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希腊的一个谚语:“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狐狸很聪明,整天这怀疑,那也怀疑,这有个小动作,那有个小动作。
但是刺猬很执著,你来打我,我就缩起来,你不打我,我就往前走。
这就是狐狸和刺猬的表现不同。
过去人们说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似乎是觉得刺猬的这种做法更容易走得更长远等。
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历史上的这些了不起的人物分成狐狸一派和刺猬一派,还有一派是狐狸兼具刺猬的特性。
1、刺猬型的人物
比如柏拉图、但丁、尼采、黑格尔,他们就专注于在某一个话题当中深入地研究,这一辈子深深地攻克这么一个话题,越研究越深。
2、狐狸型的人物
比如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歌德,他在多个方面都有大量的成就,而且他容易掉头,容易改变,容易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发展的策略。
他可以既是教育家、又是政治家、又是外交家、又是发明人。
3、还有一类人是刺猬跟狐狸兼具的,本书里面最推崇的这样的人就是托尔斯泰。
他既有刺猬的坚毅和深入,也有狐狸一样的调整。
二、狐狸和刺猬的特点在他们的身上出现某种交汇,这个交汇点就是常识。
狐狸式思维的人善于归纳各种不同信息,而不是仅依据宏大图式进行推导。
刺猬式思维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拒绝批判和反思,往往沉浸在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里。
狐狸和刺猬的悲剧在于,彼此都缺乏对方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如果把刺猬的方向感和狐狸对环境的敏感性结合起来,也许就能孕育出成功的大战略。
常识是某种自发单纯而未被理论染污的东西,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它是对的,它不需要用理论来包装,不需要使劲地说服,它就是一个常识。
三、人的思维往往处于狐狸式和刺猬式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抗之中。
刺猬式的人,重视目标的单一性和纯粹性,而忽视手段的配合。
狐狸型的人,重视环境的变化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而往往模糊了目标和焦点。
如果一个人总是回头,总是拐弯,那他哪儿也去不了。
但如果一个人说我坚定了就要去,我不管这个环境多么恶劣,他也可能会死在半道上。
如果把刺猬式思维理解为对战略目标和愿景的规划,把狐狸式思维理解为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和调控,那么目标与能力的平衡即为战略。
四、一流的智者能够同时在脑中持有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然能够保持行动力。
这句话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吉拉德说的。
你得知道你的目标,你也得知道困难。
当你想到目标的时候,你想行动。
当你想到困难的时候,你想停下来。
这两个一定会打仗,普通人就停下来了,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
杰出的人,一边打仗,一边往前走,脑子里边两个观点不一样,但他知道要往前走,这就是有大战略的厉害的人。
五、林肯
有人问林肯,说你这一辈子干了那么多的工作,你还曾经做过测量师,这个对你做总统有什么帮助?
林肯说,指南针能从你所在的地方为你指出真正的方向,但对于你前行路上,将要遭遇的沼泽,沙漠和峡谷,它不会给出任何建议。
如果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你只会闷头向前冲,不顾障碍,必将陷入泥沼,一事无成。
那么即使你知道真正的北方,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是林肯的智慧,他说我们有大方向很重要,我们知道要往哪儿去也很重要,但你不能闷着头走,你见到了沼泽你要绕开。
大战略是你的资源和你的目标之间能不能够匹配。
六、常识像氧气一样,越往高处走,就变得越稀薄
为什么像薛西斯,像拿破仑这样的人,在功成名就以后会犯如此巨大的错误呢?
