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鹅仔NO. 221
——沃伦·本尼斯
新上任的主管小李最近很苦恼,他踌躇满志地想要带领团队创造佳绩,却发现团队成员似乎并不买账:他精心准备的计划,团队执行起来总是磕磕绊绊;他提出的建议,团队成员也常常沉默不语。
小李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我不够权威?
其实,小李的问题不在于缺乏权威,而在于没有真正激发团队成员的参与感。
他习惯了“单向输出”的模式,却忽略了团队成员的想法和需求。就像一个乐队指挥,只顾着自己挥舞指挥棒,却不去倾听乐器的声音,最终演奏出的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噪音。
不少刚刚走向管理岗位的管理者,都像小李一样,习惯了“我说你做”的指挥模式。这种模式在执行简单任务时或许有效,但在需要团队协作的复杂项目中,往往会适得其反。
要知道,每个团队成员都是自己岗位上的专家。
他们比我们更了解工作中的细节和难点,也更清楚客户的真实需求。如果能把他们的见解和经验融入计划中,不仅能让计划更接地气,还能大大提高团队的执行积极性。
计划不应该只是一份冰冷的文件。要让它富有生命力,我们需要的是:
1. 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开放式的团队讨论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在讨论"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时,可以这样引导:
“在日常工作中,你觉得客户最关心什么?”
“目前的工作流程中,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问题?”
“如果是你来改进,会从哪里着手?”
这样的问题能让团队成员敞开心扉,分享真实的想法和建议。
2. 化繁为简,明确路径
收集到团队的想法后,下一步是把这些想法转化为清晰的行动方案:
设定清晰的目标
像是“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这样笼统的表述,极易让人摸不着头脑。相反,我们可以将宏大的目标拆分成可执行的小任务。比如,“提升客户满意度”这个目标,可以分解为:
优化响应时间(具体指标:24 小时内响应率达到 95%)
提升服务质量(具体指标:客诉率降低 30%)
完善售后跟进(具体指标:回访覆盖率达到 100%)
分解实施步骤
就像吃饭一样,再大的目标也要"一口一口"来完成。把计划分解成每周、每月的小目标,让团队能看到清晰的前进路径。比如,在拆解团队任务时,小李可以用一张简单的甘特图,让团队清晰地看到:
本周:摸底当前数据
第 2-3 周:制定具体改进方案
第 4-8 周:方案试行和调整
第 9-12 周:全面推广和追踪
3. 发挥所长,激发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分配任务时,不妨多问问:
"这项工作,你觉得自己能发挥什么优势?"
"在执行过程中,你觉得需要什么支持?"
让团队成员能够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这比简单的任务分配要有效得多。
计划的制定和落地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到像是市场变化、客户需求改变、团队成员更替等等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时,那些曾经参与计划制定的团队成员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计划调整的推动者:从“管理者你的计划”到“我们的计划”,当团队成员真正把计划当作自己的事情,他们就不会被动地等待指示,而是会主动提出建设性的调整建议。具体要怎么做呢?以下几点可以供你参考:
1. 建立动态反馈机制
每周例会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工作汇报,而应该成为团队共同探讨和优化计划的平台。
当遇到计划执行的障碍时,团队成员能够坦诚地分享困难,并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方案。这种开放的氛围,能让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2. 重视一线反馈
往往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团队成员,最先感知到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新需求。
当他们说"最近客户经常在问..."或"我发现有个新问题..."时,这些都是调整计划的重要信号。及时倾听和回应这些反馈,能够帮助我们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3. 保持弹性空间
制定计划时,可以多留一些的调整余地。比如在时间安排上预留缓冲期,在资源分配上保持一定机动空间。这样当需要调整时,团队就不会因为过于僵化的计划而束手束脚。
现在我们再回看小李的经历,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好的计划不在于有多么完美,而在于能否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作为新任管理者,与其苦恼如何彰显权威,不如思考如何让团队成员真正参与进来。
在团队工作计划的制定和跟进过程中,管理者更像是一名园丁,而不是一位指挥官。我们的职责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为团队创造成长的土壤,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绽放光彩。
当计划真正成为"我们的计划"时,其实我们已经在管理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今日互动
你在团队计划制定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你是如何解决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
猜你喜欢
谷思青年出品,内容版权 ©谷思青年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