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尧先生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卓资县。大学毕业后曾任《乌兰察布日报》记者、编辑和《敕勒川》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后调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任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西悉尼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兼职教授等。2008年荣获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18年获澳大利亚在华澳大利亚基金会终身成就奖,2011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24年3月30日,在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3月30日,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等主办的2024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长沙开幕。这是一次高规格的翻译文化盛会,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出席大会并讲话,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主持会议。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艾莉森·罗德里格斯(Alison Rodriguez)通过视频方式向大会致辞。早年毛主席、周总理的英语翻译,中国翻译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唐闻生先生也参加了会议。中国翻译协会2024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代表出席了大会。来自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翻译行业的代表等近千人参加此次会议。我市籍中国资深翻译家李尧先生荣获中国翻译协会表彰的2024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1946年李尧先生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卓资县。他自幼酷爱文学,少年时代便有一个“作家梦”。1962年,16岁的他报考大学,第一志愿报中文系,但阴差阳错,却被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录取。尽管如此,他没有沮丧,他坚信只要自己热爱和努力照样可以当作家。1968年大学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乌兰察布日报》社任记者、编辑,后调任《敕勒川》文学杂志社任副主编、副编审。他十分喜欢记者、编辑工作,觉得可以不断深入生活,离当作家更近了一步,虽然那不是一个做“作家梦”的年代。1972年他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秋天的微笑》等。短篇小说《除夕》、散文《绿云》、报告文学《艰苦的探索》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奖。1986年他加入中国作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记者、编辑期间,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英语。他想,他不能把自己辛辛苦苦学来的英文忘掉。那些年文化极度贬值的年代,业余时间一直在读英语,包括英文版的《毛泽东选集》《北京周报》《中国建设》,还有上大学时他节衣缩食买来的英文版旧书《约翰·克里斯朵夫》《人性的枷锁》等,这些都成为巩固、提高他英文水平的最佳帮手。1978年起从事文学翻译工作46年,他先后翻译出版英、美、澳大利亚文学、文化、历史著作60余部。代表译著有《霍比特人》《凯里帮真史》《基列家书》《你不能再回家》《卡彭塔利亚湾》《收藏家》《雷切尔文件》等。他翻译的澳大利亚长篇小说《浪子》《红线》《卡彭塔利亚湾》分别获1996年、2008年和2012年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翻译奖。2008年因其在中澳文化交流特别是翻译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获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18年获澳大利亚在华澳大利亚基金会终身成就奖。李尧先生是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西悉尼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兼职教授。2011年获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24年3月30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李尧先生四十多年来翻译成就卓著,但依然非常内敛自谦,他说,“没有老一辈翻译家的提携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成长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一代文学翻译工作者走过的道路的缩影:我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初的艰难与坎坷,更经历了春风拂面,花满枝头的喜悦与激动。为了集中精力从事文学翻译,我从1988年起彻底放弃自幼热爱的文学创作,潜心翻译。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从一个文学青年,变成耄耋老人。但壮心不已,脚力仍健,我还将继续努力,在文学翻译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如今,李尧先生已近耄耋之年,但他依然壮心不已,不愿意虚度未来的日子,他说他“还有一个黄金十年”,争取再译几本澳大利亚朋友的好书。他已经答应过他们,不能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