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苏联歌曲《喀秋莎》跟1938年爆发的苏日张鼓峰战役有很大关系,可以说这首歌产生于张鼓峰战役,当地竟然有中国人在几年前建立了“喀秋莎歌曲纪念雕塑”。
而对于这场战役的评价,有学者写到:
从战争的起因、发生地和战争双方争夺的目标是“中国领土”这一原因来看,苏日之间爆发的张鼓峰事件是两个列强在中国的领土上为侵略和争夺中国的领土主权而爆发的不义之战,是一场“狗咬狗”战争,中国是这场战役的唯一受害者。
在接到投诉后,延边州12345政务热线的的答复是
喀秋莎歌曲纪念雕塑已被拆除
对于《喀秋莎》这首歌,
很多了解其历史背景的中国人
认为那会勾起伤痛的历史记忆。
但在张鼓峰竟然建立了
歌曲《喀秋莎》的纪念设施
坦克上的几个苏军在唱歌演奏
似乎在庆祝胜利。
喀秋莎纪念雕塑在民间博物馆
张鼓峰事件纪念馆旁边
馆长曾多次获得俄罗斯官方表彰
旁边还有阵亡苏军纪念设施
张鼓峰事件探析
潘文成 崔东彦 吕勇
摘:从战争的起因、发生地和战争双方争夺的目标是“中国领土”这一原因来看,苏日之间爆发的张鼓峰事件是两个列强在中国的领土上为侵略和争夺中国的领土主权而爆发的不义之战,是一场“狗咬狗”战争,中国是这场战役的唯一受害者。
张鼓峰事件,是指1938年7月末8月初日本和苏联两国军队在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珲春县(今吉林省珲春市)发生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战争以苏军战胜日军双方签订停战协议结束。因战役双方主要围绕争夺中国境内的张鼓峰山制高点展开,故当时称此次战役为张鼓峰事件或张鼓峰战役。
对张鼓峰事件发生的原因、战争的性质及战役的影响,包括日本和俄罗斯(苏联)在内的研究者一直对此有不同看法。中国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和涉战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张鼓峰事件的研究和评价,也有不同的表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旅游开发带来的对张鼓峰事件关注的增多,人们对张鼓峰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影响等问题不断有新的探索和认识:既有专业的学术研究,也有文史爱好者的兴趣关注,这无疑会对张鼓峰事件的历史研究带来借鉴和启示。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立足档案工作所及学术研究的视角试对张鼓峰事件进行简要探讨和解析。
一.张鼓峰事件爆发的原因
对张鼓峰事件爆发的原因,作为参战方的前苏联的主流观点认为: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看见自己的颠覆计划由于自己的走狗垮台而破产,于是加速贮备直接侵犯蒙古人民共和国。他们(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边防哨所进行挑衅行动。”日本的观点认为,这是“关东军违背中央的方针,对边界纠纷采取了强硬态度”造成的。而中国方面长期坚持的观点则认为,是日本对外侵略在选择“南下”还是“北上”的侵略路径上,坚持“北上”的战地军人,“为了试探一下‘北攻’(苏联)的可能性”,挑起的法西斯侵略战争,而苏联进行的是保家卫国的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笔者通过查阅张鼓峰事件馆藏史料及相关研究论著,并综合从日本找到的日本侵占东北时期(伪满洲国)出版的图书(刊)资料,认为将张鼓峰事件爆发的原因简单归结为一次“边境冲突”或是“试探行动”过于片面,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是诸多因素叠加、汇集形成的综合性原因。
(一)从历史背景看,张鼓峰事件是近代以来俄(苏)日两国竞相侵略和掠夺中国东北,不断发生矛盾,相互大打出手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延续,这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张鼓峰事件爆发的决定因素。
近代以来,俄、日两国利用满清王朝日渐衰落,先后走上长期对华侵略之路。中国东北一步步沦为俄、日两个帝国竞相侵略和瓜分的对象。
俄国不断鲸吞和蚕食中国领土。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就开始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利用野蛮和卑鄙手段,巧取豪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侵占中国领土,扩大侵略利益。
