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前的重托 心衰防治的新征程 | 2024心力衰竭与心肌病多学科大会在京顺利开幕

健康   2024-10-28 17:38   北京  


“黎明前的黑暗,正是破晓前的重托。”

--泰戈尔


这句诗在当今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愈发意味深长,当医学工作者们以创新理念探寻心力衰竭的治疗之道,攻克这一"21世纪心血管病最后战场"的曙光已在地平线上闪耀。

2024年10月26日上午,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4心力衰竭与心肌病多学科大会"在北京顺利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血管领域专家齐聚一堂,以智慧之光照亮心衰防治的创新前路。




开幕致辞:以希望之光,照亮心衰防治新征程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

北京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季福绥教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范利教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十一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为民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等心血管领域专家大咖。




季福绥:扎根历史沃土,开拓心衰防治新境界


季福绥院长以一个世纪的历史积淀为基,展望心衰防治的光明未来。他指出,北京医院作为拥有119年悠久历史的医疗机构,始终以干部医疗保健为核心,老年医学为重点,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贡献显著。

季院长强调,心力衰竭作为当今最具挑战性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三高"特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再住院率。针对这一难题,北京医院通过建设心衰中心,依托多学科团队协作,推动心衰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在全国心衰防治体系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他期待通过本次大会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心衰防治事业的发展。


范利:构建MDT新模式,倡导全周期健康管理


范利会长表示,在新时期形势下,心血管疾病防治仍面临严峻挑战,建设心衰中心等学科中心是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的重要路径。

范会长强调,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健康"的全周期、全人管理理念,积极推广多学科联合救治(MDT)模式。这一模式整合了疾病综合评估、临床救治、营养干预及康复照护等环节,开创了临床诊疗新模式。

就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范会长表示,需要在政府领导下整合医疗资源,以医疗机构为核心,推动急危重症救治、慢病管理和预防筛查体系建设。同时,要推进分级诊疗落地,实现防治结合,最终达成健康中国行动目标。


吴静:从重治疗到防治结合——心衰中心建设助力健康中国


吴主任强调,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呈爆发式增长,需要从重治疗转向以合理防治为主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心血管综合防治能力。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局共同印发《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心衰中心建设,打造心衰疾病诊疗网络体系。

心衰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实现对患者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综合干预和长期管理,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通过医护培训和患者教育下沉基层,提升心衰规范诊疗同质化水平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心血管疾病防治需求,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梦。


葛均波:全国心衰一体化防控体系初显成效


葛均波院士指出,尽管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心血管危险因素多、患者认知不足及诊疗水平区域性失衡等问题。

在心衰中心建设方面,葛院士特别肯定了以杨杰孚、廖玉华、李为民等专家为代表的心衰领域学者的贡献。目前,全国心衰中心注册单位已超过2000家,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初步形成了全国心衰一体化防控体系。

葛院士呼吁与会专家继续努力,推动心衰与心肌病领域发展,致力于建立体系、推动分级诊疗落地、提升医护诊疗水平。同时启动三高共管、泛血管病管理等危险因素共治理念,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主旨演讲:从筑梦到逐梦,从规范化诊疗到智能化未来

吴静教授:循证驱动慢病防控,多部门联合创新


吴静教授系统阐述了我国慢性病防控现状与创新策略。吴教授指出,我国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占死亡比重达90.9%。2021年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心血管疾病占据首位,农村和城市分别达48.98%和47.35%。同时,2013-2023年间,我国成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7.8%,高胆固醇血症上升4.1%,且多病共患情况日益突出。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近期连续发布四大慢性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吴教授强调,要通过医防融合新模式推进慢病防控工作。2022年6月启动的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首批42家、第二批260家试点单位开展肺结节、肺健康、"三高共管"等专项健康管理工作。

吴教授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三高"共管试点覆盖范围,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加快科技创新,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为抓手,提升基层慢病医防融合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全人群的慢性病防控体系。


葛均波院士:心界新纪元--元宇宙与心血管健康的融合应用


葛均波院士就元宇宙在心血管健康领域的应用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元宇宙技术的出现促使心血管医生重新思考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

葛院士介绍,医学元宇宙包含五大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区块链、5G网络和数字孪生。其中,人工智能可通过分析心电图早期发现心脏瓣膜病等隐匿性疾病,并优化心衰药物治疗方案;扩展现实技术可应用于患者教育、术前评估及手术操作培训;5G网络实现远程手术和慢病管理;区块链技术确保患者数据安全并实现授权访问;数字孪生技术则可构建患者个性化的虚拟映射体。

葛院士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元宇宙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前景:数字孪生患者可实时监测生命体征,提前预警风险,并与医生实现信息互通,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闭环。他强调,未来虚拟医院将依托可穿戴设备获取数据,结合多组学检测和人工智能分析,实现精准诊疗。

