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宾:阅文生爱,一见如故

文摘   2024-06-19 18:36   内蒙古  

韩永宾 笔名:晓寒。19601月生于集宁。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乌兰察布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敕勒川》文学刊物编辑。著有现代诗集《情露滴韵》。主编散文集《原上草》《集宁文苑》《虎山风文萃》和书画专集《乌兰察布书画》等多部文学艺术类书籍;参与策划、设计、编辑多部文学、历史、书画书籍,也有文学作品获奖并入选国家级、地区级书刊。创作了《美丽集宁我的家乡》《集宁之夜》《我们是集宁人》《牧羊姑娘》《老娘》《我是你生命里流淌的歌》等数十首歌词,其中有入选地区优秀歌曲并流行传唱于网络媒体。




阅文生爱,一见如故

——我眼里的农民作家郭佩峰

作者:晓寒

当编辑多年,却从不敢以文人自居,因为“文人”这个词的概念太大,自觉不配。但与文人和文字接触多了,似乎真的有些近朱者赤,一来二去竟然对文字和语句的敏感度大有长进。于是,说不好是天性使然,还是职业养成的习惯,发现好作品爱不释手,挖掘新人才不遗余力。

2017年内蒙古文联作家协会举办“原野放歌——首届农牧民诗歌大赛”,安排各盟市作家协会组织选拔本地区农牧民现代诗歌作者及作品。先由旗县区市作协择优评选报送,然后由自治区作协终级评审。这是一件难得的大好事!当时接到自治区作协任务后,我查遍了所有在册会员档案,居然找不到一位写现代诗的农牧民。良久,猛然想起文友陈珍应该是农民,试着给他打了个电话,没想到他多年的民办教师已农转非了。通过各旗县区文联、作协了解,所撑握的农牧民诗作者凤毛麟角,联系方式、线索几乎为零。凭借在文联工作多年文友圈子大的优势,寻找范围扩大至一些刊物编辑,终于在我市范围内找到了25位农牧民诗人,郭佩峰便是其中一位。我与他的结识可以说是先识得其文,而后才识其人。他是经人推荐之后,又转来一首讴颂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再创辉煌》的长诗——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郭佩峰的文字。

现在回想这些年读过他的作品,我更加为当年“农牧民诗歌大赛”,他那首踞获奖仅差一步之遥的作品而遗憾。不过,未能获奖的作品未必就不是好作品。原因很多,包括征文中所要求的内容、形式、行数,还有评委们的鉴赏喜好都可能成为评选的因素。后来得知那首题为《再创辉煌》的诗,在《乌兰察布日报》和市文学季刊《敕勒川》先后刊发了。说实在的,我当时的心里五味杂陈,有欣喜,也有歉疚。总觉得参赛作品的评定,与我在评审会前为丰镇市一位农民轮椅上的残疾诗人,所写的那篇同情心浓重的评介不无关系,因为这封评介信感动了我们九位评委,再后来又转给了上级评委会。现在想想真的觉得有些情感绑架的意味,当然这仅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而已。尽管遗憾郭佩峰那首诗沒能获奖,但这位农民诗人以及他的创作能力和文字功底,已经在我的心里安营扎寨了。

机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总是公平的,人才或许有被错过的时候,但是绝对不会永久湮没。自那以后我在报刊及微信群里,对他陆读发表的作品更加关注和欣赏。2019年在我等五位文友策划组织下举办的“锦绣霸王河·讴歌新时代”全国征文中,郭佩峰以一篇长达万字的散文力作《重回霸王河》获得了征文第一名,再一次证实了我对他创作能力的肯定。

那次的颁奖会上,我才初见郭佩峰。当时他正在山西省广灵县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打工,接到获奖通知后一路风尘赶到颁奖会现场。见到他的那一刻我没有感到陌生,真可谓一见如故。他着装朴素,略显疲惫,尽管有些不修边幅,但是能够看的出来,他的精神状态还是满不错的。