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常识,那你说他没掌握常识,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拿破仑早期的时候,他对常识很清楚。
但是当拿破仑成为欧洲之王的时候,空气变稀薄了,就感受不到那个常识了。
而狐狸和刺猬的交汇处,那个恰到好处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常识。
战略就是能够让你在每一个层面上运用常识,就是我们人生有很多个层面,每一个层面上你都需要掌握常识。
我们年轻的时候,十八九岁二十岁,是因为你真的根本就不了解常识,所以你那时候需要掌握大量的常识。
等你到了五六十岁,功成名就的时候,你知道常识,但是你遗忘了它,你不认为它重要。
这时候你依然需要调动你的常识,而所谓大战略,跟每个人都有关系。
所谓大是指损失而言,就是如果你做这件事情,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大量的损失。
这对你来讲就是你需要去运用大战略的地方,就算你不是薛西斯,你不是拿破仑,你们也有无限的目标。
人生目标太多了,但你手中的资源是有限的,怎么把它们组合好,形成你自己人生的大战略,这就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主题。
七、伯里克利在晚年的时候,突然之间变得极具防御性。
最后经过了复杂的外交上的博弈,还有一次次小的局部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巨大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分裂,打得非常严重,直接导致了雅典的衰落。
雅典的衰落最后才导致了罗马的崛起和对雅典的吞并。
这就是从雅典的文明怎么进入到了罗马文明的过程。
也许是因为伯里克利老了,上了年纪的人往往很难保持灵活性。
也许如同《伯里克利传记》的作者暗示的,公元前五世纪30年代后期,积累的危机加剧了他的情绪,使他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妥协。
也许还有一种解释,与其导致的结果有关。
当他到了晚年以后,他变得非常刚性。
早年间的那个狐狸不见了,早年间的那个妥协的、解决问题的、圆滑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消失了,他变成了一个刺猬。
同样的一个决策失误,甚至发生在1963年的美国。
美国打越战,在当时美国的整体利益相比,美国在越南几乎没有什么利益关系。
为什么美国人在越南战争中,投入如此之多?
作者认为,修昔底德笔下类似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答案。
公元前432年,伯里克利告诉雅典人,说迈加拉,一个小国家,说迈加拉可能看起来无关紧要,但如果屈服于这件小事,对方就会得寸进尺,提出更高的要求。
1963年11月22日早晨,约翰·肯尼迪警示德克萨斯州的听众说,如果没有美国,越南共和国将在一夜之间崩溃,而且美国在世界各地的盟友,将变得不堪一击。
伯里克利曾经坚称,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切手段,抵抗敌人的进攻。
肯尼迪则补充道,我们仍然是通往自由之门的基石。
这两个人仿佛跨时空在一块儿演讲,相隔了上千年,理由一模一样。
就是说我们是两个阵营的,如果我们在这件小事上退让,那它就会得寸进尺,我们就会没办法。
所以把美国拖入了越战的泥潭当中,就是当他们丧失了柔软性,决策的灵活度。
他就是一门心思变得越来越强硬的时候,伯里克利也好,肯尼迪也好,都会变成一个更偏向于刺猬的人。
这时候他的大战略失灵,然后常识失去,最后犯下巨大的错误。
八、这些军官们的答案是,他们让我们感到不那么孤独。
就是我们面临的决策环境是一样的,我们就是要不断地平衡,是坚持一下,还是用狐狸的方法;是用刺猬,还是用狐狸。
这个从历史到今天,几乎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就是你要去调整你的战略,寻找到常识起作用的部分。
九、屋大维
1、他是奥古斯都,一个年轻的政治家,有着非常大的灵活性。
但同时他的目标又非常清晰,他把自己的远期目标和自己手中所拥有的资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左右逢源,然后总是做出能够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奥古斯都说的一句话,他说我接手的罗马是用土造的,我留下的罗马是用大理石建成的。
从屋大维以后,罗马的皇帝一届不如一届,后来出现暴帝卡尼古拉,还有特别残暴的尼禄。
这都是残暴之极的这些皇帝,就是因为罗马太过强大,所以才有这么多糟糕的皇帝都能够挺得下来。
屋大维确实把罗马建设得非常好。
2、奥古斯都盯着她看了很长时间,然后移开目光,说,我必须相信这都值得。
他最终回答道,我们都必须相信,就是不但我得相信,你也得相信。
3、作者评论屋大维说,奥古斯都对《孙子兵法》中的思想如此精通,却对孙子一无所知。
但是他所用的方法都是《孙子兵法》里的方法。
对此的解释,可能存在一种战略逻辑当中,这种战略逻辑是文化的基石,如同语法之于语言,并且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和规模。
如果是这样,当常识遇上不寻常的情境则不过是另一种矛盾,可同时存在于一流智者的思想中,法则的推导,表达和制度化,必须发生于实践之后。
《孙子兵法》和屋大维所做的这些战略,能够不谋而合,其实都是遵循常识。
《孙子兵法》怎么讲战略?审时度势。
你的目标跟你的能力,能不能结合得起来,这就叫审时度势。
你懂得审时度势,你就是一个能够具备大战略的人。
十、伊丽莎白
1、教皇开除了伊丽莎白的教籍,就意味着她不再受上帝的保护。
所有的人,凡是我们的教民都可以杀她。
假如有一天,伊丽莎白正坐在那儿看戏,突然有一个人一枪打过来,把她打死了,人类历史将会改写,不会有美国,因为美国是建立在新教基础上的国家,然后英国不会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整个欧洲会被神圣罗马帝国接着统治。
腓力二世这样的人,他非常忠于教皇的这个人,教皇会继续统治世界,甚至再来个一千年,就那个黑色的中世纪就没法结束。
伊丽莎白女王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她没被暗杀,她活了下来。
她怎么能够跟这个强大的宗教势力,以及腓力二世这样的敌人对抗呢?
