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端:三峯寺

文摘   2024-07-21 06:02   浙江  
 提示请点击上方"舥艚公社"关注我们

2019年航拍三峰寺全貌(许琪 提供)


共和甲辰年三月廿一(4月29日),应陈文苞先生之约,胆敢以三峰本境晚生承责,深土浅掘,笔耕《三峯寺》。


“两塔高尖,佛地长春金世界;三峰对峙,溪流永古玉江山。”此乃汤国琛(1874—1948)先生当年探访三峯寺之即兴撰联。


此刻,站在寺前,谛视双塔,虔诚合十,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三峯寺乃千年古刹


三峯寺,佛教千年古刹,其名始见于旧志“黄浦埭”词条下“三峯寺前”。据《温州府志(清·同治丙寅1866年·府学藏板)》载,三峯寺始建于唐昭宗光化年间(898年八月—901年三月),并非讹传“寺建于宋”。其旧名“三峯院”,“在楼石”(说明唐时三峯与瑞岩同在“楼石”辖内,后来三峯与楼石同属二十六都),今龙港市云岩片区滨江社区三峰境内双狮山麓。至于后又名“广福寺”,并与仪山(即泥山或宜山)西寺重名,且写入《平阳县志(民国十四年版)》,冠以“旧志修”,是有原由的,那已是清末民初的事。当然与三峯出世的谛印禅师关联甚密。简单地说,“广福寺”之名,据传就是谛印禅师取的。


三峰当地知情老人及谛印禅师后人口口相传,也走访灵溪镇江“福全寺”释了性、埭头“白云讲寺”释了相禅师,并翻阅有关平阳、苍南县志、佛教史志相关资料。谛印禅师,字寂心,俗名林运乾,今龙港市云岩片区三峰过坑“坎下”人。出身“生员”门第,17岁“放下青梅竹马(宜符谢学録公长女,1902-1986年)”,落发皈依佛门,在三峯寺脱俗“出家为僧”。19岁受具足戒。禅师“外出学法参禅,适受大德芝峰、谛闲悉心教化,复跋涉金山随高旻师参学九年,禀受三藏。”见证三朝法门,先后在三峯寺、法云寺、温州头陀(密印)寺、龙庆古寺(龙庆堂)、瑞岩禅寺和仪山西寺、燕窠洞等法界潜心修行,佛学高深,颇具开悟,羡煞法界,慕名民间,弟子济济,释显虚禅师(俗名陈绍弥,1922-2008年,藻溪山下坡人)就是其中之一。二度荣归故里三峯寺住持时,取“广土众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将三峯寺雅化易名“广福寺”。随后,仪山西寺(原名塔山寺,俗称西寺堂)为何借以同名“广福寺”,正是谛印禅师受邀入住西寺之“先决条件”矣。同名打造,共扬佛法。其存寺楹联“佛法难闻似盲龟值浮木孔,莲径罕遇犹芥子投入针锋”,足见其对《妙法莲华经》等佛法经典领悟之至深境界。“广福”如其所愿,传播法扬,普度众生。自此,方有刘绍宽先生笔下的“旧志修”及《厚庄日记》“1916年11月13日(注:农历十月十八)。……(泥山或仪山)广福寺,俗名西寺。亦有石洗,镌‘何十四娘舍,大观四年庚寅岁六月□日'十六字。……。黄雁峰(笔者注:名昌塔,官章云程,三峯人)、范昌高(笔者考证:应为范昌多,三峯人)等与偕往三峰广福寺,亦有石缸,系宋元丰元年所置,旁镌“□□□郑暤、林惪宣金八分,林廿一娘'诸字……”这段同名“广福寺”之写实。2018年仲夏,浙江省委副书记、浙江省文史馆馆长梁平波为三峯寺亲题“广福寺”墨迹,浙江画院院长张华胜携夫人黄凤淼供奉“广福寺”匾额,高悬于寺院门台。不过,三峯寺之称谓,在民间乃至善信人士一直遵从习惯沿用至今。那天经过三峯寺,瞥见寺门粘着“龙港市梁峰广福寺”镀铜匾贴,感觉有煞景观。千年古刹,就叫“三峯寺”甚好!


