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6的发现史
KL-6 (Krebs Von den Lungen-6),又名涎液化糖链抗原。由河野修兴教授于1985 年发现,利用人肺腺癌细胞系(VMRC-LCR)免疫小鼠制备了多株单克隆抗体,将其中的第 6 号抗体识别的涎液化糖链抗原命名为 KL-6。目前,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被认为是比较有前景的血清学指标,近年的多项研究报道了 KL-6 高水平表达可能与间质性肺疾病 (ILD)、急性肺损伤、放射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肺炎、肿瘤等疾病相关联。
KL-6致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KL-6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存在于人II型肺泡上皮细胞表面、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和支气管腺浆液细胞中表达。若肺部基底膜的损害,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KL-6入血。
因此,血清KL-6水平可敏感地反映肺泡损伤,II型肺泡细胞再生和多种间质性肺疾病的活动度。现有基础研究表明,其作用可能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徙, 从而影响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KL-6升高见于哪些情况?
KL-6是在血液中存在的一种抗原物质,其指标正常值一般在100~400U左右。当临床的生化检查中发现涎液化糖链抗原KL-6偏高,说明机体存在病变,通常见于肺组织黏膜、支气管壁黏膜受损、弥漫性全细支气管炎,以及肺的间质性疾病的活动期的时候,可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肺部出现ILD表现时,血清KL-6表达水平也会升高。
KL-6的临床应用
1、敏感性和特异性地诊断间质性肺炎
在诊断间质性肺炎的各项血清标志物中,KL-6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分别是94%、96%。因此,KL-6被广泛应用于间质性肺炎的辅助性诊断(以500U/ml为诊断值)。间质性肺炎的恶化初期SP-D上升,稍后KL-6上升,通常间质性肺炎在急性恶化后的第十天达到峰值。
2、评估间质性肺炎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
临床上发现,活动性的间质性肺病患者KL-6水平显著高于1000U/ml,患者及医生可以根据血清KL-6的水平结合自身症状对间质性肺炎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进行快速评估。
3、对间质性肺炎的预后判断
血清KL-6≥1000U/ml的IPF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低于KL-6<1000U/ml的IPF患者,提示KL-6可作为预测IPF患者预后的血清标志物,意味着KL-6水平越高预后越差。且临床发现,KL-6与MMP-7联合检测能提高间质性肺炎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ILD患者的自我管理
当患者有肺纤维化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时,如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干咳、杵状指等,需要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有关研究表明,KL-6是目前可用于ILD管理的最佳和最可靠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之一,同时,KL-6检测还具有简便快速、可重复性及无创等特点,优于肺部CT、肺泡灌洗及肺活检等经典的方法。因此,患者应谨遵医嘱并定期门诊随访,随访时复查血KL-6指标,这对临床用药指导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