作者与郭佩峰合影
我知道那些年他一直靠打工为生。由于长期在露天的环境下劳动,他的脸色有些黢黑。初次见面的郭佩峰不大爱说话,周身上下有一种属于农民的那种淳朴和憨实。通过交流后,我也意外地从他身上观察到了与众不同的特质,就是那种渗透在心灵深处的文化积淀和对生活通彻透理的深刻涵养,自然还有他眸子里不时闪烁出来的那种对于创作的热切和渴望。我真的喜欢上这位农民了。
多年来先后在文联、政协、作协工作,同时兼事编辑的生涯中,有意无意地养成了辨才、爱才和举才的心性。尤其是对那些游离在文学边缘,却一心喜欢和热衷于文学事业的业余作者们。每每发现并接触到他们,就会尽一切可能去为他们提供一些参与活动及展示创作才能的机会。在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编辑文本、出版书籍等方面,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和扶持。如今回过头细细想来,在我帮扶过的这些人中,确实有些人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在文学事业上或崭露头角,或有一定影响力。每当看到他们取得成绩,心里总是暖暖的,特别欣慰。
    其实每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外因仅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做编辑的人,无论称其为导师也好,所谓恩人也罢,或许这是仁义之士对有知遇之恩者的尊称。而你所给予他们的帮扶,也许是雪中送炭,但他们若自身无“火”,仅靠不断地吹风炒作,迟早也会被冻死的。在此我想说的是自身的才智和勤奋努力,才是换来成就的重要因素。再就是人们常常说到创作上的灵感。灵感,无非是情思的涌动,而情思激发和启动的前提条件是离不开学识、修养、阅历、气质、个性、情怀等自身方面的雄厚储备的。我之所以不惜笔墨赘述以上两个话题,无非是想告诉读者,郭佩峰是有“火”的,是有储备之人,他今天成绩颇丰就足以证实这一点。他的作品涉及体裁很多,这些年连续看到了他的一些小说、剧本、散文、诗歌之类的作品,因而对其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无论什么样的体裁,他都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作品中的人和事物以画面的形式描述出来,从而达到鲜活真实的效果。下面先看他的一首荣获过国家级朗诵奖的诗《写在九一八》,其中描写中国人在战争中觉醒的段落是这样写的:“……当你,再一次俯身舔舐创口/眼睛里流出的,不单是泪/痛的深了还有愤怒/当年撕裂旧袍、扎紧伤痛、起身、挺直胸腔的那一刻/敌人便从卡膛的枪管里/窥望见了你的伟岸,和他自己的卑微……”言说历史的沉重,形象生动地描述,让我们感到了什么?是愤怒、是悲壮、是伟岸与不屈,是深深嵌入灵魂的觉醒。而在散文《风中的母亲》中,他又是这样描写母亲都贵玛的:“当我们走出巷口,母亲还站在原地目送我们,佝偻着身子向我们招手,沧桑的脸上依旧挂满了慈祥,头上的那领黄色的纱巾在风中飘扬。我晓得,黄色,那是大地的颜色,大地深厚而博爱,只有大地才有着承载万物的宽阔!”
众所周知,黄纱巾是都贵玛老人标志性的头戴,在很多公众场合中,人们都能看到老人头上裹着的那领黄色纱巾。从上面那段描写中不难发现,郭佩峰善于从细节入手,抓住这一特点,并且将黄色和大地的颜色连在一起,赋予其深意,从而达到刻画母亲的圣洁和宽厚高贵的形象。

采访草原母亲都贵玛
在去年冬天录制的一首《新村不老情》歌词中,他把一锅热气腾腾的杀猪菜比作“煮熟的一片日月星辰”,仅这一句就可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生动的创作能力,也显露出他特有的创作风格。写诗的人都明白,象与意,是诗歌的核心元素。天地万物皆为“象”,作者把表象看到的一锅猪心、猪肝、猪肺、猪血、猪肉等杀猪菜里内含物象生成了意,告诉我们杀猪菜既是团圆喜庆之美食,也是生命组成的重要部分,这是活了的象。在此,他同样将其比作了具有美好像征意义,又寄予其生命特征的日月星辰。然而,这仅是一种浅象的理解。更深沉的寓意,其实是要告诉人们杀猪菜煮的是庄稼人披星戴月辛苦操劳的心血和汗水,是辛勤付出后收获的成果。