谛印禅师遗像(释了性禅师 提供)


三峯寺之风土人物


历经千年的三峯寺,生生不息,不灭于横阳山北麓三峯,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


三峯寺,初建时规模如何已无史料记载。相传宋时鼎盛,三峯寺有99个和尚,与古港(即古横阳支江)对岸马鞍山南麓之南峰堂99个尼姑“对峙斗法”。便有了“三峯寺门立双塔,南峰堂前鸟铳窟”说法,竞相隐恶扬善。不知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修筑跨江三峯埭于“三峯寺前”,是否也为便利古港两岸众等善男信女往来之考量?!据《苍南县志(1997年版)》·佛教·流传篇“……又有(名僧)景南(人称‘南阇黎',传说常以手‘招云致雨'之神功),住三峰院(在今云岩乡),‘外若不检而内行精严',据称坐化时‘莲香满院',被信徒漆身保存,元至元间被毁(见《温州府志》)。宋时,寺庵拥有较多田地,可减免赋役徭役,故僧侣大增,应化(在凤岙)、腾云(在桥墩)、广福(在三峰)、瑞应(在藻溪)诸寺先后兴建……”,亦可佐证矣。


据《平阳县志(民国十四年版)》,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在“旧三峯寺”,办过“三峯社学”,“东西各十五弓(注:一弓为半丈),南北各二十五弓”。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又易名“仪山社学”,“东十六弓,西十七弓,南十八弓,北一十六弓”。《平阳县志(民国十四年版)》·卷四十六·神教志二·十九又记“广福寺,在三峯山麓……康熙庚申,僧海谦修;同治己巳重建。有宋石缸二,寺前砖塔二(旧志修)。”也就是讲,清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有过整修寺门,主体保持“旧三峯寺”原貌,宋时双塔对称矗立寺前。同治己巳(1869年)重建,原址无疑。相传“大雄宝殿”五开间后退丈余,附东西厢各三间(上世纪60年代后曾作为生产队粮仓使用二十多年,东厢第一、第三生产队占用,西厢第二生产队占用),但坐向略有微调,改坐峡“上山狮戏下山雄”(经三峯祖传地理风水苍南县非遗“来吉堂”传承人林振德先生实地勘测,三峯寺“坐午向子兼丁癸分金”)为荫泽“狮嘴舌”。是时,殿后建有三间观音阁及一座八角亭(俗称后花亭)。殿前山门庄肃,四周高墙披荆森严,净土道场院落开阔,双塔肃立其中。幼时,经常听昌宝公讲述革命烈士林珍,生前频频在此笼络本里进步青年开展强身健体运动,教练拳体,“一脚跃起,把皮球(即足球)踢到半天高”。同时,给他们讲述自己亲历的“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和农民运动故事,灌输“外面世界”进步思想,传播“红色”革命火种。其间,主持僧“同情革命”,故三峯寺“一度成为中共地下联络站”,便有了“红点寺”之美誉。


现存三峯寺,基本保持“同治己巳重建”古寺原貌。只因山门、围墙破损不堪,清末民初,谛印禅师住持募建头门三间缩于双塔之后,勾连两厢,形成三进单层木瓦结构四合院式,自前而后,略有梯度。首进头门三间四对廊柱对联诗意十足,自然出于谛印禅师情景写实。梁祥观先生生前有过抄录,不知遗存何处?话到寺门那副“明月送僧归古寺,清风吹雨入山林”楹联画面,祥游表公(现年74岁)对谛印禅师“静心禅悟”之赞誉,那滔滔不绝、唾沫四溅,真叫来劲。站在镌刻精致的莲花路心石上,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寺前双塔已不再中轴对称,东略宽阔,西显狭窄(相对于现寺门中轴线东塔较西塔间距阔50公分,相对于寺门立面东塔较西塔间距缩25公分)。二进大雄宝殿五开间,中堂阔二丈四尺,余四间各丈二。中堂步桁(俗称百步),右书“护法扬 本里信士 梁永超助银壹拾两正 山门头信士林瑞榻助英洋捌元正 东洋信士谢公拨助英洋拾贰元 本里信士 黄文值助银壹拾两正 黄仁英助银壹拾两正/ 囗囗囗囗囗囗囗助银囗两正 各祈子孙昌盛 流石北岸赖宅众助银伍两正”诸字,左书“檀越主仁山河口叶氏众等助银念壹两祈保后裔荣昌”,中间还有一个横书“者”字。2022年10月2日笔者实踏古寺探访,拍摄存照,墨迹清晰可辨(今被修缮朱漆涂抹湮没)。三进“观音阁”“后花亭”依旧,谛印禅师1960年阴历四月十四因病于“寂心园”圆寂。