1.1858年沙俄胁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侵占中国东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为沙俄下一步掠夺中国领土预留条件。
2.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侵占了中国东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中国失去了日本海沿岸。
3.1929年9月中苏爆发“中东路事件”,这是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以中国东北军战败结束。双方签订《伯力议定书》,苏联继续“保留”在东北的中东铁路特权。中东路事件期间,苏联侵占我国领土黑瞎子岛,成为后来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再看日本,明治维新后,通过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对中国进行疯狂侵略和掠夺。
1.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获得中国辽东半岛、台湾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2.1905年日本通过日俄战争打败俄罗斯,从俄罗斯手中攫取了东北利益:“俄国政府以中国政府之允”,将俄国从中国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俄国政府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包括煤矿,均移让给日本;日、俄两国可在各自霸占的铁路沿线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俄国宣布取消在东北的一切有违机会均等主义的权益;俄国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并该处一切公共营造物及财产之主权,永远让与日本。
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
4.1932年,日本利用前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开始在中国东北实行14年的殖民统治。
5.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6.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会战,史称“武汉会战”。
俄日两国在竞相侵占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摩擦和纷争,冲突不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俄罗斯更是制订了“黄俄罗斯计划”,图谋吞并东北,并在辽东沿海夺取不冻港。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打败中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东北割占辽东半岛,这同俄罗斯图谋独占东北的计划产生冲突。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俄国伙同德法两国,联合对日施压,迫使日本“抛弃辽东半岛之永久领有”(实际上是清政府以白银3000万两向日本“赎回”辽东半岛)。1896年,俄罗斯以“还辽有功”为借口,诱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约》,索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1897年底,俄罗斯舰队擅自闯进中国旅顺口;翌年3月,俄罗斯政府以军事压力为后盾,强行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附近海域,霸占整个辽东半岛,实现了在远东取得不冻港的计划。1900年8月,趁着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之机,俄罗斯借口镇压东北义和团运动,征调13.5万余军队入侵中国东北。同年10月俄军先后占领奉天(今沈阳)、锦州等地,并会师铁岭。1903年8月俄罗斯在东北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总督,把东北置于俄罗斯管辖。
