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进职场“时间黑洞”的新人,都有一个“好像没休息过”的周末

职场   教育   2024-03-22 18:46   广东  



文 / 鹅仔
NO. 198

深度工作,主动休息。


 ——今日箴言



职场新人的世界里,每天仿佛都在与时间“斗智斗勇”:

想像一下,你一早就来到了公司,准备捋起袖子大干一场。不料领导带着客户进来了,顺手叫住了你:“小李,来帮我们泡杯茶。”等你泡完茶回来,刚写了一页PPT,又被同事派活了:“小李,你帮我送一份文件到5楼,挺急的。”

再比如,你正全神贯注地编写一份重要的报告。手机屏幕亮了起来,是一条并不要紧的微信消息。你心想:“我就简单回复一下,马上回来。”结果,回完信息后你顺便刷了一下公号文章,等你回过神来,半个小时过去了,你的报告进度依然停留在原地。

又或者,工作日的晚上,你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只想放松一下。于是你打开电脑开始追剧,一集又一集,转眼就到了深夜。第二天,你还有重要的工作要处理,却因为熬夜而精神颓靡,效率低下。



从校园人到职场人,你会发现,时间似乎变少了。从前你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完成作业,而到了职场上,就总是被人和事牵着走。

职场新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杂事琐事比较多。尤其在职责划分不够清晰的团队里,几乎谁都可以安排你去干活。

与此同时,你偏偏又想保留一点“小确幸”,下班后做点“自己的事情”,却总是躲不过刷抖音、打游戏、周末睡懒觉,什么都没做成,还弄得自己越发疲惫,休息了个寂寞”。

如果要把职场人的时间分门别类,鹅仔会把它分成三块:集中时间、零散时间和闲暇时间。

集中时间和零散时间是工作中的时间,闲暇时间则是工作以外的时间。虽然在闲暇时间里我们没有在工作,但你怎样对待闲暇时间,对于你的工作状态来说关系很大。

无法沉浸的集中时间、总在救火的零散时间、浑浑噩噩的闲暇时间,都是我们要拒绝的“时间黑洞”。



深度工作:对抗“时间黑洞”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指出,摆脱穷忙的唯一方法,就是深度工作。


什么是深度工作?它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我们往往能在深度工作中创造新价值。

而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创造太多价值,被称为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在职场中都必然存在。你需要分割出“集中时间”来实现深度工作,又要高效利用“零散时间”来短平快地处理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中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最小阻力原则”,指的是当人们在选择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倾向于选择最简单易执行的工作。

比如,需要做的事情有两件,回邮件和研究某个课题,先做哪件呢?人会下意识地选择回邮件,因为它足够简单,不需要耗费自己的脑力资源。

如此一来,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价值不大的杂事之中,牺牲长期的价值产出。

在职场上,如果我们总是没法拿出集中的大块时间,去专注地做真正重要的事情,那我们的上班时间,就都成了“总在救火的零散时间”,不但很难把事情干好,长期来看也不利于我们的职业发展。

那应该怎么做呢?


无法沉浸的集中时间

卡波特在书中提出了一种适合职场人士的深度工作模式:节奏模式。


节奏模式,是指每个工作日都固定在某个时间段进行深度工作,把深度工作转化成一种习惯。这样,我们就不必每天上班都得思考一下,今天该抽出哪个时间段给到深度工作。 


比如,你在上午10点到11点半状态最好,那就把它列为完成重要工作的深度工作时间。


如果到了下午五点以后,你通常已经完成当天主要工作了,就可以把下班前的一个小时,列为学习充电的深度工作时间。比如你正在参加公司的在线培训,就可以在这个集中时间里听课。


作者指出,一个工作日有8小时,而我们能保持深度工作的时间,最多是4个小时。职场新人每天能保持2小时深度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其余的时间,大多是被各种会议、媒体干扰、网页浏览等浮浅工作填满的。


那么,如何高效利用这2-4个小时,就非常重要,你得进行事件优先级排序。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四象限法”,就是一个好用的工具。



(图源网络)

一个比较有效的思路是:

上午的1个小时深度工作时间,用来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下午下班前的1个小时深度工作时间,则用来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学习或复盘。

浮浅工作,就留给零散时间。


你可能会问,那当我专注于深度工作时,同事会打扰我,怎么办?


