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寒潮影响,不少地方温度都跌破零度。在寒冷的冬天,除了注意保暖外,还要注意冻伤。如何识别冻伤早期症状,并紧急处理呢?
为了保证体温的恒定,人类有一套反馈控制的方法。
人类大脑中的下丘脑负责设定和调节体温,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保持着体温的相对稳定。当人的行为变化或环境温度变化导致体温改变时,下丘脑的体温中枢就会进行调控制。
如果温度变冷,皮肤中的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汗腺停止分泌,汗毛竖起保温。
但身体的这种调节是有限度的,当环境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长,在寒冷刺激下,血管发生收缩,血液流动较缓慢。
肢体末端和部分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会进入“受损”状态,出现冻伤。常多见于手、足末端以及耳廓、面颊等暴露在外的部位。
按照冻伤受累部位深浅具体分为四级。
冻伤不单发生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相反江南地区反而比北方更常见。
冬季江南地区湿度较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湿冷”。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20倍,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引起冻伤。同时风会加速空气流动,破坏保温层,加速热量散失。此外长江流域地区一般没有集中供暖,皮肤长时间处于湿冷环境下,更易发生冻疮。
长过冻疮的人都知道,冻疮最难受的并不是“冻”的过发凉、麻木的感觉,而是“冻”过之后的瘙痒感。
当在低温下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就要警惕冻伤的发生。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一般轻微的冻伤可自行痊愈或适当使用药物促进皮损愈合。而较为严重冻伤需要及时去医院“烧伤科”就诊。
生过冻疮的部位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极易复发,所以预防十分重要。
《伤寒论》中记载了“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对冻疮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强调了温暖和促进血液循环对预防冻疮的重要性。
在寒冷天气外出要做好保暖措施,防止潮湿。不要穿着过紧鞋袜,容易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双脚更容易感觉寒冷。对于足汗多的人,要勤换鞋袜和保持鞋子的干燥。
如果发生冻伤,不要直接用雪搓等“土方法”治疗,反而会增加冻伤程度、疼痛感。冻伤后千万不要直接用火烤或用温度很高的水,皮肤麻木时感觉不到冷热,容易烫伤。如疼痛加重或肤色青紫等,应及时转送医院治疗。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饮酒作为驱寒或者预防冻伤的方法。饮酒的御寒效果有限,短期内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但也会使身体快速失去热量,反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冻伤。
《百度百科》
《伤寒论》
《冻疮研究进展》
《冻伤护理与治疗》
《冻伤的基础知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