沙俄独占中国东北的局面,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所不容,1904年日本挑起了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后,依据1905年日俄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俄罗斯向日本“出让”了大部分在中国东北攫取的权利,将中东铁路长春至大连段割让给日本,并改称南满铁路。其余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至绥芬河(东线),西至满洲里(西线),南至长春(南线),仍为沙俄所控制,时称中东铁路。从此,中国东北地区以长春为界,分别成为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
日俄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沙皇政权的瓦解。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仍继承了沙俄不同时期侵占中国的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行使着对中国东北东清铁路、电话电报、矿产森林等的各项权利。俄日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国际政治关系随之也延续和转变为苏日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纠葛和地缘博弈。
(二)从战前国际形势看,“九一八事变”中国对日的“不抵抗政策”,英法等国对日的“绥靖政策”和苏联对日的“中立政策”,助长了日本侵华野心和嚣张气焰;同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深入和扩大,苏联为维护自身安全调整了深受“中东路事件”影响的中苏关系,开始对中国进行“有限支持”,苏、日两国在中国东北的矛盾冲突也随之尖锐复杂,成为引发张鼓峰事件爆发的重要因素。
苏联成立后,继承了沙俄历史上侵占的中国领土和在东北的其他权益,而苏联和日本因俄日两国历史上因竞相侵略中国东北产生的矛盾冲突和历史宿怨依然存在,。
1929年中苏爆发中东铁路事件,中苏交恶,中国在东北的地缘形势随之发生变化,在固有的中苏日三角关系中,中方处于孤立无援的危机状态,这成为1931年日本现地军人冒险发动“九.一八事变” 的主要诱因。“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的“不抵抗”使东北很快全境丧失,鼓励了日本全面侵华,随后日本于1937年7月再次发动扩大侵略战争的“卢沟桥事变”。这也使苏联看到,随着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程度的加深,将危及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地缘利益。因此,逐步调整了“九一八事变”以来,为避免挑起东西与德日两线作战,而执行的“讨好日本”的“中立政策”,开始对中国实施“有限的支持和援助”。这使中苏日三角关系在张鼓峰事件爆发前夕,出现新的变化。
在中、英、法、苏等国“绥靖政策”的鼓励下,日本制定的先占领东北和内、外蒙古,进而吞并整个中国,再北攻苏联西伯利亚、南下太平洋打败英美,建立亚太霸权的侵略计划得以实施和推进。
自1935年起,日本驻满州关东军借满州和蒙古的历史边界纠纷问题,经常在蒙古边境进行挑衅,从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共发生多次军事冲突,规模逐步升级。
1936年10月,德国、意大利签约结盟,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德日轴心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在欧洲侵略扩张的初期胜利,一度成为日本在亚洲方向对苏战争试探的诱因,而苏德关系的相应改善也是日本缓和对苏政策的重要原因。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发动“卢沟桥事变”,继续扩大侵华。随后在1938年6月,日本集中30万侵略军与中国军队进行规模空前的武汉会战。此时正是张鼓峰事件爆发前夕,当时的国际战争形势,如日本“招惹”苏联另起战端,开启张鼓峰战役,势必造成对中、对苏两面作战的局势,对日本非常不利。对苏联而言,当时最大的安全威胁来自欧洲德国,如果在远东地区与日本开战无疑会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正因如此,正在全力进行武汉会战的国共双方寄希望于苏日开战,以减轻武汉会战的压力。上述形势,使得张鼓峰事件前夕的中苏日三国三角关系在不断的调整适应中充满不确定,任何外加因素和局部力量的介入都会引发旧有矛盾,带来冲突和战争。
(三)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沿中苏边界日、苏两军守备部队的边境摩擦和武装冲突日趋增加,并不断累积升级,愈演愈烈,是引发张鼓峰事件的主要原因。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扶持满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后,日苏(俄)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地缘利益关系受边界摩擦和冲突的影响,变得尖锐复杂,宿怨积累,冲突增加,愈演愈烈。
