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10-15 06:12   北京  


把“课堂学习”说成是“听课”、“听讲”等,只是一些世俗的习惯性说法。

实际上,课堂学习绝不能只靠“听”这一种方式。

“听”太单薄了,单纯靠听,学习效率太低。

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加工和运用的过程。

尤其是知识的运用,它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手段。

而单纯的“听”只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吸收”这一环节的一条途径(还有“看”、“闻”、“摸”等多条途径)。

即使完全“听懂”了,也不过是包含了“信息吸收”和“信息加工”两个环节。

由于“听”没有包括“运用”这一关键环节,所以学习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听懂了还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还不等于掌握了。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必须加以运用。”

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听完教师对某一定理、规律的分析后,觉得自己“完全明白、理解了”,而一旦让他们把这些定理和规律运用于解决习题,他们往往就显得束手无策。

所谓“一听就会、一做就错”。

从这个“束手无策”的状态,到能够把所学新定理、规律与已有的知识挂起钩来,正是“知识运用”这一关键的学习环节。

现代学习理论还对不同的学习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特点的知识、技能的学习策略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加涅指出,言语信息类的知识、智慧技能型的知识,可能仅通过“听”、“看”、“思”等途径就可以掌握,而属于动作技能型的知识的学习,则还一定要配合身体的动作练习才可能实现。

游泳、弹琴、开车等自不待言,语文学习中生字的书写、外语单词的书写、化学式及化学反应式的记忆,离开必要的动手练习,也是迟迟难以掌握的。

之所以经常发现一些所谓“很聪明”的孩子在简单问题上出错误,往往就是缘于他们对学习的特点认识不清,没有足够的动手训练所致。

“一听就懂”实际上可能没有真懂,而“一做就错”则说明是还“真不会”。

所以,初次学习时,不要怕做错。

“做”,既是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必要的步骤,也是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

很多时候,人正是通过犯错误学习的。

这个“做”,不能追求“一做就对”,那是糊弄自己的学习操作。

曾经有学生为不写作业抛出这样的谬论:

老师,这些作业我都会,写了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就没有写;

老师,这些作业我都不会,您让我咋写?

意思就是:无论如何,我都不用写作业。

这个问题,是有明确答案的:

作业,可以有选择地做。做哪些呢?重点做那些自己“不会”的!

理由如下:

一眼看上去“不会”,不可能是真的一点儿也不会。

只有那些想偷懒的人,才会轻易给自己下“不会“的结论。

你正在学习与此相关的知识,所以你的思考是有明确方向的。

如果你认认真真地读了几遍题目,并调动了自己课堂所学的所有东西,结果还是一点儿也没有思路,那可判定你确实不会。

这时,虽然你没有把作业写出来,事实上等于是做了的。因为,你已经围绕所学知识做了足够的思考。

绝大多数情况下,乍看上去“不会”的题目,经过仔细阅读、反复思考,里面的大部分内容还是会的。

你把这些会的东西写好,就等于已经完成了作业。

你要明白,没有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希望全部学生得满分的。

家教策略与学习规律
针对学生学习、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现象,结合现代学习学理论,为改进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益支招,为家长科学合理地帮助孩子的学习支招。偶尔兼发一些化学学习辅导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