中堂步桁墨迹(作者 提供)


寺前双塔建于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系楼阁式实心砖塔(即青砖砌造,仿木结构),高约七米。塔身六面五层,每层面均辟有壶门。塔檐用菱角牙子叠涩跳出,檐下以斗拱承托,塔顶作宝瓶式。壶门、牙子等构件,由模制烧砖拼成。倚柱为八角柱,柱头卷刹明显。双塔相距十一米,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苍南县人民政府1983年6月公布为“苍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和民国时,双塔均有过重修。1984年,双塔因年久残破严重,住持僧释昌顺(俗名谢炳国,大浃头人)修旧如旧,予以修葺保护。2019年8月龙港“撤镇建市”,2021年3月龙港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龙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有大石水缸,志载“有宋石缸二”,但现存仅一,放置于大雄宝殿西边斋堂。呈元宝形(上部长202厘米、宽106厘米,下部长150厘米、宽65厘米,高98厘米,唇厚13厘米,槽深56厘米),东西横置,缸外面阴文镌刻:北面缸壁偏东刻有如刘绍宽先生1916年11月13日日记所录(上述有摘);东面缸壁偏北刻有“元宣辛酉”四大字;缸沿(上唇)南侧自西而东刻有“時次嵗元宣辛酉句當僧道徽囗识耳”诸字,缸沿(上唇)西侧自南而北又刻有“住持僧可昕”五字。刘绍宽先生断为“宋元丰元年(1078年)所置”。释了相禅师则称,其祖父曾讲述,古早一次发生大水灾,埭头白云寺被洪水冲毁,寺内一只大石水缸和一尊大铜寺钟随洪流冲至三峯寺,因而“拾得”。


几经风雨,历尽沧桑,古寺人事变易难以深考。除传说有景南禅师、平阳县志载有僧海谦和宋石水缸承载有“住持僧可昕”外,仅得悉清末至今数任住持(管家)承传,有释谛印、释帝廻(俗名黄仁英,1864-1915)、释显德(俗名梁永然,1900-1974)、释昌柔(瑞安人)、释昌顺、释觉(各)平,现住持释印含(江苏南通人)。谛印禅师,在其父林琴舟(名泰燮,字国祚)诗作“寺近频闻僧击鼓”中辨析梵音,又精通诗文书法,一生遗留不少翰墨瑰宝。《苍南佛教志》·丛录·佛寺(庵)联额集粹载,师为三峯寺撰《五言联》“风来花拜佛,云去树参天。”1954年,师为观音讲寺手书《十七言联》“浩劫难逃恳求大士慈悲指示人民安梓里,诚心易感专念弥陀求苦提携弟子入莲邦。”1955年,也为自己肖像题诗“幻影分明非实相,你猜此像是谁真。原来一个变两个,什么因缘现此身。”隐含“我非我,相非相”之禅理,劝诫世人看破人生梦幻,皈依净土佛门,“修到一尘不染,悟来五蕴皆空”。




宋石水缸(作者 提供)


三峯寺之疑窦谜团


历经千年的三峯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然,失而复得的记忆,感觉都是值得高兴的。于是,走出疑窦,拨开谜团,豁然开朗。


