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许多中师生,把自己的学习经历一一的进行怀念式的回顾,我也忍不住那30年的感慨,让自己人生最辉煌的历史写了出来。
我先说明一件事情。什么是小中专生?这个和现在的中专生有什么区别?
上一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国家基层人才缺乏(的确人才缺乏)。特别要从初中最优秀的毕业生中选拔进行为期三到四年的小中专教育。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分配参加工作。享受干部待遇,没有城镇户口的,可以解决城市户口。我们可俗称小中专。其中大体分为师范类的和其他行业类的,我们简称中师生和中专生吧。其实他们都可以统称小中专。80年代到90年代,这20年的中专生录取成绩。如果是在地市级别的。其平均录取分数线是要比重点高中要高个至少30分的。地市级别的。是地级市里排名前几名的中学里。班级排名至少前五名。才有机会被录取的。县城里的应该在全县排名前30名。也才有机会被录取到。其录取分数线一般都要比当地重点中学高很多。是比重点高中高出几十分,甚至50分以上。
那时初中毕业的我所在初中是当地市里排名前三位的。我的成绩超过重点高中30分被当地一所中专录取。我们是一座豫西南在全国排名第二的以煤炭资源为主的一个城市。由于父亲从北京转业的缘故,我于1986年来到这座号称小香港的城市。当时。你当时不知情的是这所中专学校是第一批普通类中专招生,原来一直是职业中专。由于当地要上一些工业项目。以及发现了一个大型盐矿。所以才有了开办普通中专的资格。我还记得中专招生的原则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好像是,目的解决基层人才的缺乏问题。我是当时全校前30名成绩,全班第四名的成绩进入进入这所中专学习的。回顾这四年的中专学习历史。印象最深刻的是由于我物理成绩非常优秀和非常感兴趣。就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高中物理辅导书,本意是彻底学好物理。由于我物理成绩优秀,还参加过当时市里举办的物理竞赛。想着继续保持这种执着的学习劲头。就拿着辅导书请教物理老师。我们可以称他为G老师吧。他看到我的辅导书后厉声喝斥道:“你学这个干什么”。听了这话,我从此与物理绝缘了。最搞笑的是。由于他还是学校的保卫科长。第一次办理身份证的时候,还把我的名字中间一个字。写错啦。是谐音搞错了。我就说,真是的,师如父母啊,呵呵。现在我还用着这个名字。户口本上的还是不一致
当时一个班是44人,当时上小中专的,大多数农村学生居多,一是可以解决户口问题,另外可以解决工作问题。当时农村户口的分数够不够,都要交纳一笔委培费。1990年,那时4800元。如果这笔钱放到现在,可是一笔不小的巨款。估计要称上10到20了。当时很多同学是要用贷款来上的。农村学生中分为分数高委培生,分数高的很多是要比重点高中高出近50分以上,分数低的委培生其分数估计连当地普通高中都难考录取上。他们都要交纳委培费的,对于后者这个4800元委培费真是物有所值。有户口但考分不够的城市学生也是要缴纳这笔委培费的。
当时我们每个月有助学金。统招生。是一个月16元,委培生,是一个月8元。还发不同的比例的粗细粮票。
记得中专第一年大多是大家都是学习劲头十足,第一学期结果。大家都考得不错,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的大家对学意渐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英语老师上课总是照本宣科,最后听课时学生个个无精打采,没了兴致。
由于大家学习意愿渐渐消失,那不良的一些思潮都油然而生。大多学习成绩好的学习还是比较毛病少的,言谈举止都有一定套路,但是有些活跃的委培生,自以为在社会吃得很开的,那些学习不好。记得有一个还做了学生会干部,有一个亲戚还是劳动局。是一个小领导。加上一个爱侮辱人的班长。让这个班级弄的乌烟瘴气的。一个本身很优秀的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基本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老师放养式的管理。让很多爱学习的人纷纷放弃学习的念头,没有了学习的意志。就这样都是浑浑噩噩躲过了人生最美好关键四年的时光。更为奇葩的是那个L班长。他还是成绩不错的学生。长相矮小,但就是喜欢。