那你可以在开始深度工作之前,先跟同事们打声招呼:

我现在要做某某重要的事情,需要专注,有事可以晚点找我。钉钉等办公通讯工具,可以把状态改为“忙碌中”。微信也可以暂时退出登录。


你甚至可以准备一个醒目的头戴式耳机,当你要专注工作时,就把它戴上,以示”我听不到你说话“,那想找你唠嗑的同事,自然就不会找你了。



总在救火的零散时间



那如何有效利用零散时间呢?

1.把所谓的零散时间也尽量”集中化“。


比如刚上班时,先把该回复的邮件和信息回复了。同类型的事务性工作,比如一些工作表格,也集中在同一时间处理。


有些人对”多线程工作“津津乐道,但其实,每一次”频道“切换,都是需要耗费认知资源的。频繁切换工作类型,你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


2.在工具使用上遵循”少数原则“。


卡波特指出,我们大部分人在选择社交工具时,采用的是“任何益处法”。只要使用一件工具觉得有好处,就会一直使用下去。


但事实上,只要一件工具的好处没有大过坏处,你就不应该使用这件工具。


比如在上班的时候,你主要用企业微信和客户沟通,用钉钉和同事交流,基本不需要使用个人微信,那就干脆不在电脑上登录自己的微信号。


又如果你的工作不需要微博和腾讯视频,那就不要把微博网址固定到书签栏,不要下载安装腾讯视频,以免自己”鬼使神差“地打开。



3.拒绝做职场上的“老好人”,懂得适度拒绝同事的要求。

当你在忙的时候,同事找你有事,不是十分紧急的话,可以先悬置,等到零散时间时再处理。




浑浑噩噩的闲暇时间



最后,我们来说说浑浑噩噩的闲暇时间。


有人说得好,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管理。所谓的精力管理,就是主动而全面地掌控自己的体力,专注力和意志力,让自己长期保持收放自如的状态。


对于忙碌的职场人来说,下班时间和周末时间,就是我们储蓄能量的重要时机,帮助自己恢复到最佳状态。


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我下了班,就要好好犒劳自己,追追剧,打游戏,放松放松。结果打了一晚上的游戏,感觉更疲惫了,一点没感觉到自己有好好休息。


这是因为,我们做的这些事情,都需要调动专注力,损耗本来就已经亮起红灯的精力。周一综合症,就是周末过度消耗的结果。


其实,等到状态不好的时候再去休息和恢复,已经是迫不得已的下策了。


徐小平和潘石屹等企业家的健身教练张展晖指出,最好的休息,应该是主动休息。

一个是把休息放在每一天里,另一个是掌握一些短时恢复的方法。


不少人对”补觉“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似乎只要周末能补足觉,工作日少睡点也没事。这对身体健康和精力管理来说都是有害的。


最好的办法,是每天睡足八小时。如果事情很多很忙,每个工作日就是睡得比较少,那就得见缝插针地找时间休息。


1.间歇休息法

工作时间里使用间歇休息法,采取”工作-休息-工作“的节奏,保持精力不被过度消耗。

可以与“番茄工作法”配合使用,比如工作40分钟,休息10分钟。



2.打盹和午睡

研究表明,小睡25分钟为佳,能有效地提高人的判断力。


3.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调动人体的副交感神经,让身体能够主动地放松下来,为下一次的高强度工作蓄能。

到了周末,建议不要整天追剧和打游戏,可以多出去散步、爬山,经营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尽量坚持正常的作息。

——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

在本文中,我们谈论了职场新人的三种“时间黑洞”:无法沉浸的集中时间、总在救火的零散时间、浑浑噩噩的闲暇时间。

有句话说,如果杂草总是除不掉,那就种上小麦吧。对抗“时间黑洞”,拒绝穷忙,需要我们主动去启动“深度工作”,最小化“浮浅工作”,适当运用“节奏模式”“四象限法”等方法技巧,不再做职场上的“救火员”,而是做一个秉持长期主义的职场新星。

春光正好,就从这个周末开始改变吧~


今日互动


你会怎么分配集中时间和零散时间?闲暇时间里打算做什么?

快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时间规划!


谷思青年 ·职场青年充电站,成就你的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谷思青年出品,内容版权 ©谷思青年 所有
转载请加谷大鹅微信:Grows03

谷思青年
活力 · 思辨 · 探索的职场新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