在张鼓峰事件爆发前的一年时间内,苏、日两国边境守备部队沿中苏边界发生的摩擦和冲突有上百次。其中,1937年6月在黑龙江边界地区爆发的“干岔子岛事件”,是双方较大的一次边境冲突。干岔子岛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逊克县奇克镇西黑龙江主流中国一侧,岛长4公里,长期无人居住。1937年6月19日,2艘苏联汽艇跨过黑龙江中间线,卸下20名士兵,占领了干岔子岛。第二天,伪满17名士兵和警察被派去调查边境侵入事件,他们开始在干岔子岛上建造防御工事,但很快被苏军驱逐。6月30日一早,日军第1师团第49联队对干岔子岛上的苏军发起攻击。日军首先用2门大炮炮击苏军,苏军一艘炮艇被击沉、一艘炮艇被严重损坏、另有一艘炮艇逃离作战区域。大约有37名苏军官兵在这场战斗中被歼灭,日军随即“收复”干岔子岛。
干岔子岛战斗结束后,苏军派出更多部队和大炮驰援前线,但没有立即发起军事反击行动。东京和莫斯科互相指责,一时间气氛格外紧张,日苏大战一触即发。然而,就在苏日两军边境对垒之际,日军在中国华北挑起了七七事变,日军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三个月征服中国”计划。与此同时,苏联由于内部清洗及欧洲局势动荡,也不想在此时同日本爆发一场全面战争。在此情况下,苏日两方均未采取进一步军事行动。
张鼓峰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但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时,故意借条约不同文本偷偷把这一地区窃取。伪满洲国认为张鼓峰属于自己领土,把它划入了珲春县界,主要根据:(1)按照1886年珲春界约,边境线通过张鼓峰东侧山麓。(2)按照1909年珲春边务处员同驻洋馆坪中国军队共同绘制的地图,边界线通过位于张鼓峰东侧的长池(哈桑湖)以东地区,走向是由南到北。(3)1911年由俄国参谋部调查并绘制的地图,缩尺八万四千分之一,边境线和中方绘制地图的边境线走向相同。苏方却不提由俄国参谋部绘制的地图,而主张按珲春界约规定的边境线通过哈桑湖西侧,并认为张鼓峰属于苏联领土。
(四)留希科夫叛逃事件给本已剑拨弩张的日、苏两军沿中苏边界的对峙形势,骤然带来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由此引发连锁反应使日苏两军在东北边境地区陷入战争危机,成为引发张鼓峰事件的突发原因。
1938年6月13日,因畏惧和不满苏联大清洗政策,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远东地区部长留希科夫大将借视察苏联滨海边疆区边境警备之机,携带大量秘密文件,偷越国境叛逃到了伪满洲国珲春县境内,被日本高层特务机关接收和利用。这引起苏联远东地区高度紧张,斯大林立即派专员处理叛逃事件,同时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与边界警戒。
留希科夫掌握大量苏联远东地区情报,他的叛逃使日本很快掌握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等情况,这让苏联最高当局十分忧虑。尽管当时日本正忙于同中国进行武汉会战,苏联最高层还是想知道,日本下一步会采取什么行动。斯大林在留希科夫叛逃后,下令外交、情报、军事等部门,尽一切力量摸清日本政府的意图。所以,斯大林派到远东的专员决定找个事实证明让斯大林放心。于是,远东当局下令边防部队进驻有争议的张鼓峰一带修筑阵地工事,以测试日军反应,判断日军有无北进计划。由此观之,留希科夫叛逃事件无疑成为加重苏日沿中国东北边界一线军事对峙和冲突的“意外因素”,成为一根引爆张鼓峰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五)苏军越界侵入中国境内,在张鼓峰和沙草峰构筑军事工事,以“发动侵略和主动挑衅”的方式试探日方反应的冒险的侵略举动,遭到负责张鼓峰一带边境守备的日本朝鲜屯驻军19师团“不惜一战”的坚定反击,成为引发张鼓峰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后,随着日军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苏联政府一方面担心中国战败日本就会腾出手来攻击苏联,另一方面又不愿过度招惹日本,所以急于了解日本高层有无“北进”计划。如能确定日本没有“北进”企图,苏联就终止对中国的援助对日保持中立;如果确定日本高层仍有“北进”意图,苏联就将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并提前做好准备,部署更多的部队防范日本对远东的军事威胁。但苏联对日本高层对苏的真正意图并不了解,所以就采用军事挑衅和试探的方法了解日本高层的对苏战略。他们认为趁日军主力南下发动军事试探有2个好处:一是是日军主力已经南下,满洲兵力空虚,如日军还有“北进”企图肯定会对苏军的有限挑衅做出激烈反应,反之日军会采取克制的态度;二是日军主力已南下,满洲兵力空虚,日军真有“北进”企图,那么在中国战事没有结束前也难很快发动对苏战争,不至于引发不可收拾的大战。
