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高考最不公平的十几年

文摘   2024-08-23 23:15   湖南  

恢复高考后过了少数几届,高考性质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得严重不公平,成绩最好、天赋最高的初中尖子生绝大多数不能读高中大学,这种极不合理的现象一直持续了十几年。

因为中考是高考的基础,从八十年度前期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当时的政策与社会环境等原因,绝大多数初中尖子生被引导到中专(包括中师)读书,那时中专录取分数线往往高于重点高中录取线。读中专的尖子生人数多达数百万,基本都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城乡平民子弟,尤其是农村子弟,当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虽然是最好的学习苗子,却只接受了两到四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后被分配到基层工作,往往被耽误一生,无法发挥自身潜力。

这是有充分依据的历史事实。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京东负责人刘强东、学者罗翔等名人都曾在媒体承认当年考中专最难。官方出版物中也承认过,如图。

图片摘自湖南省教育厅编写的“第二轮《湖南省志. 教育志》(1978-2005年)(上)”535页

图片摘自株洲市委党史办与株洲市教育局编著的《株洲教育史》第408页

由于初中尖子生绝大多数读中专,导致高中平均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由于最有力的学习竞争者绝大多数被分流到了中专中师,考高中和考大学的难度自然大大降低了,原本没有可能考上大学或中专的学生,能够考上大学或中专,原本只能考上一般大学的学生,能够考上好大学。当年即使在清华北大,也有部分当初没考上中专中师才读重点高中的学生。

(以上是截图,不是视频)

也就是说,那十几年通过高考考上大学和中专的学生,平均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成就自然也明显下降,这也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答案之一。因为在同等教育和成长条件下,生源质量(天赋)决定人才质量的高低。

国家和社会的损失有多大呢?设想一下,如果那十几年的初中尖子生基本都读高中考大学,那么这些年中国会发展得更快更好,中国的优秀人才、杰出人才数量会比现在多得多,一代人才的总体(或平均)质量与成就将比现在提高不少,已经创造的社会物质精神财富也比现在多得多,阶层固化与贫富分化问题不会有这么严重,社会更和谐。中国会处在一个比现在高得多的软硬实力起点上,国家和人民的前途会比现在光明得多。

也就是说,受害者不但是那一代读中专的初中尖子生及其家人后代,整个社会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并且这种负面影响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尤其是在国家社会遇到困难的时候,负面影响更明显。

至于政策红利获得者,自然是当年那些考不上中专才读高中大学、中专的学生及其家人,即使是少数成绩足够考上中专但读高中的,也是获益者,因为绝大多数有力竞争者读中专去了,考上好大学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而最大的获益者,是当时的极少数豪族子弟及其家人,他们家庭条件好,自然看不上读中专去基层,不管成绩好不好都会优先读高中。初中尖子生绝大多数读中专,使得考高中大学的难度大大降低,由于他们本来就有一定家庭背景,加上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因为生源质量降低而降低,豪族子弟们毕业后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有力竞争对手也大大减少,自然可以更加顺风顺水,平步青云。

如此看来,当年引导和促进初中尖子生读中专的不正常政策,难道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战略知识分子
传播知识,传播真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