在中国作家网征文中获奖小说《云青》,也体现出他在语言运用上细致独到的风格。文中在描述那匹青马断腿后的情形时,他是这样描写的:“那匹青马侧着身子,半卧半躺在土包前,脖子极不舒服地扬起来,然后又重重落下,每落一次,连在脖子上硕大的头颅就跟着重重地砸到地面上。一条前腿至膝盖骨以下别别扭扭地撇向一边,就像无意中从身上甩出去的一截多余的骨头,极不合适地摆放在那条折腿下方。折断处仍然连接着的皮肉明显塌陷下去一圈,在这个中午刺眼的白光下,让人看得触目惊心!……”紧接着作者也没有放过人物情感微妙变化之细节,又把笔墨放在了牧马人的身上。“接着我注意到,在那马头重重落地几次后,又当马头无力挺住而落地时,那牧人好像从梦里惊醒似的,双手急速地托住马头的下方,屏住呼吸吃力地伴着沉重下沉。他那铁色的面部一副极度痛苦的表情,紧咬着牙关,嘴唇一抽一抽的,仿佛那马头是一座不断坍塌的山丘,一次一次地坠陷,一次又一次地压上了他的胸口……”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郭佩峰真是农牧民的歌者,他把属于农民的那份真切和纯朴善良的愿望倾注在他的作品里,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马在牧民心中的重量,同时也看到了人与动物间的真实情感。

郭佩峰的文稿看得多了,印象也就深了,阅文生爱,欣然动笔为其修改,便也在情理之中了。总的来说,他的作品让我感到其视野辽阔,题材丰富,有生活、有体验、有思想、有性份、更有审美价值,两个字“欣赏”。要说对郭佩峰的偏爱,真的是一句两句说不清。这些年我有意地帮他争取一些参加采风和交流活动的机会,可谁又能知晓这份偏爱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他能力的肯定和信任呢。

一次次圆满地完成采风任务,一次次作品发表,一次次获奖归来,佩峰赢得了区内外文学界更多的赞誉,他没有让欣赏和爱戴他的人们失望,而是为乌兰察布市作协争得了荣誉,他的作品得到了市作协主席王玉水的首肯和赞扬,也获得了更多读者们的好评。

我进一步了解郭佩峰的过程,是在中国诗草原诗会的两次采风活动中。第一次是在察右中旗的辉腾锡勒草原和凉城县岱海,当时他还在山西打工,接到我通知很快赶回了集宁,与我们汇合后一起出发,那是他再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活动。感动之中,他将自己的创作热情和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很短的时间里,写出多首讴歌草原、赞美辉腾锡勒的诗歌,赢得了诗友们的一致好评。其中一首《辉腾锡勒之恋》还收录到了察右中旗文联出版的文学专集里。第二次是在清水河县的老牛湾,当时我和他住在一间窑洞里。那日我们一起参观过长城与黄河交汇点之后,当晚回到海棠沟窑洞里,几乎用了一夜的时间,写出一首气贯长虹的长诗《黄河颂》,我作了些修改之后,由自治区朗诵艺术家张利民朗诵并制作成情景视频,发表到了多个有影响的公众平台上,之后又在自治区作协秘书长赵富荣的推荐下,刊登在自治区总工会的《五月风》杂志中。我再次认可了他的写作手法确实很独到:“用黄土高原的一笔黄/勾勒你最初的脸谱/记下,一首一个字的诗/仄声犁开5465公里的黎明/从此散落两岸古生物遗骸游弋的磷火/以待炊烟收拢……《黄河颂》”。这是一首史诗般的长诗,开头竟然是这样呈现给读者的,当我读到此不由得拍案叫绝。这首抒写黄河的诗,题旨和蕴意含而不露,全篇沒有黄河,甚至连一个河字都没有出现过。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黄河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优美深远的意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黄河不但跃然于读者的眼前,同时也让你读到了诗人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感受到了黄河那种亘古的沧桑和大气磅礡!