疑惑一:三峯寺始建于宋有误,与史实不符。如上所述,三峯寺始建于唐光化年间(898年八月—901年三月),其寺前双塔始建于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6)。先有寺,后建塔,二者不可混淆。三峯寺乃唐代遗存。


疑惑二:三峯寺现存主体建筑群“同治己巳重建”之后,有过大修建。查阅三峯《江夏黄氏宗谱(共和癸巳年)》“五房派下·七一:黄仁英(永运三子)号秀卿,法号帝廻,生同治甲子年(1864)六月廿三辰时,卒民国乙卯年(1915)九月廿一午时。”“次房宝藏公派居三峯·卅六:(黄仁传公嗣子)黄文值 号仲羽 系仁篆次子 入绍 生咸丰丙辰年(1856)九月十二辰时卒民国癸丑年(1913)八月廿三日戌时。”又查阅三峰《安定郡梁氏宗谱》“五房天福公派居山峰 衍宦公次子 梁永超 号肇人 生光绪庚辰年1880年十月廿七亥时卒宣统庚戌1910年十一月十二日午时。”也就是说,捐建实录信士黄仁英、黄文值、梁永超等生卒与“同治己巳(1869年)重建”存在年庚不符。是志载有误?还是“同治己巳重建”后再行重修?据老人梁祥游回忆,有两件事值得推敲:一则三峰过坑林运楞(1894-1982)健在时常有提及现存三峯寺主体建筑群重建于1900年。当年运楞7虚岁,因小孩贪玩,爬上修建三峯寺备料杉木堆。不慎,屁股被杉木刺深度扎伤。心疼的母亲为其挑刺,那种疼痛呀,烙印特别深刻。历经三年,建成于1903年(癸卯年),并讲建寺木匠还是三峰黄宅内黄仁簾公(1862-1931)呢。还讲三峯寺建成次年三峯首事黄文砚、林振衣、梁永超又资助建造“三峰宫”,包括宫内石立柱、木藻井大戏台,也是木匠黄仁簾公所建。如今脊桁上还留有“甲辰年(1904)重修”墨迹。二则释觉平禅师住持期间,有过一次修缮大雄宝殿脊桁和翻新檐子,老人共同见证了大雄宝殿脊桁上“癸卯年 重修”墨迹。可以推断,现存三峯寺主体建筑群1900-1903年间有过一次大修建。而今甲辰孟春,檀越主仁山族裔孙宕顶村本宕叶长典捐助重金正在紧锣密鼓修葺三峯寺院落,功德无量。


疑惑三:谛印禅师生卒,莫衷一是。禅师生卒,《苍南佛教志(2005年版)》载“谛印法师(1894-1962)”,禅师存寺遗像也是加注“1894-1962”。但宜山广福寺“宣传册”却载“1893-1962年”,还有传1893-1960年的。查阅《西河郡林氏宗谱(2023年版)》·次房问珠公派居三峰·235页载,林运乾“出家为僧”,无生卒;其生父林泰燮“卒于一八九三年光绪癸巳九月十三日酉时”,其二兄林运坤“生於一八九一年光绪辛卯五月初四日子时”。又求证释了相禅师“师公卒于一九五八年后某年农历四月十四”。走访师之后人温周花(女,1943年生),称自己17虚岁那年(1959年)农历十一月婚嫁三峰梅生表叔,次年农历四月师在三峯寺圆寂。可以推断,谛印禅师生於1893年或1894年,卒于1960年农历四月十四,即公历1960年5月9日。


疑惑四:寺内“有宋石缸二”?《平阳县志(民国十四年版)》始修于1915年,成书于1925年,1916年11月正处在修志的初始阶段。民国《平阳县志》成书时,其表述却与日记不同。志载:三峯寺内“有宋石缸二”。1916年11月13日《厚庄日记》仅记缸一,另一缸何因未述?又去了哪里?寺内现存宋石缸唯一。


疑惑五:寺内传世的三尊古石佛像、两只古石脚桶又去了哪?三尊古石佛像乃镇寺之宝。释昌顺禅师在三峯寺持续居住52年,古迹物件一直保存完好。1998年谢寺时,将古石佛像、古石脚桶作为寺产交接。后续住持释觉平禅师(2021年离开)曾有报警失落,但至今尚不闻警方侦查结果。


