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同里治愈,被五环路毁灭的爱情

楼市   2024-08-17 11:47   北京  

在北京生活久了,自然就会有固化的地域认知。比如“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比如“一座北京城,长安街分南北”,比如“中轴线上晨钟暮鼓”。赵雷唱“我走在鼓楼下面”,明显和何勇唱的“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不同,又和如今已成外地人来京的打卡圣地的鼓楼红墙有所不同。那是三个年代的碎梦,答案都在歌声里随风飘扬。

昨天应“胡同风物联合会”之邀去了天桥附近的泰安里,这是一栋北京少见的石库门里弄式建筑,是北洋政府时期对北京规划的新市区示范建筑,附近还有北京最早的交通环岛以及娱乐综合体。那条街叫“香市街”,其实是反其意而命名,此地原为屠宰市场,流血满地都是腥臭之味,做新市区自然要反正过来。说来这里可以算作北京城市更新,甚至说城市化的发端,封建王朝时的帝都还仅仅是护佑皇权的城池,进入现代民主社会,才会关心市民的生活起居,才有了真正的现代城市概念。

“胡同风物联合会”是由五个发起人共同发起,他们自称是生活在老胡同里的新青年,这次要发起的是贯穿北京最美的秋天(9-11月)的“胡同风物节”。受他们感召而来的大多也是对北京的胡同有感情的老北京和新北京人。我对其中一位的分享印象深刻,她说她是外地来京的漂泊人士,在北京丢了工作也丢了爱情,最终却是在网格状的胡同里得到了疗愈,虽然那房子还是租的,天空却是晴朗明媚的。她的发言让我想起宋冬野的《安河桥》,都是北漂,漂在鼓楼和漂在安河桥北还真不一样,有的人直到离开都没有真正认识过北京,哪里谈得上什么感情!

我愿意参与他们这个纯粹民间自发组织的助力是因为在我心中一直有个缺憾,就是为啥我们越来越有钱,但现在我们生活的北京怎么就和90年代我初见的那个北京如此不同?“胡同风物联合会”的发起人之一的谢飞是”胡同是甜的“的主理人,她就生在胡同,她家已经是经过现代化的胡同住家,所以她没有任何关于胡同不好的记忆,她只记得胡同里的甜,所以她愿意去把胡同里的年轻人做个串联,做他们心中的”街道主任“。这次在泰安里弄堂SPACE里的策展,她特别放上了三本书,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写摇滚小史的《有核》和张恨水选集,她认为这都代表北京人对夏天的记忆,也是不同时代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的启蒙教育。

我的缺憾还在于对能真正代表北京的城市更新案例的缺失,北京有前门大栅栏(含北京坊)的改造,有从798开始的各种文创园,有后海、南锣鼓巷、五道营、白塔寺更新,有”北京塞纳河“的亮马河亮化工程,有很多商改写、酒改写、购物中心的再更新,有以”劲松模式“为代表的老旧小区改造,有大手笔的举国之力推动的首钢园更新,却少有如上海愚园路一样的自然而然的城市有机更新。所谓“自然而然”就是在不影响在地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延续城市自然人文脉络顺势而为的自我演变,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凭空生造出来的,有北京味儿的专属于这个城市的城市更新。我一直以为这样的案例必须是在东西城,就像只有在北京那些街巷才叫胡同,能在胡同里长出来的,才是北京城的地道风味。

就像藏在胡同深处的中戏,加上中国人戏剧圣地人艺,构成了从王府井到东四一代浓烈的戏剧文化氛围,所以才有抓马教育在南阳共享际里的扎根,才有北京戏剧排练中心落地于77文创美术馆店。就像创立于钱粮胡同里的网红餐厅SUSU一样,它成了隆福寺更新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从胡同里生长出来的本土品牌是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跟它对望的同样是从东四北大街的胡同小店里生长出来的胖妹面庄,虽然他们的主理人都是外来的北漂,菜品也非地道北京菜,但不影响它们就是专属于在地的主理人品牌,这里就是它们生长的乡土,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最熟悉的城市味道。还有三联韬奋书店,还有77文创的门面无用,还有开在中法大学里的闲聊咖啡,它们就仿佛专属于这里,生于斯,长于斯,虽是新移民,却已和这里融为一体,成为这里的新标签。

谢飞他们说,“老胡同,新青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新北京,老朋友”,当你是老北京,希望你看见的是胡同里生长出来的新希望;而当你是外来的新北京人,希望你能在胡同里遇见熟悉的味道,成为这座城市的老朋友。我想这大概就是那位朋友说被胡同治愈的缘由,只有当你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外人,是个飘荡在异国他乡的孤魂野鬼,你才会真正爱上一座城市,才会真正找到自己的归宿。

830日,我们的“老北京、新青年”北京城市行走与共创沙龙终于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胡同风物联合会”会带着他们最新的企划和一群生活在胡同里的有趣灵魂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去完成“从人出发的城市更新”这道留给北京的新课题。我想这才是这次行走的意义所在,行胜于言,就让我们在行走中遇见真知吧!

陈方勇视点
本号为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秘书长、HuanXin创始合伙人、筑梦师主理人陈方勇的独立观点首发平台,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均来自一线观察,重点关注城市更新、资产管理、产业经济、商业运营、内容迭代、社群营销、组织变革、企业发展策略等创新背后的底层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