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速递 | 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融合: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

文摘   旅游   2024-09-26 08:03   北京  






孙佼佼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副教授


吕兴洋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教授




1


研究缘起

笔者在以往旅游学术探索中,曾涉足旅游体验空间中光亮的深浅,在实验研究中让旅游者手绘图像的黑白,在体验过程中分析情绪的色彩,在博物馆内探索旅游者对文学、绘画、空间与雕塑的感知。这些研究的线索,如同一条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聚成一片广阔的海洋——艺术与旅游的融合。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旅游与艺术的结合——艺旅融合,成为了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艺旅”像一幅画,将艺术的细腻与旅游的宽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不仅为乡村旅游社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城市旅游空间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增强地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具。

然而传统上,艺旅常归入“文化旅游”的范畴,艺旅融合的讨论往往停靠在文化旅游的框架之下,成为一个小众领域。随着国民审美需求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文化旅游框架下讨论艺旅融合已不足以捕捉其独特性质——它的起源、体验方式,以及艺术、城市、地区与旅游业之间复杂又深刻的联系。这种局限不仅在实践中难以满足新时代旅游发展的需求,也在理论上导致了解释不足和概念误解。

在这个审美觉醒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新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推进艺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对旅游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深化,更是对艺旅融合这一新兴领域独特价值的肯定和尊重。研究团队深感有必要重新审视艺旅融合的概念,探索其在新时代旅游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理论逻辑。

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业亟须转型升级。艺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模式,能够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尽管艺旅融合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基于以上缘起,笔者从旅游审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艺旅融合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构建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新时代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封面图片由作者团队绘制




2


主要内容

在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研究对原本寄生于文旅框架中的“艺旅融合”进行提炼,从以下方面建构起“艺旅融合”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首先,研究从(旅游)审美问题的概念澄清出发,以“艺术不止美”等艺术观念为基础(图1),对艺旅融合中的“审美”内涵进行了更为广义的阐释,辨析了“审美”作为“艺术哲学”所具有的人本的、感性体验的核心性,并梳理了从“存在性”到“人本性”的旅游审美哲学基础,阐释了旅游审美哲学中“距离”的作用。

立足此人本核心,研究厘清了艺旅融合具有的二象性——艺术旅游与旅游艺术,指出二者共同立足于旅游体验与艺术体验所具有的通约性,交汇于“艺旅人本体验”。从艺旅之哲学分析拓展开来,研究梳理了艺旅融合过程中的“主客艺”三元关系,建构了艺旅融合的研究框架,包括艺旅融合的内涵与维度探索(微观层基于多元个体的体验、情感、价值研究与宏观层的政策、产业区域研究)、艺旅融合的性质与影响分析(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地方性、人本性等多重性质与影响)、艺旅融合的生产与功能分析(包括艺旅融合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分析),最终研究提出艺旅人本体验因其独有的情感特征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的新契机。

图1 杨·劳伦斯·西思翎《艺术不止美》




3


研究结语

辜鸿铭先生曾说,衡量一个文明的机制,最终要问的是:它能塑造怎样的人(图2)。在这样的认知中,艺术和旅游融合所带来的“人”的微观意义与社会的宏观价值实现了统一,无论是艺术体验还是旅游体验,微观的人通过对“存在”进行体验而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与理解世界,众多具有觉知的个体才得以构成既保留个性又相互理解的社会,共同建构人类社会文明的魅力。
图2 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
综合以上认知与本研究所提出的框架,可发现艺旅融合作为一种产业形式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不仅是城市和乡村目的地促进地方更新与当地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在当代社会中的个体在微观层面实现终身教育、追求自我价值,体验生存意义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文明社会在宏观层面促进文化交流、生产集体认同、实现互通交往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我国艺旅融合发展的初始阶段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理论框架起点,并以此框架为工具,回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实践与个体发展所催生的理论需求,为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精神研究提供一个来自旅游学的理论入口。




4


研究心得

在深入探究艺旅融合的学术之旅中,研究团队深刻感受到这一领域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同时也体会到其理论的魅力。艺旅融合跨越了旅游学、艺术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要求团队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从而全面理解和分析艺旅融合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理论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服务实践,为现实世界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艺旅融合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学术界的深层理论,也需要实践界积极探索这一理念在具体操作中的应用。因此,期待未来有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包括但不限于旅游管理专家、艺术创作者、文化研究者、城市规划师等加入到艺术与旅游的融合中来。在多元主体的协同中,艺术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游客的体验,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让艺旅融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文化的力量在旅游中得到传承和发扬。通过艺旅融合的实践,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能够激发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欣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笔者期待在这条道路上,能够与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携手前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多元和包容的世界。



5


致谢

感谢《旅游学刊》编辑部对理论创新的鼓励,让团队能在这个原本小众的话题上持续深入,感谢外审专家在多轮返修中充分又精准的指导意见,非常荣幸能在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中享受对学术理论的探索。


引用本文
孙佼佼, 吕兴洋. 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融合: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J]. 旅游学刊, 2024, 39(9): 106-116. [SUN Jiaoiao, LYU Xingyang. The ar-tourism integration based on tourism aesthetic philosophy: Theoretical logic and research framework[J]. Tourism Tribune2024, 39(9): 106-116.]

原文链接https://book.yunzhan365.com/rztl/kgwm/m‍obile/index.html#p=109



责任编辑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刘 鲁
技术编辑 || 梁琼妹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
封面来源 || 作者提供
图片如有版权保护请与我们联系,E-mail: lyxk@vip.sina.com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