她的办法就是极其灵活,只要对英国好,只要让英国能够赚钱,她都敢做。
而腓力二世那边就是一根筋地天天向上帝祈祷,然后带着人跟他打仗。
两方决战的时候,你就发现腓力二世这种打法根本没法打仗。
原因是所有的指令,都是从腓力二世这儿发出来的。
他发出一个指令到下边,再到海上,到司令官那儿,早就过去一个多月了。
所以底下的司令们,底下那些船长们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打,乱成一锅粥。
伊丽莎白的策略就是告诉他们的舰长们说,见到敌人就打就行了,让大家具备足够的灵活性。
2、机械体和生物态的区别
如果你的公司是一个机械体的公司,那就是大领导只要不在,啥也干不了,因为全是从上到下传导的。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生物态的公司,底下的每一个人每天上班,不需要别人发指令,我知道我要干什么,往前走就行了。
3、伊丽莎白女王很少寻求任何人的指引,不论是凡俗还是神圣。
然后她时而天真,时而精明强干,时而直率,时而狡猾,时而勇敢,时而谨慎,时而宽容,时而睚龇必报,时而静若处子,时而火爆如火山,甚至时而娇柔,时而阳刚。
4、腓力二世的事无巨细式管理拖延了准备工作的进度,德雷克的持续突袭更是雪上加霜,保密工作早已失效。
他一个令要传几个月,然后对英格兰发动突袭的希望也荡然无存。
腓力二世这边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难以掌控的环境,因为他太想掌控一切了,他觉得上帝通过他就要传递指令。
5、不需要女王的同意,一看到机会来了赶紧打
最后前往英格兰的西班牙士兵中,有一半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死于沉船,饥饿或者疾病,总数可能达到15000人。
相比之下,英国人只是在加莱,火攻无敌舰队时,牺牲了8艘船,另有大约150人献身。
这就是一个灵活的作战方式和一个僵硬的作战方式之间的区别。
实际上伊丽莎白女王是把狐狸跟刺猬结合起来运用得很好的一个人。
十一、拿破仑
拿破仑在早年间肯定是狐狸和刺猬都有的。
但是当拿破仑成为了法兰西的皇帝以后,他非要执着地去攻打俄罗斯的时候进行博罗季诺战役。
他和库图佐夫进行这场决战的时候,人们就发现说,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拿破仑了。
托尔斯泰曾经描述过博罗季诺战役。
他说在战场上,拿破仑派出的副官和将领的传令兵,不断来回疾驰,通报战局的最新进展,但所有的情报都是错误的。
因为在激烈的战斗中无法分辨出某一特定时刻发生了什么,许多副官甚至根本没有到达实际的战斗地点,而只是把他们听来的情况,向上汇报。
战局瞬息万变,有时候一个副官带着情报疾驰一英里,到达拿破仑身边的时候,情况就已经有所不同了,而他带回的情报也变得不再正确。
拿破仑在接收这些错误情报后,根据错误的情报下达命令。
这些命令要么在传达到前线之前,就已经被执行;要么就是在之前没有被执行,之后再也不能被执行。
从理论上说,拿破仑是知道墨菲定律的,就是糟糕的事肯定会发生。
他只为了实现有限的政治目标,就率领规模庞大的军队入侵俄国。
跨过达达尼尔海峡的薛西斯一世也做了一样的事,两个人都试图一举吓垮敌人,从而避免损耗。
然而两人都没有看到,即使撤退的敌人也会是个麻烦。
为长时间追击敌人,会带来飙升的军事成本。
于是两人都因此,损耗了自己的战争机器。
到后来军队的延续挺进,只会损己利敌。
分析一下拿破仑和薛西斯的这种心态,说他们在战场上知道了目标可能是无限的,但目标绝不可能变成手段,后者恰恰是有限的,手段是有限的。
这就是为什么战争必须服务于政策。
克劳塞维茨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而托尔斯泰则暗示了这一点。