侮辱人为乐。他所谓的口才奇才,就是所谓的人身攻击。贬损这个。这个贬损了那个。这几个人前后呼应,一唱一和。好不热闹,俨然一个小的社会。我现在还想起来,心里隐隐作痛。经常是被侮辱。这么大好的时光。被耽误了号称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的地方。大多数同学是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几年。漫长的四年后可毕业了。可接到的坏消息是,委培生先可以被分配工作。统招生暂时不安排,我们有两个大的目标企业,一个是投资数十亿的大企业,另外一个是投资数亿的小企业。首批委培生首先分配。(原因是签了委培协议,应该说是交了钱吧),进去的是小企业。他们都分配到了相对专业的岗位。现在看来,其实就是个工人岗,名义上是技术员,都干的和工人一样的工作。享受所谓技术员待遇(工资也和工人基本一致,听说还要60岁退休)。我们这些剩余的人,大多统招生居多,有的自己家里有能力,联系好了工作单位。大部分是相隔了大半年,才被分配了两个企业中。我被分进去的是一个小企业。奇葩的是我竟然分配了八竿子打不着的都没学过的包装分厂,这个包装分厂。基本上那里的都是占地工为主。所谓占地工,就是企业占用当地农村的可耕地。协商解决了当地农村人的一定比例的就业问题。好家伙把我和占地工一样对待了。还有下面有一届几个同学也被跟着分了进来。有一个女孩子,现在在法院工作。听她说,她是中专考的非常高,快满分了。她有着一直持续的不断学习的劲头。听说在包装分厂还出过事故,之后考研。参加司法考试后,进到了我们当地一个法院工作。不过。这个企业中。这样的同学们就她一个,而且她还比我低一届。其余的数十个也都一直在基层工作,一直到前些年企业破产清算停产。写到这里。我就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一个优秀的人是通过辛苦学习的初中毕业生。招生前说是分配的是干部待遇,最后被分到了跟占地工一样的工作岗位。那时好像自己也挺不明白。为啥那时不能再高中考大学。那是人生比现在要强很多倍。我们班里就有一个年龄较小的一个女孩子。当时毕业了。其父母看到通过四年的中专教育。也没有学到什么好的知识。加上分配工作的时候也是不顺利。最后就让他从初三又开始复读。再上高中三年,最后考入了满意的大学,现在看来。比我们现在过得都是要强很多倍。人家很少和我们联系。感觉我们是在火坑里的人,人家是出来了,就不会再回那段悲伤的人生经历了吧。
还记得在包装车间的夜班自学时的情景。拿着一本高等数学书籍。在干盐皮带栈桥上夜班还看书学习。我们中专高等数学讲了一部分的,但是各个课程讲的都不深。有的老师全面的会讲,还有的就是一个照本宣科。但就是有一个好老师,如果书本课程编辑的不深,学校管理,学习氛围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让我们这些当年优秀的尖子生的脑力持续开发。等待我们的就一点点一天天的落后于那些上重点高中的学生们。熬过艰苦的一年,相对原来自己变聪明的我找到了关系。调到了有些技术含量的仪修车间。工作轻松了不少。那这也不能闲着呀,就学习了计算机的各种技术。各个方面计算机知识。最后由于这段的学习经历让我去南方在IT技术方面工作了几年,深圳广州让我开了眼界,最后去往上海做了几年投资,去北京也尝试了做大学老师的梦想。
想想留在当初企业里的同学们。他们如果企业不倒闭,还会一直在基层一线天天上夜班,着实可惜,大好美好的时光就这么耽误了。在一个小小的工作岗位上。拿的工资只是我们当地工资的基本最低工资水平了。企业破产清算了,有的去打工,有的做了小生意,还有的在家待业,还有的打个零工而已。与当时初中优秀毕业生差距真是太大了。难道他们错了吗?难道他们不就是。按照国家设计的标准程序学习分配,被分配到了一个这样的一个企业。可是。有什么好结果呢?当初把我分配到了所学专业都不相符的工作。这难道是基层人才缺失吗?缺乏吗?如果不缺乏那就下面几届有几批都是和我们一样的结果。分配时。有很少的学生去了事业单位。如果他们去企业做了工人。基本上和这些企业的同学是一样的结果。
看到很多中师生的文章,有的进修去了大城市做的老师,有的去了大学教授。甚至考上了政府公务员。做的职位也不低。但大部分还是在基层工作岗位上。他们是为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付出的一生,那么我们是为了国家的基层的建设,也算是奉献一生。只不过我们是在工人的岗位上,应该说谁都可以干的工作岗位。通过这些年,研究和观察。我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当时真实的过去,真实的历史,更好地让国家和谐的进一步发展。
