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心血管领域最新8篇临床研究,4条行业资讯,同时特别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黎励文教授,深入解读FINEARTS-HF研究。
每周心评论
嘉宾:黎励文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FINEARTS-HF研究显示,非奈利酮显著降低HFmrEF/HFpEF患者的心衰恶化事件和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为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黎励文教授,请她深度解读该研究。
心闻进行时
国
际
心
研
究
01 JAMA:缓解室性心动过速,先电击还是先起搏?
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方法。近日,JAMA杂志发表的APPRAISE ATP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一级预防患者中,电击前单次ATP治疗可以延长首次全因ICD电击时间。研究纳入2595例具有ICD一级预防指征、左室射血分数≤35%的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ATP联合电击治疗组或仅电击治疗组。平均随访38个月,ATP联合电击治疗组和仅电击治疗组分别有129例和178例患者发生了首次全因电击(HR=0.72),ATP联合电击治疗组更具优势(P=0.005)。然而,两组间的总电击负担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2.3/100患者年和14.9/100患者年(P=0.70)。
原文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824425
02 Circulation:接受持久PVI的房颤患者,消融策略如何选择?
10月7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ASTRO AF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受了持久肺静脉电隔离的房颤患者中,使用冷冻球囊进行左心耳电隔离并未优于低电压区消融。研究纳入161例接受了持久性肺静脉电隔离但仍有症状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德国7个中心随机分配接受至采用三维标测和灌注射频消融的低电压区消融(A组,n=79),或使用冷冻球囊的经验性左心耳电隔离(LAAI)后再进行分期左心耳封堵术(B组,n=82)。主要终点是消融术后91~365天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位随访367天,A组和B组分别有4例(5%)和11例(13.5%)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P=0.10)。两组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Kaplan-Meier估计值分别为51.7%和55.5%(P=0.8069)。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CULATIONAHA.124.069993
03 EHJ:预测心梗后猝死,左室射血分数效果不佳!
目前,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分层以及是否植入除颤器进行预防,依赖于左室射血分数。然而,10月8日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不能准确预测心梗后心源性猝死风险。研究分析了20个数据库超过14万名心梗后患者,其中7543例植入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25,058例LVEF≤35%但未植入ICD,其余患者LVEF>35%且未植入ICD。主要终点为心源性猝死,或植入ICD的患者接受适当的除颤治疗。平均随访30.0、46.5和57.6个月期间,三组分别有17.6%、4.8%和1.5%的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在这三类患者中,LVEF对心源性猝死/恰当除颤治疗的预测效果不佳。研究还发现,包括临床特征、人口统计学参数、用药史、电生理指标等其它指标也未能改善预测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并且模型普适性较差。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e326/7815795
04 JAMA Cardiology:小瓣环女性应选择哪种TAVR瓣膜?
10月9日,JAMA Cardiology杂志发表SMART研究的二次分析结果表明,在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时,与球囊扩张瓣膜(BEV)相比,小瓣环女性使用自膨胀瓣膜(SEV)可获得相似的临床结果和更好的血流动力学。这项预先指定的二次分析包括了SMART研究中621例接受TAVR的女性患者,其中312例被随机分配到SEV组,309例被分配到BEV组。主要终点为复合共同临床终点,包括死亡、致残性卒中或心衰相关再住院。结果显示,12个月时,两组的主要临床终点没有显著差异(9.4% vs. 11.8%,P=0.35)。然而,植入SEV与较低的生物瓣膜功能障碍风险相关(8.4% vs. 41.8%,P<0.001)。与植入BEV相比,植入SEV可使30天和12个月时主动脉瓣梯度降低,有效瓣口面积增大,12个月时轻度或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减少。此外,SEV还与较低的假体-患者不匹配率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结局相关。
原文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cardiology/article-abstract/2824178
05 JACC: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何预测Brugada综合征患者结局?
目前,性别或遗传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对Brugada综合征的预测作用尚不确定。10月9日,JACC杂志发表一项研究对此展开了探讨。研究者分析了2182例无血缘关系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数据,发现男性、Brugada综合征富集区的SCN5A错义突变、SCN5A非错义突变以及Brugada综合征的多基因风险评分,均与出生后首次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事件(LAE)风险显著升高独立相关。将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划分为三分位数,确定了三种不同的危险特征。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与随访时的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事件独立相关,此外还有传统的预测因素包括诊断前的LAE史、诊断前的不明原因晕厥史和诊断时的自发性1型Brugada心电图改变。基于这些数据,研究者开发了一个评估模型,可以计算每位Brugada综合征患者5年时发生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有助于帮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