葛院士表示,医学元宇宙将推动医疗模式从单一化治疗转向整体化预防和管理,为患者带来实质性生存获益。


杨杰孚教授:聚焦心衰规范化诊疗,引领学科建设新发展


杨杰孚教授全面阐述了我国心衰诊疗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2024年心衰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一是中华医学会发布面向基层的心衰指南,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多项重大临床研究结果发布,包括非奈利酮改善HFmrEF和HFpEF预后、芪苈强心胶囊改善HFrEF预后、恩格列净降低高危急性心梗患者心衰风险等。

在心衰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最新发表于《柳叶刀全球健康》的大规模研究显示,中国心衰患者30天、1年和3年死亡率分别为2.4%、13.7%和28.2%,其中HFrEF患者预后最差。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占比71.5%,对此心衰中心的建设尤为重要。

谈及心衰中心建设成果,杨教授介绍,截至2024年9月,全国已有2492家医院注册建设心衰中心,其中911家通过认证,覆盖31个省市。通过心衰中心建设,诊断水平显著提高,利钠肽使用率从52%提升至95%,超声心动图使用率从48%提升至85%;同时改善预后药物使用率大幅提升。

杨教授强调,未来心衰中心建设将重点推进分级诊疗、加强早期筛查,并与中国疾控合作开展慢病管理。目前已建立全球最大样本量心衰数据库,收录超90万例病例,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李为民教授:聚焦ESC最新进展,探讨心衰诊疗新方向


李为民教授系统解读了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衰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李教授首先介绍了2024年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的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分析了超过23万名心衰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出院后3年全死亡率高达28.2%,且低指南依从性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显著相关。

在心衰治疗方面,李教授分享了一项20年变迁研究结果:患者转诊模式发生显著变化,女性患者和HFpEF患者比例增加,新型药物如SGLT2抑制剂的使用率显著提升。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的使用率从35.2%上升到50.2%,且在不同射血分数患者中均显示获益。

李教授特别介绍了FINEARTS-HF研究的最新结果,该研究证实非奈利酮可显著降低HFmrEF和HFpEF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此外,RESHAPE-HF2研究显示,对于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心衰患者,MitraClip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再住院风险。多项研究结果为心衰诊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选择。


廖玉华教授:心力衰竭防治的新机制与新途径


廖玉华教授在分享中,系统阐述了心力衰竭防治的新机制与新途径,提出了靶向治疗的三大创新方向。

廖教授指出,近20年来心力衰竭的类型发生显著变化,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比例从33%上升至50%。针对这一趋势,他重点介绍了三个创新治疗策略:

  • 靶向心外膜脂肪组织(EAT)的SGLT2抑制剂治疗显示出突破性进展。研究表明,SGLT2抑制剂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EAT容积,改善心脏代谢重构。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这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各类型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住院风险。不过,最新DAPA-MI和EMPACT-MI研究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SGLT2抑制剂对降低全因死亡或心衰住院的获益尚未得到证实。

  • 靶向IL-1β的抗炎治疗路径取得重要进展。临床研究证实,IL-1β阻滞剂能降低冠心病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衰或死亡的风险。

  • 针对心肌细胞sGC-cGMP-PKG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展现出良好前景。VICTORIA研究表明,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维立西呱能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住院风险。

廖教授强调,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心衰免疫代谢炎症机制的新概念,为心力衰竭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他呼吁加强心衰中心建设,规范患者管理,通过多靶点治疗策略,共同应对这一"21世纪心血管病最后战场"的挑战。


霍勇教授:从代谢视角探寻心衰治疗新路径


霍勇教授指出,当前代谢改善已成为心衰治疗的重要方向。在代谢药物研究进展方面,霍教授重点介绍了多个重要研究成果: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在心血管获益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公布的SELECT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2.4mg可显著降低超重或肥胖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20%。

关于心衰治疗新方案,霍教授强调,目前已从传统的"金三角"发展到"新四联"治疗模式,即在原有基础上增加SGLT2抑制剂。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明确推荐达格列净或恩格列净用于各类心衰患者,以降低心衰住院或心血管死亡风险。

霍教授表示,多个大型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包括评估司美格鲁肽在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探索白介素6拮抗剂Ziltivekimab对心衰患者的获益。他强调,改善代谢治疗心衰的时代已经到来,CVOT研究将继续指导心血管代谢药物的选择。


黎明的曙光总会穿透黑暗,心衰防治的征程亦是如此。心力衰竭的防治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接力跑,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让创新理念如星火般蔓延,在健康中国的蓝图上绘就崭新篇章。让我们以"黎明前的重托"为引,共同护佑亿万国人的心脏健康!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心衰中心)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