从我们班来讲,大多是去了企业,其实从企业当时用人的状况来看。我们无非是把当成工人来服务这个企业。当时是1990年招生就业,1994年到1995年。我们分配的时候的艰苦和艰巨,基本和求爷爷告奶奶的一般的难度。工作基本都是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人岗位。我和少数几个人被分到八杆打不着的一个专业。就是占地工的,可以干的工作。人才大大的给浪费了。谁的损失最大?我认为是国家损失最大。其次是个人。看了中师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我们。就是一个填充那个小石子。没有一丝声响,悄然无息的消失在人海茫茫中。那些去往事业单位的。不过也很少,他们的命运应该是不错的吧。
我偏重从教育的角度上讲,发现了这么多奇怪现象,通过研究分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讨论
第一。小中专的招生的目的是解决基层人才缺乏的问题。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终止于90年代末。当时能上小中专的都是学霸中的人才。有文章显示,如果给这批人一次高考,基本上都可以考上高211,985的学校。虽然听起来有点儿夸张,实际上是不无道理的,当时能上小中专的一是市级城市,以排名平均成绩是要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至少高20分到30分的水平。县城里要考到全县前30名的资格,才有被录取。放到现在,基本上都是211,985的水平。拿我来举例。我所在是一个地级市,我是全班第四名,全年级前30。被当地一所中专录取。和我学习不相上下的同学。他们大学有一个考上了郑州大学,成绩好些的。被重庆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录取。他们都留在了大城市,都有着一个光鲜受人尊重的稳定的职业。相比我们,同学们大多是去了企业。并且在企业最后一直20几年,他都在企业破产清算前,还一直在企业里。这个差距也太大了吧,一个选择两种人生命运,而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第二。我也发现。我们太多同学,如果没有一个让自己学习升华的机会,其脑力,各种意识,行为和思维能力还不如一个普通高中生。
当初都是以尖子生的能力进入中专进行学习的。如果中专教材,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与其期学习期间的脑力不匹配的话,实际上脑力是退化的,当时的高中教材就是系统的学习进一步更进一步的学习和升华,中专教材基本上没有起到进一步锤炼大脑的目的。稍不留意,就会让这批尖子生精神涣散,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学习氛围跟不上的话,也就意味着退化,不进则退,这个退化比的相比重点高中的水平。也是和自己原来初三毕业时的那个状态相比。与其说高中是个是分层的结果,不如说高中是一个让人实实在在大脑得到锤炼,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强化形成的重要阶段,错过了对尖子生来讲有的可以弥补有的可能无法弥补。有句话说比喻:高中是一个人的双腿,大学像一个人的翅膀。比喻的不为过的。而且人的各种正确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越早,越有利人的自身发展。
我想当初每个学生和家长都不希望学生自己的脑力有所缺失吧,有的甚至还不如一个普通高中的脑力水平和意识,而且我们谁也不怀疑过这一点。有很多在未来工作十几年才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当时我们班的班级管理是极其混乱的一个,几个素质低的同学,让班级乌烟瘴气的,当时老师也是不管的,记得前几年见到原来的中专三,四年级班主任,他说他不敢管理,因为我们是尖子生。问问一些问题,怕把他们难倒难住了,你说这个有点儿可笑不可笑。疏于管理的这种环境下,我也被那个L班长欺负了四年,现在心里也是留下了阴影,更可悲的是一个女生。被同学强奸,至今,提起来其家人因为这个关系一直不好。我们可都是当时的优秀的初中的尖子生啊!
