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明 李晗 徐烨烽
2024年8月浮息债重现我国信用债市场。由于浮息债具有票息随基准利率变化而变化的特征,通常而言,若市场预期未来利率下行,发行浮息债的性价比高于固息债,因此浮息债发行规模增长。对于发行人而言,浮息债对于基准利率变化更为敏感,在债市利率下行期间,其票息的下降更快,有助于发行人节省融资成本;在债市利率上行期间,浮息债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上行速率与幅度均高于浮息债;对于投资者而言,我国浮息信用债整体评级较高,估值更加稳定,抗跌性更强,具有“平衡器”属性,适宜在市场波动期间作为防御性品种。
▍从美日英三国看浮息债。
2011年以来,美国浮息信用债发行规模与国债利率变化基本同步:2011-2017年,美国浮息信用债发行规模呈增长态势,2018-2021年,美债利率下行,企业融资成本下行,因此浮息信用债年度发行规模降至2021年的1020亿美元;2022-2023年,美债利率上行,浮息债的性价比优势逐渐凸显,因此发行规模快速增长。1980年代,日本即有少量浮息信用债发行,但此后发展较缓慢,2016年日本信用债融资需求较强,带动浮息债发行规模增长,2022年日本国债利率边际抬升,因此发行规模也再次呈现增长的态势。1994年英国央行加息引起国债利率上行,浮息债发行规模因此增加,至2022年英国央行再次开始加息操作,浮息债发行规模由2021年的350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775亿美元。
▍我国浮息信用债发行有何不同。
我国浮息债市场起始于1995年,共出现三次发行规模增长的时期。1995-2000年:此阶段我国浮息债市场刚刚起步,浮息信用债年度发行规模较小;2002-2011年:浮息信用债发行规模呈增长态势,出现更多类型的基准利率;2014-2021年:浮息信用债发行规模回落,年均发行规模低于100亿元;2022-2023年,由于市场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发债主体发行浮息债动力不强,发行规模呈下降态势。从企业属性看,2001年以来,新发浮息债中企业债与中期票据债占比较高。从属性看,浮息债发行人属性结构变化较大,2011年后以地方国企为主。从期限角度看,整体信用债的平均期限在3.2年左右,而浮息债平均期限较长,特别是2015-2019年期间5-10年的浮息债占比提高,主要源自于含有延期条款的浮息债发行数量增加。
▍我国存量浮息债有何特征。
从存量视角看,截至2024年9月5日,我国存量浮息债共计14笔,规模共计240亿元,约为34亿美元,为中美日英四国中存量浮息债最小的国家。从行业角度看,我国暂无非政策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发行的浮息债,非金融浮息信用债主要集中于城投,存量规模为155亿元,占比为68.58%,工业存量规模为68亿元,占比30.39%,公用事业存量规模为3亿元,占比1.33%。从基准利率类型角度看,由于我国存量浮息债数量较少,因此基准利率类型结构同样较为简单,以7天SHIBOR为主,其余基准利率包括1年期国债利率与5年期国债利率。对于存量浮息信用债,整体等级较高,截至2024年9月5日,AAA等级浮息信用债规模为138亿元,占比为61.06%。
▍如何理解浮息债的适配性。
对于发行人而言,浮息债的融资成本变化周期主要为浮息债票息的重定价周期(通常为一年),而固息债的发行期限通常高于一年,其融资成本的变化需等待固息债存续期的结束,意味着融资成本变化周期长于浮息债,对于债市利率的变动更为不敏感。在确定远期债市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浮息债相较于固息债更具性价比。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浮息债可实现票息随债券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因此相对于固息债其估值更加稳定,具有“平衡器”属性:债券市场调整时期,基准利率上行,浮息债票息增加,抵消到期收益率上升带来的债券估值价格下跌;债市走牛时期,基准利率下行,浮息债票息降低,抵消到期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债券估值价格上涨。
▍风险因素:
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宏观经济修复进度不及预期;境内监管政策收紧;个体信用事件冲击导致融资环境恶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