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散讲丨流水时光——家住邮电局旁

文摘   文化   2024-09-02 06:23   浙江  
 提示请点击上方"舥艚公社"关注我们


图片由林天提供


我的档案里,有相当一段时间,通讯地址写的是:平阳麻步邮电局旁。这期间也曾经引发一些猜想,有人问,你爸还是你妈在邮电局工作?其实我爸妈都是平阳测电笔厂的,跟邮电局没有一点瓜葛,唯一能联系上的,大概是名称中都含有“电”字,可这纯属风马牛不相及。


打记事起,邮电局就在我家隔壁,据上辈人说,邮电局刚建的时候,还用上我家的“滴水地”,可能因此,我们与邮电局的关系一直不错,与局里的人都很熟。


小时候,邮电局和粮管所、供销社一样,是很令人羡慕的单位,谁家即便有一人在这些单位工作,全家人的吃穿也就不用愁,儿子讨媳妇更不用愁。尤其是邮电局,那一抹绿,叫你追星似的喜欢,送信的自行车,发报的耳机,超大的邮筒,还有,邮递员的装束,以及他们走街串巷风一样的身影,一切都很吸人眼球。


邮电局并不大,三间二层民房。中间前半间就是所谓的“大厅”,后半间是食堂,左边一间分发室,右边一间是业务室,楼上是局长办公室和远地职工的宿舍。


邮电局的职工,印象中只有老孙和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女婿,老林父子俩,老许和他的儿子,小钱夫妇,还有个子不高的小杨,以及食堂的阿姨。国营单位邮电局,看起来倒像是“私人作坊”。


那时,小镇人不多,街不宽,可邮电局还是蛮热闹的。每天,早早地就有一些人在等着开门,他们有寄信的,寄包裹的,打电话打电报的,还有领报纸杂志的。每一回和远方的联络都弥足珍贵,每一回犹如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人们不等到邮电局开门,一般不会先去做其它事,真有要紧事,没时间排队,才会把寄信这样别人能代替的事交代好。我曾经就“代办”过不少业务,因而得到了大人们的夸奖。

照片来自网络

  

邮电局这位“好邻居”,在我成长路上,带来了许多快乐。


玩腻了供销社一二楼间滑“水泥扶手”,也玩腻了粮管所宿舍的捉迷藏,几个伙伴经常会出入邮电局。前门进,后门出,正门进,侧门出,楼上楼下,跑来跑去,忙的时候,他们是不会理我们的,我们可以这间钻钻,那间钻钻,这儿摸摸,那儿摸摸,有时邮筒敲敲,自行车铃摁摁,有时在柜台前,傻傻地看发报,她们发出的每个字都由四个阿拉伯数字音节组成,发报员是讲温州话的,声音很甜美,人也很漂亮,带着耳机的模样,至今还记忆犹新。等他们有空,也不会赶我们走,只是叫我们不要吵。现在想来,很是感激。虽然不知道玩出什么名堂,但就是觉得水泥房比自家的木头房好玩。


到了中学时期,我们还和其中几个年轻的职工成了“朋友”,关系最好的要数分发室的阿倍。


阿倍知道我们和他同姓,而且是隔壁的,便熟得快。阿倍他爸是邮递员,阿倍是分发信件、报纸、杂志的,父子俩工作完全不同,但有着传承,阿倍分发完,接着他爸送递。父子俩长相也完全不同,阿倍人又直又高,皮肤够白,眉清目秀,而他爸恰恰相反,长相有点含糊,让人怀疑阿倍是不是亲生的。当然,我从来不敢打听此事,怕会断了彼此关系。


我与阿倍的友谊主要发酵在分发室。大约上午九点左右,县里发出的邮车便会准点到达,接着的一两个小时,是阿倍一天最主要也最辛苦的。我们一有时间,也会在这时候来阿倍这里。


无聊时,友谊是最值得等待的。阿倍总是盼望着我们的到来。


分发工作有些单调,阿倍需要我们同他说说话,既不影响工作,也不寂寞,关键时刻,我们几个还能凑成一个“诸葛亮”,帮他辨认辨认信封上一些“龙飞凤舞”的字,帮他解除烦恼,还能帮他数报纸。其实,我们也有我们的目的。在阿倍分发的同时,我们可以提前阅览报纸杂志,那种比别人“先知先觉”的感觉,不知有多神气!有些不急于分发的杂志,我们还可以向阿倍借阅,比订户还订户,订户往往比我们迟一点拿到杂志。


阿倍最辛苦的时候,我也最辛苦。每天新到的报纸,我都会翻一遍,报纸大都会当天送递,所以我得出手快。一般的报纸,我只了解标题和感兴趣的部分,重点阅读的有体育报,参考消息,环球日报,学习报等,至于杂志,当场来不及看的,就向阿倍借回家看。阿倍面子还是给足的,每当我回家的时候,阿倍都会友好地说一声:“尽量看得快一点哟”


几年的分发室的“偷学”,不敢奢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接触了书籍这一改造灵魂的工具,至少能开拓视野,增强求知欲,养成好习惯,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我对运动的爱好,跟那时关注体育报刊杂志有绝对的关联。“唯有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闻闻阿倍身边的油墨香,我知足了。


照片来自网络


邮电局带给我快乐的同时,也带给我遗憾。


记得那时候,我爸经常出差,有时一出差要几个月,那会儿,我动不动就跑隔壁问阿倍和接线员,有没有我爸的信和电话。我爸这方面做得还行,他出差都会给我写信和打电话,只可惜信传递的速度太慢,叫我接电话的时候,旁边的人有些吵,往往听不清楚。那年代,要想及时打听出门在外亲人的音讯,难啊!我时常在遗憾中等待。看着唯一保留下来的我爸的一封信,心里不免感慨万千。


以后,在邮电局等朋友来信,也经历了很多年,那样日子也很漫长。


再后来,隔壁的邮电局搬了,消失了。


如今,只要回老家,看到隔壁老房子还在,我的记忆就还在。

照片来自网络


作者高山流水,原名林天水,平阳人,教师。





版权说明:“舥艚公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法律顾问:曾伟律师,浙江瓯南律师事务所。

舥艚公社
“在这里读书,在这里记事,也在这里交友”。本号创始人叶俊青,著有《门前雪》《活在金乡》《时光简记》等个人散文集,曾任《今日苍南》《今日龙港》等县域党报总编,编著《“今日苍南”获奖作品集》《同行•见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