当政策开始服务于战争时,就反映出一位身居高位的刺猬型人才已经爱上了战争,将战争本身变成了战争的目的。
他们只有在自己流干最后一滴血时才会停下来。
因此他们攻势的最高潮,就是自己打败自己。
我们在经营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在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时候,我们会不会陷入到为了手段而忘记目的的那个过程当中,然后彻底地陷入疯狂,跟一个人不断地争执,不蒸馒头争口气这种,你会导致更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现在读到了拿破仑,再往后历史就是在不断地重复。
但亚当斯想要的极多,他说要一所国立大学、联邦投资修建公路和运河、统一度量衡、更为强大的海军和一所海军学院、推进全球商业,以及进行门罗主义的积极外交。
因为自己痴迷天文学,甚至要求建一所国家天文台。
亚当斯坚持认为,忽视这些急迫的事项,等同于把我们所具有的天赋全部埋藏于泥土中。
因为自由即力量,并且享有大量自由的国家,就理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十二、林肯
1、但是林肯绝对不是像亚当斯那样,一上来就说我要结束奴隶制,虽然他反对奴隶制。
美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国家,美国有那么多的州都是在蓄养奴隶。
所以林肯从来没有在竞选的时候,说我要废除奴隶制。
如果他非要这样说,他肯定选不上。
就是当林肯上台了以后,有七个蓄奴州脱离联邦了。
就是你要脱离联邦这事不能干,因为我作为总统,我要维护这个国家的统一。
所以林肯回到基本原则上说,我不赞同任何帮助或允许奴隶制在这片国土上继续扩张的妥协行径。
任何通过阴谋获取国土,然后允许某些当地政府推行奴隶制的做法,都极度可憎。
1861年1月,林肯展示出了他刺猬的那一面,就是他说不论需要多少兵力,我都会一往无前。
你要让国家分裂,这事我绝对不能同意,奴隶制这事咱可以不提,但是我不能让国家分裂。
然后1861年4月21日,南方联邦向查尔斯顿港的萨姆特堡发起了进攻,南北战争开始。
就是南方的这个联盟开始打仗,在这一刻,林肯就不手软了。
2、他提出的要求是,在一切能够战斗的地方战斗,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去获取胜利。
这个提法在当年的西点军校觉得可笑,就是因为当时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还没有翻译成英文进入到英语世界。
所以人们不认为这个战略的思想是对的。
当时西点军校所倡导的打仗方法是构筑工事。
先尽量多的构筑优势工事,构筑好了工事以后再打,这样容易赢。
实际上林肯说这太可笑了,慢死了,打不过别人,然后干脆逐个集中击破。
事实证明,幸运的是林肯从未在西点军校上过学。
因为上述这些问题,足以让他被开除。
不论敌军在哪里,只要机会出现,就必须摧毁敌军。
他不像我们想象的是一个革命者,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喊着释放奴隶的口号,去作战的这么一个斗士,他是一个拿着指南针看着远方,但是不断地蜿蜒地走过沼泽地的这么一个聪明的人。
他把狐狸和刺猬进行了良好的结合。
3、林肯传记的作者总结道,说不知道为什么林肯这个人在意志坚定的同时,从来不任性妄为。
拿破仑,薛西斯,这些人等他到了高位以后,就任性妄为什么都敢干。
在公平正直的同时不自以为是,充满道德感而不说教,林肯具有美国公众史上无可比拟的心理成熟度。
4、林肯跟那些要求蓄奴的人辩论,他说为什么白人可以奴役黑人,是因为肤色不同吗?