苏联远东军区为测试日军在苏联大将留希科夫叛逃后有无“北进”企图,以消除苏联最高层的担忧,在1938年7月9日,派出十多名小股部队越过边境,进入中苏东段边界最南端有边界领土争议的张鼓峰一带中方一侧构筑工事。7月13日,驻扎在张鼓峰的苏联步兵已增至40名。15日,3名日军宪兵化装成朝鲜农民,由2个朝鲜农民当向导,到张鼓峰苏军构筑的工事附近侦察,苏军发现后当场开枪,打死日本宪兵松岛伍长,其他人逃回。事件发生后,日本与满洲通过外交途径对苏联提出抗议,要求撤离军队,恢复原有边界。苏联对此不予理睬,并继续在张鼓峰构筑工事。
正与中国进行武汉会战的日本军方大本营,没有多余 的军力应对苏军挑战,不想扩大战争规模,也就暂时默认了苏军对张鼓峰的占领,所以指令战地部队严密监视,不许出兵。但日本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司令部不认可日本军部对苏军妥协的命令,伺机出兵,对苏一战。
7月16日,驻屯朝鲜同时负责中国珲春对苏边境一线的日军第19师团派遣1个步兵大队驻扎在与中国张鼓峰边界地区仅一江之隔的朝鲜洪仪里,随时准备渡过图们江。同时日军19师团又先后接到日军大本营严禁19师团渡过图们江、严禁挑衅苏军和返回原驻地的命令。日军19师团只得一面缓慢撤回,一面寻找战机。
7月29日,苏军在张鼓峰构筑工事顺利完成,正式进驻后,受试探行动顺利推进鼓舞的苏军远东部队随即又在距张鼓峰不远的沙草峰构筑哨所并派驻部队。因沙草峰是满洲固有领土,不属于领土争议区,苏军的侵略行为触碰了日军边防部队的防卫底线,于是,日军第19师团长尾高中将,下令洪仪里附近的部队立即集结,并在夜间秘密渡过图们江进入防川村,连夜疏散防川村民,同时命令1小队日军在7月29日下午3时对沙草峰进行突袭,张鼓峰战役由此拉开序幕。
二.张鼓峰事件的性质
对张鼓峰事件的定性,国内学术界及民间研究者各持不同的观点。有的沿用“意识形态论”史观,认为张鼓峰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犯社会主义苏联的侵略战争,日本要承担发动侵略战争的全部责任;有的坚持“阵营论”,认为当时中苏同属一个阵营,张鼓峰事件是苏联对中国的有力支持;也有的深受“二战史观”和“反法西斯战争史观”影响,将张鼓峰事件归入“二战”范畴,认为张鼓峰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一部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犯社会主义苏联的法西斯侵略战争,苏联进行的是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此外,也有认为日本和伪满洲国对苏作战,客观上维护的是中国领土主权,是为恢复中国历史上被俄罗斯侵占的领土而战,因而认为日本无形中维护的是中国利益,因而日本是正义的,苏联是非正义的。
正是由于受不同史观的影响,对张鼓峰事件的性质缺乏一个合理的定性,难免在涉及张鼓峰事件历史题材的旅游开发和景点建设上容易出现偏离史实、站错立场的现象。如关于在张鼓峰事件战场发生地筹建“二战遗址公园”的策划,以及认为苏联卫国战争歌曲《喀秋莎》诞生于张鼓峰事件发生地珲春而建立的纪念雕塑。这两者都存在站在苏联立场看待张鼓峰事件的问题。
本文认为应该以客观的立场、科学的角度、正确的史观来探究和看待张鼓峰事件的性质。
(一)从战争的起因、发生地和战争双方争夺的目标是“中国领土”这一原因来看,苏日之间爆发的张鼓峰事件是两个列强在中国的领土上为侵略和争夺中国的领土主权而爆发的不义之战,是一场“狗咬狗”战争,中国是这场战役的唯一受害者。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正处于列强环伺的险恶国际环境。张鼓峰事件爆发之时,正值中日武汉会战,不论国民党之蒋介石,还是共产党之毛泽东,以致社会各界,全国民众,都热切希望,苏联能够扩大张鼓峰战役,痛击日寇,形成策应武汉会战的局面。但张鼓峰战役仅仅打了十一天就匆忙结束,令中国抗日军民大失所望。而从民族历史的层面看,不论日本还是俄罗斯,尤其是俄罗斯,在近现代都是侵占中国东北领土主权和利益最大的国家。在苏中日三国围绕中国东北的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中,俄、日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侵略者和敌人,中华民族也是唯一的被侵略者和受害者。虽然从满清政府开始,不同的中国政府主政者,困于当时国弱力薄的窘迫形势,在维护东北边疆国家领土主权,应对俄、日两国竞相侵略和瓜分中国东北的严峻现实中,采取过“两害相权取其轻”和“以夷制夷”的策略,但仍然摆脱不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任人宰割的历史命运。张鼓峰事件,就是在这样一种国家和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从战争中中国领土遭受践踏和侵占,战地人民遭受战火蹂躏的角度看,张鼓峰事件是苏、日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又一次践踏和侵略,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又一次灾难的侵略战争。
