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聚焦|对债市年末行情中机构行为的观察与思考

财富   财经   2024-12-24 08:12   北京  

明明  章立聪  史雨洁  杨宏宇

自12月政治局会议定调货币政策基调转向“适度宽松”后,近三周时间内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近30bps。基金、保险等机构成为市场的主要买盘,我们认为部分机构选择在年末抢配入场并非偶然,其决策时点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同时随着利率快速下行至“无人区”,投资者也开始关注继续做多的潜在风险。市场交易是否“过度抢跑”?机构何时选择止盈?本篇报告中我们对上述市场关心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年末行情再度涌现,长债利率快速抢跑。


12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货币政策基调的正式转向,催化新一轮利率抢跑行情涌现;相比于年初超长债行情中市场期限利差的大幅压缩,本轮行情中各期限品种收益率集体下行;资金利率上,10月以来资金面整体维持稳中偏紧,DR007、R007基本位于政策利率上方,流动性分层现象较二季度有所加剧但整体可控;信用利差方面,2024年8月受市场调整影响,城投、二永信用利差一度脉冲式上行,但目前市场已逐步企稳,而本轮利率抢跑行情中则出现被动走扩。



利率抢跑行情中机构买债行为的变化。


本轮利率下行中市场主要买盘集中在险资、基金、非银产品;其余机构中国有行边际买入利率债,理财子和农商行则主要配置存单;主要买盘机构的券种偏好和操作模式也存在差异,保险买地方、大行买国债、基金买政金债是市场的主要特征;期限上,保险对地方债买入基本为超长端品种,而国有行存在明显的“买短卖长”特征,基金对国债和政金债买入期限则相对均衡。



如何理解基金、保险的年末抢跑?


决定非银买债强度的第一驱动要素始终是负债端资金的增减变化;当前市场环境下保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基金资金快速回流,叠加机构对明年负债规模展望也相对积极;12月政治局会议定调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向是本轮行情的导火索,但从年末时点的特殊性上来看,当前正逢财政、债券供给等利空出尽后的“真空期”,同时岁末年初的季节性因素导致政策提出到后续落地间的推进过程或相对缓慢,也容易引发市场的预期差。



利率进入“无人区”后的几点思考


1) 市场交易是否存在“过度抢跑”?2016年以来10年国债收益率与逆回购的利差基本保持在40bps以上,当前1.7%的市场利率水平或隐含市场对明年年初降息20bps的预期;当前市场交易热度对比今年二季度的峰值水平仍有较大差别,债市杠杆率也处于适中水平,同时年末负债限制下仍有较多机构出现踏空。


2) 机构如果要止盈,触发因素会是什么?利率进入“无人区”后,投资者关注可能触发调整的因素,目前来看基本面、政策面短期难有太大阻力,在此背景下市场或延续惯性做多思维;而机构自发性止盈也需寻找动因,我们认为央行监管态度和宽货币利多出尽最值得关注。


3) 国债与资金倒挂,需要担忧吗?排除跨月、税期扰动等季节性因素,目前国债利率水平已与资金利率形成持续倒挂;我们认为无需过度担忧资金利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倒挂,以银行为例,在扣除税收、资本占用成本后,目前机构配置利率债的票息收益仍高于逆回购融出的实际资本收益率。



若调整出现,机构踩踏可能和市场托底力量如何看?


基金近年来在债市波动中不断呈现工具化的特征,但其负债的主要资金仍来源于银行、保险等配置型机构,本身对波动的容忍度相对较高;长期视角来看,目前我国利率水平尚未筑底,后续资本利得也仍有空间,参考欧美市场的经验,债基市场规模或将继续增长;银行理财行为需密切跟踪,我们对其中长期市场规模增长保持乐观,然而随着诸多稳净值工具被监管先后叫停,其负债端对债市行情波动的敏感度或将提升;除非银资管外,中小银行缺资产问题仍然严峻,明年年初“小行买债”现象或能为债市提供一定利多支撑,若机构秉持“调后买机”思维,利率或难有大幅度调整空间;保险业更多增量资金在年初“开门红”保费收缴完成后,也将在一季度末至二季度初逐步转化为资产配置,同样会成为债市重要的托底力量。



风险因素:


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估算存在误差,货币政策大幅收紧,债市波动加剧。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12月23日发布的《债市聚焦系列20241219—对债市年末行情中机构行为的观察与思考》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