如果是因为肤色不同的话,那么肤色浅的人是不是可以奴役肤色深一点的人?你不够白,那个够白的人,就可以奴役你对吗?
然后说,那如果不是肤色的问题,是智力的问题,你觉得黑人不够聪明?那么好,智商比你高的,是不是就可以奴役你?
他很有逻辑在跟大家讨论关于公平的这件事情。
他能够驾驭对立,而不是被对立驾驭,就这些对立的想法在他的脑中能够和谐共存,他能够行动;而不是有了这个对立,我就没法做事了。
5、林肯能够对规模、空间和时间进行不同寻常的掌控,并从中获取常识。
对比林肯和约翰·亚当斯的人生,我们能看到这种差别。
远大的前程,激励、催促,并困扰着亚当斯,让他在关键时刻失去常识,被他人过分高估,自己又进一步自我加压,让目标总是遥不可及,最终只有靠自退一步,获得晚年的满足。
亚当斯从小被施与太大的压力了,就你得成功,你得成为伟大的总统,你成为了总统都不行,你还要做出很多的贡献,成为历史上留名的总统。
而林肯则不同,除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没有任何的远大前程可以诱惑他。
他从底层做起慢慢向上,直到准备好时才冲击顶峰,雄心壮志与机遇一同扩展。
但他同时又将两者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寻求的是被低估,他和亚当斯是两个极端,那个希望别人高看他;他希望大家低估他,他才能够有良好的战略的方法。
十三、傅莹女士说,一个合理的战略目标,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应根据情势不断调整推进战略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必要时甚至要对战略目标进行果断地调整。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把狐狸和刺猬的优势结合起来,让你经常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正面的典型,都是反脆弱性很强的人,所以狐狸更容易适应快速的变迁,而刺猬在稳定的时代里茁壮成长。
十四、这个世界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叫积极自由,一个极端叫消极自由。
1、如果积极自由达到极端状态,将会导致暴政,通过迫使其沉默消除矛盾。
消极自由哺育了矛盾,甚至是喧嚣,它不提供指针,可能促生游离、狭隘主义,最终导致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状态,暴政,我们都不想要的,这是一个国家可能出现的两个极端。
2、在本书中积极自由所指,便是试图驱策狐狸的刺猬,包括晚年的伯里克利、尤利乌斯·恺撒、奥古斯丁、腓力二世、乔治三世、拿破仑、威尔逊,他们都一清二楚地知道世界如何运转,所以更倾向于改变时势,而不是顺应时势。
3、消极自由,一直以来就是接受指南针引领的狐狸。
年轻时的伯里克利、屋大维、然后马基雅维利、伊丽莎白一世、美国的国父们,还有林肯等等,尤其是罗斯福,他们都谦逊有加,知道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做出相应调整的灵活性,以及接受甚至让矛盾为我所用的聪明才智。
他们尊重时势,精心做出选择,并在做出决定后对其细加斟酌。
这就是我们从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身上,所能够学到的对于战略的判断。
4、大战略不是只有国家层面才能够用得上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够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去判断一下我们身上有多少狐狸的成分,有多少刺猬的成分。
假如你完全没有刺猬,你只有狐狸,看起来也如鱼得水,但是一无所成。
但是假如你体内完全没有狐狸,你就是只有刺猬,那很有可能你总是遇到挫折,总是遇到困难,然后有一个梦想却怀才不遇。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检视自己体内的狐狸和刺猬,然后想一想,我们自己人生的大战略,我们的指南针在哪儿?我们应该在哪些事情上衡量和妥协?
把我们所拥有的手段和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匹配起来,就能够减少我们犯拿破仑那样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