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促进优秀初中生读高中的政策未执行,导致无数尖子生读中专中师

文摘   教育   2021-03-31 11:11  

1977年恢复高考后到1980年,中专中师生基本全部通过高考录取,学制两年,这种体制是正确的,既保证了高中与大学的生源质量,也保证了教育公平性和中专中师生的文化基础素质。

 

但是在1980年全国中专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中专中师招生政策严重倒退,又在1981年开始从初中招收中专生和中师生,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后期,导致大多数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全国共有数百万人)在当时政策引导和左右下,进入中专中师而不是重点高中读书,他(她)们像无数优质种子被不公正地抛洒在贫瘠的土地上,往往遭到逆淘汰,为中国的基层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同时,教育的沃土----高中和大学失去大量优质生源。中国一代人才的总体水平和成就因此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得不偿失,弊远大于利,加剧了阶层固化和阶层差距,限制了民族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产生的深远负面影响仍将持续下去。

 

不过网上有些人说:在他们当地,1992年是个分水岭,之前确实是优秀初中生绝大多数读中专中师,但从1992年开始,就不太流行读中专了,很多优秀生选择去读重点高中,到了1997年,由于中专不再包分配工作,几乎没有优秀生再去读中专(中师生不包分配政策延后到约2000年前后才实行)。

 

但相当多的地方并非如此,仍然是像以前一样,绝大多数初中尖子生读中专中师,直到1997-2000年左右才不再流行读中专中师。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才发现上述情况的政策原因:政府认识到初中优秀生流行读中专中师的弊端,终于在1992年出台了促进优秀生读高中的政策。可是相当多的地方并没有执行,仍然实行以往引导初中优秀生读中专的错误政策,导致之后数年仍然是大多数初中尖子生被分流到了中专中师。

 


湖南省教育厅编写的《湖南省志.教育志(1978-2005年)》一书中记载:1992年,湖南省普通中专招生工作进行了六项改革,其中第三项是“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书中写到:“当时初中生热于报考中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普通高中新生质量,也造成职业高中生源不足。为此,中专招生采取三条措施实施分流:1,重点普通高中实行免试择优入学制度,学校按年度招生计划的20%招收保送生,2,对初中生升学志愿的填报,实行普通中专、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三类学校限报两类,其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志愿不能互相跨报的办法。3,按类填报中专志愿,通过志愿的合理碰撞,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分流一批优秀生和一部分生源。”第四项是“改革招生考试办法”:“中专招生考试办法,中专招生考试依然是与初中毕业会考合并,以初中毕业会考成绩作为中专招生的文化成绩依据。不再进行其他预考。”其他教育志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

 


这应该是全国性的政策,因为有其他省份的人讲过他们当地从1992年起读中专中师就不大流行了。在实行上述促进优秀生读中专的政策的地方,优秀初中生读中专中师的比例明显下降,优秀生更多的进入重点高中读书,也使得一般高中的分数线提高,明显提高了高中新生质量,这对初中优秀生的素质提高和人生发展有极大帮助,否则会像那些读了中专中师的优秀生一样,人生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往往后悔终生。同时,由于高中生源总体质量上升,也提高了大学的总体生源质量,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体水平和成就。到了1997年到2000年左右,读中专中师完全不再流行,这一效果更加明显。

 

但是,很多地市没有执行这一政策,还是沿用以前引导初中优秀生读中专中师的政策,当地重点高中没有招收保送生,初中仍然在中考前组织初三学生预考,选拔、引导优秀生报考中专中师,导致这些地方还像以前一样,优秀生绝大多数读了中专中师,中专中师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还高。

 

这些优秀生读了中专中师后,往往只受到三到四年中等职业教育后长期在基层工作,还不如成绩不如他们,读了高中的同学,人生受到极大损失,也降低了高中生源质量以及大学生源质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体水平和成就达不到应有的高度,限制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那些年各地都执行了引导优秀生读高中的政策,很多中专中师生当初会去读重点高中,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人生发展机会,幸福感也会提高很多。

 

有政策不执行,既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导致无数原本是学霸的中专中师生巨大的人生悲剧,谁来承担这一历史责任呢?

 

作者微信号aihuicn

欢迎交流


战略知识分子
传播知识,传播真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