原文链接: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4.07.037
06 Hypertension Research:心衰前期高血压患者,噻嗪类利尿剂或最佳!
对于处于心力衰竭前期的高血压患者,选择哪类一线降压药物更好?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昕教授团队在Hypertension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一项基于SPRINT研究的事后分析结果,支持处于心衰前期的高血压患者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和ACEI/ARB来预防心血管事件。研究纳入3293例处于心衰前期的高血压患者,基线NT-proBNP水平≥125 pg/mL。1年随访期间,415例(12.6%)患者NT-proBNP得到改善。分析显示,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患者NT-proBNP改善的可能性较大(OR=1.33),心衰(HR=0.54)和主要复合心血管事件(HR=0.72)的发生风险较低。服用ACEI/ARB的患者仅与主要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较低相关(HR=0.80)。相比之下,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NT-proBNP改善的可能性较小(OR=0.43),而心衰(HR=1.79)和主要复合心血管事件(HR=1.48)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这些关联在降压药物治疗强度不同的亚组中存在差异。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40-024-01873-7
07 JAHA:预测心血管死亡,“生命九要素”无明显附加预测价值!
10月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路甲鹏教授团队在JAHA杂志发表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生命八要素”相比,增加抑郁评分的“生命九要素”对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并没有显著附加价值。研究在2007~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中纳入16,290名基线无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中位随访7.08年期间,879名(5.40%)参与者死亡,其中242名(1.49%)死于心血管疾病。“生命八要素”评分和“生命九要素”评分每增加10分,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0%和23%。将抑郁评分添加到“生命八要素”评分后,模型对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一致性指数改善仅为0.001,净重新分类改善指数为10.6%,综合判别改善指数为0.002,提示附加预测价值较小。针对全因死亡的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JAHA.124.036669
08 Cardiovascular Research:TRAF7介导心肌重构的分子机制
TRAF7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其对心血管疾病产生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0月7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唐其柱教授团队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杂志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TRAF7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首次提出压力负荷诱导下TRAF7的表达增加,通过与ASK1相结合增加其泛素化水平,促使ASK1磷酸化水平提高,激活了下游信号通路以及心肌肥厚相关基因的表达,加剧心肌重构的发展,为心肌重构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cvr/cvae217
行
业
心
动
态
01 中国共识: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牵头制定的《三尖瓣反流经导管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重磅发布,深入分析10个临床核心问题并给出核心观点。共识按发病机制将三尖瓣反流分为四个大类,其中继发性或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是占比最高的类型,应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不同治疗,药物治疗是症状性三尖瓣反流的基础治疗方法,选择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TTVI)时应考虑患者的局部解剖结构、病情严重程度和手术风险,充分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评估,以及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KCCQ指数等临床症状评估。此外,共识还建议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以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指标为主要终点,同时关注其它短期和长期安全及疗效指标。
02 《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2024》更新发布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亚太结构性心脏病俱乐部更新发布《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2024》。路径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团队构成与临床评估、围手术期影像学评估、手术过程、围手术期综合管理及术后康复随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指出TAVR的临床评估重点包括适应证、手术方式选择及禁忌证三大步骤;围手术期影像学评估中术前学评估最为关键,CT是最重要的评估手段,特定情况下也可使用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造影等方式替代;在选择瓣膜时应充分结合术前CT综合评估结果以及患者血管入路情况和人工瓣膜特性,做到个体化选择。
03 SCAI发布STEMI患者急诊PCI共识声明
近日,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CAI)发布了关于STEMI患者行急诊PCI的专家共识声明。共识强调了有关导管室团队准备和初步评估以及各种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还围绕血栓管理、腔内影像学、减少梗死面积、特殊情况处理、解剖学以及STEMI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等方面做出详细阐述,旨在为STEMI患者的管理提供最佳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www.jscai.org/article/S2772-9303(24)01740-X/fulltext
04 AHA科学声明:积极危险因素管理改善心脏和大脑健康!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声明概述了心脏对大脑健康的贡献。声明讨论了大脑健康与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冠心病之间的关联,并且回顾了这三种情况与认知障碍和痴呆风险增加相关的致病过程,指出有心衰风险的人群应采取更积极的危险因素管理,冠心病人群应积极控制血压在标准范围内。此外,声明还建议早期实施促进心血管健康的策略并采用循证指南来管理心血管疾病,以最终保护大脑健康。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0000000000000476
每周五晚18:00
锁定CCA TV
“心血管远程平台”(公众号、视频号)
首发《心闻周刊》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心血管远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