疑惑六:寺内那座大铜寺钟无觅处?2019年下半年的某天下午,在三峰石头滩昌汉公(现年102岁)厝内闲聊“三峰旧事”间,老人不经意间冒出“三峯寺那座老吊钟,‘五统'办大食堂时,被XX拿去卖掉了。”从那时起,笔者一直在追寻中。先后多次专门走访三峰地方黄子然、黄昌相、刘伦彪婆、梁奕理、梁奕美、梁祥游和胡祥昶等知情老人,证实那座老吊钟(青铜材质,约ø80x120Cm)虽然析产三峯寺归属胜利大队(是时从三峰大队析出)管理,但1958年“五统”期间还是被三峰大队卸下挪作“办食堂”提醒村民三顿按时打饭的“喊话器”。起初挂在黄子伟厝边的那棵大榆树上,后来搬到三峰宫“办食堂”,也就移到宫门内,挂在“前落”了。其间,敲钟人用“猪屎钩”敲打,不久出现裂痕,钟声不再浑厚悠扬。1961年5月6日,周恩来总理在考察某村时宣布解除“办食堂”。1962年,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在7000人大会上,做了自我检讨,因为“没有调查研究,犯了冒进主义错误”,全国彻底停办“大食堂”。三峰大队提前结束了“大食堂”,老吊钟物归原主,闲置于三峯寺。铜寺钟“绝对不是被XX拿去卖掉”“也轮不到被XX拿去卖掉”,原胜利大队党支部书记梁奕理非常肯定地确认了此事。至于这座大铜寺钟,释昌顺禅师事后如何处置,而今已无考。


疑惑七:三峯寺檀越主“仁山”与大观龙观寺、渎浦龙庆古寺檀越主“孟植”是否同一人?查阅《故楚郡吴叶氏宗谱(2018重修)》·四页“明怀公四子 孟植 字仁山 妣张氏生子三(第二世仲著 仲萼 仲桂) 坟在凤池溪头坐子午兼壬丙分金”,无生卒。而同谱牒第十三页《孟植公行实并墓志》载“公字陪家素封资财巨万声名冠一时然富而好礼积而能散非仅区区守钱虜比也……(后学陈振纲 拜撰)”又凤池溪头《叶氏墓(大清乾隆己酉年黄钟月)》碑文载:“始大宗祖考諱孟植府君 祖妣张氏安人”右侧有“宗祖考諱仁山 祖妣蒋氏”,后列“二世祖 三世祖……十一世祖”。可见,谱牒间及与墓志实录,确实存在诸多“事记”不符。可否推定“孟植”与“仁山”并非同一人,且最大可能性乃兄弟关系?!但这已并不影响三峯寺“檀越主”为“(叶)仁山”,且系河口叶叶氏之先人。据传,寺后一座“和尚山(即下山雄)”乃檀越主所置业,直至解放后“土改”征收。有憾施主“仁山”生卒未考,欠详何时入主。布施功德,越度生死苦海,祈保后裔荣昌。


叶氏墓碑文局部(叶宗株 提供)


三峯寺,始于唐光化,兴于南宋,延绵千一百余载。虽历经波澜沉浮,但僧侣云集、香烟未断、慧灯不灭,自有佛学文化永续之雄厚积淀。叹所及寺院人事史料搜索有限,又笔者认知能力与水平局限,仅此浅显挖掘、求索,是为抛砖引玉,并恳请文苞先生雅正。



作者黄孝端,苍南人,任职苍南县公安局。

本期特约责编王立新



版权说明:“舥艚公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法律顾问:曾伟律师,浙江瓯南律师事务所。

舥艚公社
“在这里读书,在这里记事,也在这里交友”。本号创始人叶俊青,著有《门前雪》《活在金乡》《时光简记》等个人散文集,曾任《今日苍南》《今日龙港》等县域党报总编,编著《“今日苍南”获奖作品集》《同行•见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