我也发现这个中专教育过的人。就是以后通过自学考试,最后成为研究生博士生,其能力和技能是和那些参加高中高考上大学的人相比是有欠缺的。有些高中关键期形成的各种能力和思考方式思维能力,是以后不能完全学习弥补的,而且很多同学,甚至下一代的连二本都不能考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第三,在分配过程中,如果没有给这些当时尖子生的良好一个后续的学习平台和可以进修学习的工作机会和稳定的工作机会也是一种耽误,为什么说呢?那是中专教育,没有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自学。学习自身进步的好习惯,而且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弥补?如果没有一个用脑的工作方式和一个学习平台,那就是基本是脑力优势会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弱化,很多年形成的学习习惯会无用武之地!
第四,这个中专教育中的中师生。唯一没有委培生。就是学习差的学生,其他都有委培生,在中专这种宽松的教育管理下,如果学习成绩差的,素质较高的还可以,如果遇见我们班那种素质差的,学习成绩也很差的一手遮天,让另外一些同学也受到了影响。在关键的人生学习期被耽误了,而且悄然无息的被耽误,不知觉的工作多年,才发现自己的很多欠缺。温水煮青蛙的案例。
第五,政策显示,中专毕业几年可以参加高考,但是就我们这一届两班来讲,谁也不知道,有一位中专老师讲,她让她们班里的中专生早早都参加了自考,现在的学生都对生活挺满意的。就我们班来讲,只有一个学生和老师关系走的比较近,才早比毕业前一年参加了自考,毕业的时候他从事的是与其自考专业相匹配的一个职业,比我们的找的工作都要好一些。
第六,中专教育其实当初至少很大比例至少一半以上的父母不知道这个中专教育和高中教育有巨大差距的,如果知道了这个巨大差距,我想至少有70%以上的,不会报考这个中专。没有一个家长和学生自己希望自己的脑力,智力损伤,而且那时大学毕业的工作。机会是非常好的,都包分配,而且。还是非常好的职位,因为那时大学生非常的少,你现在看到的都是经过扩招后的。原来大学生是非常少的,大专生都是非常吃香的。
第七,这个小中专教育有些非常管理不当的。大概都是很宽松的,比如我们班来讲,没有受到损失的人。是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懂点儿教育的人都知道,好的老师配备好的学生才有好教育好的结果,相反好的学生也要配备好的老师,否则根本就是耽误学生的教育,其实上可以从初中生班级里面排名第5名到10名的。名额进行录取。保证了初中最优秀的尖子生去往大学更好地服务于这个社会和国家,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八,我也发现有很多经历中专教育的学生特别学习成绩优秀的,对于统招生而言,由于学习习惯和方法比较好,学习中其自身其素质都较高的毛病也很少,本来这种素质和习惯是去往上层社会的,经过中专教育就去了基层,很多很少,也有只有很少去的机关单位下层基层。大大家都懂得,基层底层很多都是人踩人的,这种落差也使人产生压抑,把自己原来美好的思维方式和优良习惯,去适应当时现状的社会环境。
:
第九,对于后代的影响,前面说了我们班的情况,很多人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教育。让人成长的工作职业,特别是去往企业里面的自己的后代,没有能力教育和辅导,学习成绩素质与自己差距很大,影响了两代人
第十,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候复杂的连大学教授都无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心理,心灵正确关怀的过程,让自己用正确的方法学习这个世界,认知这个世界,就拿我们班而言,有些同学的孩子考入了一个。211的学校,不懂的同学都心生不平衡,自己的孩子为啥没有那么优秀?殊不知这个中专教育让其很多都无法教育辅导好自己后代。又多了到重要的鸿沟,只不过有些同学利用了家庭的优势和自身的优势,尽量少了这段损失。尽量弥补了。