在近年基层文学爱好者作品发表渠道不畅,几乎与省级以上核心期刊无缘的情况下,一位农民文学爱好者的作品,能够得到上级作协领导的青睐;能够让省级刊物《五月风》热情拥怀;能够让著名诵读艺术家张利民精心制作、倾心诵读,这已经是最大的荣幸了。

郭佩峰的作品率性而真实,这似乎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的创作风格有着亲切朴素却寓意深远的独到之处,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他文章的原因吧,以至于他写出来的一部中篇小说《七十大寿》能够在《乌兰察布日报》和《敕勒川》分别连载刊发。一方面是对他的文字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就是原于他的现实性和独特性,这或许也是我喜欢他文章的原因了。

我写郭佩峰,绝不是因为他有了什么名气,更不是说他取得多大的成就。与大多数欣赏他的人一样,我只是感慨于他的经历,感动于他在自己的经历中磨练出来的意志和那种真实率性的写作风格。

是啊,一个根深蒂固的农民,饱经世事沧桑,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并为多数人欣赏,除了天赋之外,就是对文学的勤奋至爱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如果还有的话,那便是他对于生命的深刻刨剔和对生活的顿熟了。

在2023年4月,自治区融媒对郭佩峰做了一次为时30分钟的专题采访,他第一次道出了自己艰辛的创作之路,也展示出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思想内函。这对农民文学爱好者来说,在乌兰察布市文学界的历史上还是极为少见的。

记得那次内蒙电视台专题采访后,他就给我打视屏电话分享喜悦,我调侃他说:“看看如今的郭佩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混迹文坛几十年也没有你宽啊!” 视屏对面的郭佩峰有些急迫且认真动情地说:“不敢,不敢!您永远是我的老师!”看得出这是他没有修饰,没有寒暄,没有文人哪种自谦或恭维,甚至是言不由衷的成分,而是发自肺腑地心里话。从他的言行中我看到了久违的真诚,我真的很感动,也很欣慰!

已过花甲之年的我,不敢说阅人无数,但也确实见过一些无义之人。他们不敢提及曾经在窘境中有过知遇之恩的人。在文学写作上忘了来时的路,忘了曾经搀扶过自己的手。不敢面对自己作品曾经的不成熟,不敢承认自己的短板。郭佩峰不是这样的,他非常率真,也很有自知之明,他取得成就没有飘,为人处世他更重义。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欣赏知恩不图报的君子,但鄙视忘恩负义的小人。”赞同之余,我也想说:“对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做嫁衣之人,即使你的文字水平已经超越了他们,也请多留一点发自内心的尊重,少一点不屑吧!因为我们都有过曾经,何况现在依旧在学习,仍需不断地请教”。

如今已经是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的郭佩峰,已经创作出不少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剧本和歌词等优秀作品,部分作品在国家级和省、市级主题创作征文中均有获奖,而且他本人也在乌兰察布市乃至自治区文学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也许认识郭佩峰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个意外,但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今天的成绩却并不意外。近年获奖、专访等等,在郭佩峰身上似乎发生了不少让人出乎意料的事,商都县县委书记高永斌从网上无意中发现并阅读了郭佩峰的多篇文章,从而引起了更多的观注。尤其是春节前,著名影视剧、话剧演员,曌龙影业艺术总监、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张秋歌。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晓弘来商都釆风。意外地是高书记向来宾介绍了郭佩峰新创作的新歌《新村不老情》。一向亲民近民的高书记带着二位艺术名家,欣然直奔西井子乡夏家村走访农民作家郭佩峰。对于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来说,这一突如其来的惊喜,难道不是又一个意外吗?

左三为张秋歌,中间为高永斌,右二为郭佩峰

我真诚地希望郭佩峰能够遇到更多更好的机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希望他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能有建树,做出更多的成就!

最后,我想以郭佩峰一首《致农牧民作家》的诗,作为本文的结尾,请看看郭佩峰言说心灵的感悟。我以为这首诗分明是对农牧区诗人活在天地之间的精神状态、信念体现和生命价值的自信和寻问:“一指捻进尘埃里的宿愿/点开画屏/沧桑的心海/挤一滴温柔/研开/在这时代的宣纸上/涂一页怀旧的底色/感动自己/感动别人/也试着去感动这个世界/山根下的炊烟/打包成一册书邮件/寄给远方/草秸和牛粪的气味/飘上城市的餐桌/愿你感受/天地间——/还有这样一份真切”。

2024年4月28日定稿
 


郭佩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乌兰察布市作协会员,乌兰察布市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并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中获奖。


暖心居
正能量加油站!累了就来暖心居加加油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