张鼓峰事件的爆发使张鼓峰一带边境地区的中国的领土沦为交战区,生活在那里的和平居民,饱受战火摧残生灵涂炭,这是苏(俄)列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历史罪行。
(三)从战争的结果和后果看,张鼓峰事件苏军战胜日军,客观上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再次丧失,这是苏联继承沙俄对外扩张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延续,其性质和近代以来俄罗斯对中国发动的历次侵略,毫无二致。
张鼓峰事件以苏军战胜日军双方签署停战协议而结束。苏军胜利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中国张鼓峰一带国家领土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并迫使中国沿图们江进出日本海的航线被迫中断,这是苏(俄)日两国在张鼓峰事件中侵略中国领土主权的历史见证。
综上所述,张鼓峰事件是日苏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进行的一场侵略者之间的非正义战争;是近代以来,俄、日两国长期竞相侵略和掠夺中国东北,相互大打出手的侵略历史的延续;是一场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中国既不是交战方,也不是中立方,而是唯一受害者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三.张鼓峰事件的历史影响分析
近年来,伴随旅游开发的升温,人们对张鼓峰事件关注和研究的力度随之加强,学术界,特别是民间学者对张鼓峰事件历史影响的“新观点”不断出炉,最为典型的就是认为张鼓峰事件是一件“改变了二战格局”的一次重大战争和历史事件等等。本文对上述观点不敢苟同,并据已知史实做出四点战争影响的分析。
(一)张鼓峰事件加快和扩大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
苏日签订张鼓峰事件停战协定后,日本排除了来自苏联的两线作战之忧,全力进攻中国武汉,最后迫使中国军队放弃武汉,日军攻陷武汉。通过张鼓峰事件日本大本营断定苏联对日本并无大举动之意。1937年10月份,日本大本营命令侵华日军从大连分兵南下,一举攻下广州,从而加速了武汉的陷落。张鼓峰事件后日本探知苏联在中国东北对日战略的底线,开始全力疯狂进攻中国
(二)苏联通过张鼓峰战役的胜利,再次改变了已经偏离中俄历史上签订不平等条约确定的张鼓峰一带边界线后双方认可的实际控制线,把苏联边界线推进到图们江边,进一步侵占了中国领土;阻断了中国从图们江进入日本海的图们江通海航行权。
战役结束后,日军从张鼓峰撤退,苏军趁机进占了整个张鼓峰,将其作为“苏满界山”,同时,苏军将洋馆坪一带的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仅给中国居民留出一条通往防川的狭窄“通道”。日军还在江中立桩封锁图们江航道,禁止中国居民进入日本海捕鱼和从事海上贸易,阻断了中国船只进出日本海的通道。同时封锁了图们江,阻断了中国沿江居民从图们江进出日本海的出海捕鱼和从事海上贸易的权利。
(三)使中国人的生命、土地、财产遭受战争的毁灭、践踏和摧残,给战区中国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这场战役造成交战区无辜村民死伤,村民家园被毁,村民流离失所;家产被征用,生产生活难以为继;部分村民被迫从事战地军勤服务,整个交战区,中国人生灵涂炭,陷入灾难。战后日军出于防务需要,把水流峰以南至防川村的图们江东岸划为军事禁区,将防川、洋馆坪、沙草峰和会忠源4屯共140多户村民全部迁出,当地村民的生活因此发生剧变。
(四)使正在进行武汉会战的国共两党都希望苏联介入中日战争,中苏联合夹击日本取得武汉会战胜利的企图落空。
苏日之间进行的张鼓峰战役,是两军相互试探的“有限战争”,苏日双方都不想扩大战争规模,陷己方于两面作战的困境。张鼓峰战役中,就在日军第十九师团行将覆灭之际,斯大林却下令收兵,停战言和。原来,苏联怕事态扩大,影响抵御欧洲方向来自德国的威胁。日本战史丛书写道:张鼓峰事件结果证明,“苏军并无大举出动之意,于是得以消除后顾之忧,实施对华作战”(日《大本营陆军部》第一册,朝云新闻社1969年版第561页)。曾任日军参谋部俄国科科长的林三郎后来回忆道:“现在看来,认为斯大林宁可使苏军流血牺牲也要拽日军‘后腿’的看法,似乎过高地估计了中苏关系的密切程度。”(林三郎《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