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生 迎福践长

文摘   2024-12-20 15:38   天津  
冬至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俗话说“冬至大如年”。早在宋代,冬至这一天人们要“过节”,既要举行神圣的仪式祭祀祖先,还要准备丰盛的节日物品宴饮娱乐。实际上,古代曾经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冬至也长期被视为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被称为“亚岁”“冬节”“长至节”。
在上古时期,冬至就是新年,人们将冬至作为年度循环的起点。后世冬至节俗中的许多内容,都源于对这一时节的特殊感受。很多地方要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人们穿戴华丽,携伴出行,热闹非凡。为了庆贺冬至,那些平日里忙忙碌碌的店铺也要闭店三天,一起“做节”,休息娱乐。这一天除了举行庆贺仪式之外,人们还有数九习俗。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人们相信只要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那时寒冬已过,将是满眼明媚的春光。“消寒图”有多种做法,《天津志略》上记载了天津“消寒图”的涂法:“上阴下晴,左雾右风,中黑为雪。”圈涂完了,数九也结束了。冬至这一天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旧时的小孩总是找一堵向阳的墙,靠着墙面玩“挤油”游戏,边做边唱着儿歌:“挤挤油,挤出汗,身上像穿火龙丹。”在寒冷的冬天,孩子们玩得畅快淋漓,真能挤出一身汗,一轮被冻得发抖的太阳好像也被他们挤暖了,将温柔的暖意洒向人间。

除了绘“消寒图”,天津冬至也有吃馄饨之俗。清同治《续天津县志》:“绘消寒图,食馄饨。”俗语也说:“冬至馄饨夏至面。”相传汉代时匈奴部落不断骚扰汉境,百姓不得安宁,尤其对浑氏和屯氏这两个凶残的匈奴首领痛恨入骨,于是用面皮将肉馅包成角儿,起名馄饨(谐音“浑屯”)吃下。因为食用那天是冬至,从此冬至吃馄饨就成为惯例流传下来。如今每逢冬至日,天津人一般吃饺子。

极寒的冬至前后,已经没有了应季的水果。青萝卜成了天津人茶余饭后的消遣,脆甜爽口,开胃通气。天津卫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吃的萝卜要选正宗的沙窝萝卜。沙窝萝卜,又称天津卫青萝卜,有“沙窝萝卜赛鸭梨”的美誉,因原产于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周边而得名,已有600多年种植历史。沙窝萝卜绿如翡翠,落地即碎,生吃清脆,甜辣爽口。每年8月开始种植,12月采摘,立春后收毕,可生可熟、可荤可素,是津门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美味。天津人爱萝卜,可能是这甜微辣的口感和掉在地上裂八瓣的脆生劲儿符合天津人的脾气,所以就有了“沙窝的萝卜——嘎嘣脆”的歇后语,也有了马三立先生相声里“萝卜就热茶”的段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吃过冬至饺子,尝过爽脆萝卜,人们就开始熬冬了。冬至已至,新春不远,前方的春天在牵引着人们的目光,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的希望和祈盼。



摘自《四时悠然——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智慧》

作者 张治

更多精彩科普




自我推拿缓解便秘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全知道

儿童肺炎已多发 病后调养看推拿

文章来源于健康周报
转载需经本报同意并注明出处
全国各大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5-13

点在看,把健康分享给大家

健康周报
天津卫生信息权威发布,聚焦百姓关注的医疗卫生热点话题,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全方位地为您提供养生保健服务,搭建科学实用的寻医问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