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日长夜短且气温也高,长时间在暴露在阳光下,可能会出现头晕、呕吐等情况,这可能是中暑的表现。
夏日温度,中暑不可小觑,可用冰块来缓解不适感!
人体有一套调节体温的机制,这套机制由“下丘脑”控制,以保持身体内各种生物体的正常运作。体温的调节主要基于身体内产生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之间的平衡。
例如当身体运动时,肌肉会产生热量,过多的热量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人体则需要将这些热量迅速而有效地散发出去。当下丘脑感受到了热量的增加后,会指示其他器官将热量散发出去。
皮肤是排出热量的主要途径。血液带着热量来到皮肤,以“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散发出去。这是第一种散热方法,也被称为“辐射散热”。
第二种方法是流体的对流运动来散热,这就像把冰块捂化一样,身体可以直接将热量传递给与它直接接触的物体,比如空气的流动就能够把身体的热量带走,这也被称为“对流散热”。
不过以上两种散热方法都取决于人体和环境或物体之间的温差。如果外界温度高于体温,人体就会通过这些方式将热量散发出去。
为了防止外界热量比体温高时体温过度上升,人体还有第三种散热方法,即“蒸发散热”。这种方法是将水挤到皮肤表面,水的蒸发带走身体热量。
若遇到中暑患者,需要在中暑后的黄金半小时内将体温降下来,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或有空调的环境里平躺,用冷水喷洒中暑者身上,利用蒸发对流的原理带走体表热量。
总之人体体温的调节和散热主要依赖于下丘脑的调节,通过辐射、对流和蒸发等方式将热量散发出去,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中暑的本质是体温调节的失控,治疗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降温,而作为中药的冰块,也在这场炎热的夏日中发挥着重大的功效与作用。
冰块作为夏天的救星,除了能够食用外,它在古代还是一味重要的“药材”。
古人会发现并利用冰块的特性将其用于某些病症的治疗,《本草纲目》曾记载:“冰,性味甘冷、无毒,主治热烦、热肿、解烦渴、消暑毒”。
夏日百姓下地干农活时,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能出现中暑等情况,这时就需要冰块来消暑,根据《本草纲目》记载:“伤寒阳毒、热甚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那些因热而昏晕倒的人,需要将冰块放在身体的穴位外敷降温。
除了能够清热解暑外,冰块也能够驱寒毒。宋徽宗曾经因为食用冰饮过多导致脾胃受寒,名医杨吉便以冰入药,“以毒攻毒”,一二贴药喝下,徽宗的病情果然好转。
此外,冰块在古代还被用于防蝇防虫,唐代诗人李贺曾写下诗句:“开贯泻蚨母,买冰防夏蝇。”
也可制作成香料,《四十篡要》记载:“取大甲香如昆仑耳者,水煮令甚软,又以酒煮,取(去)冰,暖水净刮洗”,由此可见冰块的用途之广。
夏日里往水、食物等加入冰块来降温是件很爽的事情,但也得适量,吃多了对身体会有一定的危危害,不仅容易对口腔、肠胃等部位造成刺激,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呕吐、腹泻等症状,不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
《宋史》中描述:“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意思是宋孝宗和礼部侍郎施师点聊天时,曾提到自己因为饮冰水过多,导致闹肚子。
如果有中暑现象,更要警惕了,这不是一件小事!除了用冰块等方式帮做降温治疗的同时,需要赶紧与医院取得联系,确保身体是否健康。
《宋史》
《四十篡要》
《本草纲目》
《百度百科》
《百度文库》
《临床医学多用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