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遒先生在“暖心居”中是大家熟悉一位老朋友,他的《走马古道》二十余篇系列散文,几乎把半部华夏历史烟云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水浒感悟系列”、他的“品读三国系列”、他的“西游思考系列”总能让我们从中读出别的一番滋味。近期,他又推出阅读名著《红楼梦》的另类感受和理解,读者将会又一次从中领略从未有过的奇谲和深湛。今编发其第三篇:《人性中的卑劣》与读者共享。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俗话又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红楼梦》说:没错。但世事纷繁,人心险恶,且看另一面。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写道:“贾雨村授了应天府”,一到任就遇上人命官司。金陵薛家“与人争买一婢”,倚财仗势,蛮不讲理,动手将对方打死,然后无事人一般,强抢了女婢,扬长而去。死者家人告到府衙一年,竟无人作主。
贾雨村新官刚到,一腔热血,听后大怒道:“哪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地走了拿不来的?”当下就要发签,派公人立即捉拿凶犯家人拷问。案桌旁站着的门子见状,忙使眼色叫他不要急着发签。
这门子以前认得贾雨村。贾雨村当年家境贫困,寄居在葫芦庙苦读,那时门子是庙里的一个小沙弥,因此知道贾雨村的过往。后来葫芦庙失火烧毁,小沙弥无处可去,便蓄发还俗,进了衙门,葫芦僧变身小门子。如今昔日穷儒一步登天,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便有心结交。所以在关键当口,他止住了新老爷不明底细的冲动。
两人退至密室,门子谈起葫芦庙往事,贾雨村方才想起此人眼熟。雨村问:“方才何故不令发签?”门子道:“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有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说着顺手从袋中掏出一张纸,递与雨村,上面写着本地大族名宦的俗谚口碑。门子告诉新老爷,这上面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沾亲带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触犯了这样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护官符’。”接着又说:“打死人的薛家,老爷如何惹得起他?这种官司并无难断之处,从前的官府,都因碍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门子还说:这被卖的丫头,是当年接济您上京赶考的甄士隐甄老爷的女儿,“她家是您的大恩人呢”!这女儿本来跟定了被打死的冯家,不想遭此一劫。
听了门子一番话,上任新官的满腔豪情,瞬间化作一潭冰水。一方是豪门世族,贾王两家帮他得了官;一方涉及穷困潦倒时,资助他跳跃龙门的恩人。本来简单明晰的死人案,顿时成了一团乱麻。“这官司如何剖断是好?”
门子说:“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职,系贾府、王府之力。薛家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解,日后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门子不以为然:“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
理虽正,行不得。这是门子给新主子得出的结论。门子接着拿出了自己的办法:明日坐堂,老爷您只管虚张声势,定要拿人。小的在暗中调停,令薛家族人假报个凶犯‘暴病身亡’。人已死,原告还闹什么?再答应多多给他赔偿,“反正薛家有的是钱”。原告得了大把银子,也就无话了。”
雨村听了,沉吟半晌,然后说道:“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第二天,果然依门子之计,“徇情枉法,胡乱判了此案。”事后疾忙修书两封,报知贾府、王府,“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至于穷困时期的恩人,只有对不住了。
这一年元宵已过,年事忙完,大管家凤姐因操劳过度,病倒在床,需要长时日调养。王夫人“顿觉失了臂膀”,除了大事自己做主之外,“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李纨(宝玉的寡嫂)协理。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未免逞纵了下人。王夫人便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李纨、探春领命,辛勤理事,唯恐不周。
下人们“先听得李纨独办,各各心中暗喜,因为李纨素日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人,自然要比凤姐好搪塞些。虽然后又添了个探春,却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年轻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起凤姐管事时,自然“懈怠了许多”。
这日李纨、探春刚刚坐定,吴新登媳妇进来报告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儿不在了,如何办理,听候吩咐。“说毕这一句,垂手旁侍,再不言语”。这吴新登媳妇虽是下人,可她丈夫是荣国府库房总领,夫妇二人都是仆人中的头面人物。这媳妇在贾府办事多年,什么没见过,什么没经过,啥事该咋办,轻车熟路,心里明镜似的。若是凤姐管事,“她早已献殷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搬出许多旧例来,任凤姐拣择施行。如今她藐视李纨寡妇老实,探春又是年轻姑娘,未见过世面,所以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探她二人有何主见。”
这时来回事的下人不少,都冷眼旁观新主子如何行事。“若办得妥当,大家安个畏惧之心;若稍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服,一出二门,还说出许多笑话来取笑。”
幼主新理事,熟悉办事门路的老奴不仅不帮,却等着出洋相,静观笑话。——家道亦如世道,家事即是世事。人性的阴暗,家里家外皆同。
吴新登媳妇不早不晚,单拿赵国基死亡之事来试探,其实别有用心。赵国基的姐姐赵姨娘正是探春的生母,赵国基是探春的亲舅舅。你舅舅不在了,看你怎么处理。这媳妇心机深着呢!
