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2国际护士节,我要为护士中牺牲最大、但是却长期失语、被严重忽视的一个护士群体说几句公道话,她们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中专卫校的初中尖子生,当年不正常政策的牺牲品。
当年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初中生报考中专中师,导致大多数学习成绩最好、品学兼优的初中尖子生最终读的是中专或中师,而不是重点高中。如《湖南省志.教育志》中记载:“当时初中生热于报考中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高中新生质量”。中专分四类,录取分数线一般从高到低依次是:工商财、医卫、农林水、中师,即使是最容易考的中专,中考录取分数线也往往高于重点高中。他(她)们就像无数优质种子,被不公正地抛洒在贫瘠的土地上,得不到正常的成长和发展,遭到逆淘汰,人数多达数百万。他(她)们的家人和子女也受到严重影响。
医卫类中专一般叫卫生学校(简称卫校),少数叫中医药学校。卫校跟其他类中专相比,文化基础课程是最少的。因为医卫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很多,所以医卫类本科学制一般是五年,其他专业绝大多数是四年。但是,医卫类中专的学制反而比其他类中专学制(四年)更短,除医学类专业是四年外,护理、药剂、检验、助产等专业学制都只有三年,其中实习期又长达一年,在校学习时间很短,导致文化基础课被大量压缩,高中文化课程大多数不开,比最容易考的职高还少得多。这导致卫校学生毕业后的文化底子薄,后劲不足,毕业后长期在基层工作,缺少深造机会,严重影响了后来的学业和事业发展。
这些原本应该读重点高中和大学,却误入中专卫校的初中尖子生默默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其中牺牲最大、贡献最大的是护理专业(包括助产专业)的学生。
卫校里人数最多的是护理专业学生,大概占一半左右,全部是女生,学制三年,其中实习一年,在校学习时间仅两年,文化课学得很少,毕业后一般分配到医院做护士。护士在医院地位不高,工作辛苦单调,经常三班倒,休假少,深造和升迁机会欠缺,曾是初中学霸的她们,往往只能在基层岗位度过辛劳而平凡的一生。
反观那些当年没有考上中专中师却上了高中的学生,他(她)们中很多人考上了大学,获得了光明的前途。就算考不上大学的学生,由于在高中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因此受益终身。
即使跟其他中专生比,卫校生的差距也是明显的。比如中师的录取分数线往往没有卫校高,但中师生在三到四年里学的大多是高中文化课程,还受到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文化基础比较扎实,所以中师生毕业后获得考上研究生等深造机会的比例比卫校生高很多,改行的比例也高出不少。而且在网上越来越多关于八九十年代中专生的文章里,绝大多数是中师生写的。卫校生人数仅次于中师生,他(她)们并没有闷声发大财,相关文章却寥寥无几,不要说反思的文章、就连回忆卫校学习生活的文章也几乎没有,堪称失语的群体,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这些都是卫校文化基础教育欠缺造成的差别。
现在看来,当年极度忽视文化基础课的中专卫校教育无疑是失败的,也不符合1980年全国中专教育会议文件中关于中专生要具备高中文化基础的规定。文化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几乎能决定学生将来能达到的人生高度,这是常识,当年的学校和主管部门不会不懂。
八九十年代引导优秀生读中专中师的政策是得不偿失、弊远大于利的,既不公平,也降低了一代人才的总体水平和成就。后来这一政策被废除,堪称恢复高考后最伟大的教育改革,利国利民。
优质生源是有限的,大多数初中尖子生被分流到中专中师,必然导致高中的总体生源质量下降,进而导致大学的总体生源质量下降,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体水平和成就达不到应有的水平,阻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加剧了阶层固化和阶层差距,使得平民子弟出人才的概率更低。
最后,向那些曾是初中学霸却只读了中专卫校,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护士群体,以及其他类似情况的中专生中师生致敬!希望他(她)的付出和牺牲不会被泯灭,不再做失语者,希望将来不再出现这种庞大的、被逆淘汰的人才群体。
作者微信号aihu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