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文房四宝之一,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绘画、写字到现在可以用打印机和各种工具印刷印染的广泛应用。
墨是什么是有的,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据说墨水能喝是真的吗?
我国古墨最早起源能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从自然产出的黑土、矿石等中的“天然墨”,用于面绘画和装饰。
先秦时期,制墨的原料有木炭、石炭,煤就是石炭的一种。由于石炭开采后可以直接使用,十分方便,因此当时的墨也被称为石墨。
《说文解字》中说,“墨,从土从黑。”指的是把石墨捣碎,兑入清水,形成墨汁。
在《述古书法纂》中也有记载:“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说的是周宣王时期有个叫邢夷的人发现木炭可以把手染黑,于是带回家后磨成粉末,加了水后却凝聚不起来。后来用粥饭拌和,搓成一块块圆饼形状,这种黑色的“墨饼”可以在石头上、木头上写写画画。
邢夷刚开始把这取名为“黑土”,又觉得不妥,便把“黑土”两字合为一起单字“墨”,历史称这为“邢夷制墨”。
在使用石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即便把石墨研磨到极细,也会有颗粒感,写出来的字凹凸不平,一点都不美观,于是纷纷开始寻找起了石墨的替代品——松烟墨。
曹植在《乐府》中写道:“墨出青松烟”,说明了这时已经发现了松烟可以制墨,松烟墨的制作方法是通过燃烧的松木,收集产生的烟尘,将墨粉制作成墨。这种墨通常非常光滑细腻,书写的时候字迹流畅,会呈现出一种黑色植绒般的质感。
后来人造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墨水,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那么顺利的去记录文字和语言。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黑的一味中药。
有句民间流传至今的经典俗语之一:“肚里有墨水儿”,是比喻有知识文化的人,但根据记载古人是真的会“喝墨水”。
大约始于三国时期,至南唐时,以墨入药的墨药兴起。制墨专家韦诞,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
晋代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载有“姜墨丸”,可治疗痢疾。南唐的徽墨中加入了麝香、冰片、珍珠粉等名贵中药,具有清热止血、镇惊祛痛的功能,成为宫廷内院、官宦人家和文人学士竞相购买的佳品。
明清时期,药墨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商人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也会带有墨锭,以备急用。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
清代被尊称为“药墨华佗”的胡开文研制出八宝五胆药墨,在上等墨中加入了麝香、熊胆、黄金、犀牛角等十多种名贵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对皮炎、湿疹、顽癣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因为选材珍贵,疗效卓著也名声显赫,被红顶商人胡雪岩推荐进贡,作为皇宫的御用药物,治好了不少疾病。
墨虽能入药,也不是所有的墨都能入药,据《本草衍义》载:“墨,松之烟也。也有以粟草伪为者不可用,须松烟墨方可入药,然惟远烟为佳。”
现在的墨多为黑色颜料和入胶汁制成,只有松烟墨才能够入药,同时还需要专业的技术,否则非但治不了病,还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说文解字》
《本草纲目》
《本草衍义》
《述古书法纂》
《肘后备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