李纨想了想说:“前日袭人(宝玉的大丫头)的妈死了,听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四十两补助丧葬,在贾府是高等级的赏银。李纨虽老实,却有讨好探春的意思。“吴新登媳妇听了,忙答应了个‘是’,接了对牌就去领银子。这时探春说:‘你且回来。我问你,过去死了人,都赏过多少?你说两个现成的例子我们听听’”。
吴新登媳妇装糊涂,陪笑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赏少,谁还敢争不成!”探春冷笑:“这话胡闹。依我说,赏一百两倒好!若不按理,别说你们笑话,过后也没法儿向凤姐交代。”吴新登媳妇见探春不好惹,只好说:“一时忘了,我回去查查帐再来回话。”探春抢白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不记得?是不是想难为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凤姐)也现查去?”吴新登媳妇满脸通红,忙转身出来。最后探春查对了旧账,按老例赏了二十两银子。吴新登媳妇暗暗通报赵姨娘。赵姨娘赶来,不论青红皂白,大闹一场,探春丝毫没有让步。
贾政在京任职,“勤俭谨慎”,考察上等,皇上高兴,“即放他外任江西粮道”。“民以食为天”,粮食涉及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根基。贾政深知这次任命的重要,感激涕零。贾政的短板是久做京官,对地方治理不甚了了。他在京常听人说起粮道上坑害百姓的种种黑幕,暗下决心,此行定要做个好官,不负朝廷重托。所以,一到任,便“出示严禁折收粮米,勒索乡民“,一经查出,严惩不贷。
地方官果然畏惧,“纷纷送礼打点”,不想“这位老爷呆性发作,······所有馈赠,一概不受”,拒人于千里之外。时间不长,便得罪了一大批靠着粮食发财的地方官。得罪就得罪吧,本在意料之中,走这一步,本是为了百姓。谁知老百姓也不买账。从家里一直跟过来的贴身管门李十儿告诉贾政:外面的老百姓说,“凡到任的老爷,告示出得越厉害,越是想出钱的法儿。州县害怕了,好多多送银子。”羊毛出在羊身上,收粮食的时候,还不是再加倍折腾我们穷百姓多出血!贾政听了,心中纳闷。
李十儿又请示贾政:“节度衙门这几天有生日,别的府道老爷都上千上万地送了,我们送多少呢?”贾政诧异道:“我怎么没接到信儿呢?”李十儿回道:“咱们新来乍到,老爷您又这么清正高洁,谁还会来送信!”贾政说;这样也好。“我这官是皇上放的,不给节度做生日,便叫我不做不成?”李十儿笑了笑说:“老爷说的不错。但京城离这里很远,凡百样事,都是节度奏闻。他说好便好,说不好下面便吃不住。”因此,谁肯得罪他,谁不巴望着“在外头轰轰烈烈长久做官呢?”贾政楞了半天,竟说不出话来。
一个多月过去。贾政身边的办事人员,全都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那些门房、签押等人心里盘算:跟着这样的主子,白花花的银子,只是不能到手,再干下去,怕是要喝西北风了。那些雇来的仆役议论:来了这么长时间,原指望捞些油水,如今连半个子儿也没见过,还干他娘的什么劲!于是聚齐向贾政告假要挟。贾政不明就里,便说:“要来也是你们,要去也是你们。嫌这里不好,就都请便。”
雇来的人能走,从家里一直跟过来的人却走不了,于是叫苦不迭。李十儿翘着大腿对大伙儿说:“瞧瞧十太爷我的本领,少不得叫本主儿依我。”“只要你们齐心,打伙儿弄几个钱,回家受用。”几个人“叽咕了半夜”。
隔天,贾政要去拜客,大堂上竟没人打鼓,站班喝道的只剩一个衙役,执事和轿夫也是等了好一会才到齐。问起原因,“有的说没有帽子误的,有的说是号衣当了误的,又有的说三天没吃饭抬不动的”。贾政闻听只是干生气。
过了两天,管厨房的上来说缺钱,开不了饭。贾政无奈,只好先将家中带来的银子代付了。“以后便觉得样样不如意,比在京的时候不便了好些”。
正常工作无法顺当开展,贾政找来李十儿,询问怎样办才好。李十儿轻松地说:“也没有别的,趁着老爷的精神年纪,······顾着自己就是了。”贾政听明白了,问道:“你是叫我做贪官吗?”李十儿回禀道:“老爷常说做个清官,如今名在哪里?”“倒是平日说不好的几个,升的升,迁的迁”。“要是只依着老爷,不准州县得一个大钱,外头这些差事谁办?”所以,“民要顾,官也要顾”,“老爷只管顾自己的清名,下面的事奴才来办。”
这真是奇了,奴才竟教主子如何做官!贾政一时没了主见,说了句“我是要保性命的,你们闹出来不与我相干。”“说着,踱了出去”。
自此以后,“李十儿便自己作起威福,勾连内外一起,哄着贾政办事”。一伙下人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贾政也明显觉得,事情比原先顺当畅达很多。
以往人们常见的叙事是:贪官污吏,高高在上,倚权仗势,横行霸道。上述故事,来了个大反转,却是以下博上,以奴克主,在上的不得不让下人牵着鼻子走。
葫芦僧献计支配主子,图的是熟人照应,日后路宽;李十儿进言教唆主子,图的是当下实惠,贪的是眼前金钱;而吴新登媳妇办事当口,一言不发,只是显示能耐,看人笑话。她就是赢了,也管不了以后长远,因为新主子只是暂代,旧主人还会回来。即便如此,她还是要看人下菜,蓄心欺主。——这就是人性!
主子强横,下人巴望他温和;主子温和了,却又欺他软弱。再加上见利忘义,见钱眼开之类,这些人类骨子里的劣根性,竟不分贵贱上下,随处可见。当然,严格讲来,葫芦僧们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这反而使他们身上人性的卑劣,显示出了更大的普遍性。我们知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由生存大环境造成。但同样的制度,同样的环境,也还是有人品的高下,道德的优劣啊!改造人类这种来之历史深处的痼疾,深入骨髓的沉疴,将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