第十一,大家都知道高校里有些教授发生很多奇怪的事件,但当时那时概率非常低的,只不过听起来稀罕,而有一个假设,这批中专生(我说学习成绩优异的)相对道德基准的较高的,这批当年上中专的人。如果都上了大学,我想那时那个八九年代的时点会让社会风气有所改良,不少道德风气的基准会提高很多,如果大多数去往基层什么概念,很多基层适应当地的底层的风气会变质的,一部分会受影响,一反一正你懂得差距多大。
第十二,同学的概念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真情实意的人际关系,参加高考,大学的学生都留恋这段人生最美好的奋斗时光,高中同学情大学情。都十分怀念那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有的中专就是。宽松的条件下,特别是学习差的搞得班里乌烟瘴气的耽误了最宝贵的时光,谁还会去值得怀念这段历史呢?关系相处的好一点,还经常联系。有所回忆,有些的确人生中的噩梦一样,比如我那个被强奸的,想起来都是一生的噩梦。不过也有些同学不知真相。傻傻的分不清同学是定义是什么,也不知道是被耽误,这样的人应该不少。
第十三,小中专教育从教材来讲是让人脑也限制了一个水平线上,但是我们家长,学生是不知道的,加上一张文凭,到全国各地都不会承认。无法显示初中尖子生的能力水平,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更不知道这个小中专的意思。我们可都是当年初中毕业生佼佼者啊,这可是谁料到这样的结果呢,很多人的能力和意识都不如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如果好好上学就意味着被淘汰,那个社会就乱套了吧。只是我们选择这个中专教育,历代也没有出现过。因为选择出现逆淘汰的案例啊
第十四,个人感受,这些年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学习。这个原因那个原因不能迟迟坚持到底学到很多学科就是不能再深入下去,现在看来起。其实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关键的几年中间的是经过四年浑噩噩的中专教育。本身该学习的各种好的方法,严谨治学的思维方式,被乌烟瘴气的学习氛围困。耽误影响这宝贵的四年,以后很多努力也不易弥补的,用金钱来讲是一千万是换不来的。
还有一个奇葩现象,我爱人也是统招生,有一个同班同学,工作多年,她很要好的一个闺蜜同学把报考注册会计师的事情说的的神神秘密的,其实有什么神神秘秘的。好事情应该大家分享才对呀,特别是学习进修提高人素质的事情,更应该是朋友面前多分享才对,现在想来使我们那时混的好的都是学习差劲的,估计这些学习差劲的就是个天花板吧。就是不能光明正大说这种事情,真是颠黑白颠倒了,不过还挺有意思,我们班两个学习成绩一般都为培生还混得不错,一个当了副厂长,一个小的当个小干部儿,剩下的学习好的反而都会很一般,工作在平凡的基层工人岗位上,我就是赌了口气,北上广深都跑了遍,但有些中专同学特别学习,考的好的那批人都一直消沉,而且认为学习好,没有谁差混的就是应该的,这是失去教育的意义了!
第十五,我也经常在看书,发现很多同学由于尖子生的缘故,其脑力远远没有利用起来,这过了几十年,其实还是可以继续在发扬读书的习惯和起码老了不会太糊涂,没有拿起书本儿,希望现在争取拿起这个书本继续发挥你们的余热吧,不愧是当时最优秀的一批人.
第十六,上中专的人无非是一因为贫穷,另外一个教育理念缺失,无论是什么改变命运,这个学习改变命运是千古不变的,但是事实上产生不是这样的现象,太多的人被限制了,基层和底层上升通道也不顺畅。有的基层下一代影响了,有的换个角度来讲,应该给予这样优秀的人才。以奖励让其的能力去读高中。踏入大学光明坦途的道路,让他们做出国家更大的贡献。远大于现在的现状情况,而不是现在怨声载道多多,问题多多。一反一正,什么关系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