
比如“四选一”型选择题,不管它要求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如果你把整道题(包括四个选项的内容)通读完,有时很快就知道应该选哪一项了,而不一定要去做关于其它选项涉及的麻烦计算、复杂推理。
比如下边这道2022北京高考化学试题,只要你一直读到最后,会写氯气跟硫化氢反应的方程式,即可立即确认选D,而不需在A、B、C等各个复杂反应情景处下功夫、花时间。
同理,综合性大题里,也会有好多令你“眼花缭乱”的新信息,同样需要你首先把整道题目(包含所有问题)通读一遍,进行必要的筛选过滤,之后才开始边读第二遍、边思考作答。
遇到困难时,再回头读某些重点相关内容,看有没有被忽视的要点。
在当下运用新情景命题、且题面阅读量日趋增大的形势下,如果你试图去把背景文献中的每一个点弄清楚、甚至理解透彻,就势必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导致试卷连读都读不完,更不用说做完、做好了。
说实在话,题目中的有些背景内容,命题人自身都不一定彻底弄透了,他们不在那些地方设问就是了。
有同学疑惑,老师不是说,考试也是学习、要通过考试学习与积累知识吗?好奇本身不是学习的动力吗?
的确,我也如此教导过我的学生。但是,
从试卷内容中获取新知识,那主要是考后的事情。
通过对试卷的“复盘”研究,获得一些新的知识点。
这一篇短文,主要是写给那些平日里学得好的学生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比较较劲”。
其实正是这种较劲精神,才使得他学得相对扎实的。然而,如果时时处处较劲,考场上则会受到考试时间的限制,容易导致“学的好却考不好”。
所以,为多考一点分,考场上你得略略收敛一下自己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