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25日,我正式获颁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这是在我进入皮肤科学习的第十年,带着内心的梦想与追求、带着师长、家人的期待,也带着数百万读者的希冀,现在,我可以对大家说一声:我做到了!
2023
10
25
,我毕业啦!
在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皮肤病医院攻读博士学位6年,在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们的帮助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有些事恍如昨日,而这些所有的善意、帮助、支持,都让我永生铭记。
因此,今天特推送我博士论文中的致谢内容,向对我过去六年的研究提供了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们致以深深的谢意。全文如下👇
致谢//Many Thanks
时光如流水,飞逝,一去千里。
35岁时我怀着“取皮肤学真经”的心愿投身于皮肤学的学习,转眼间已有10年,在同济的时间也到了第6年。在这6年里,我将几乎所有精力投入到痤疮有关的学习和研究中。
图1 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留影
对于一名转行进入皮肤科的研究者来说,这条路无疑是艰难而曲折的。幸运的是,一路上总有老师们的关怀、同学们和朋友们的帮助,也一直有家人作为坚强的后盾,支持我前行。
如今,在研究和学习之路走过了阶段性的里程,对于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老师、同学、朋友们的感谢,万言而不足表一心。
图2 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光医学科全体团队
首先,要向我的博士导师王秀丽教授致以深深的感谢。
感谢王老师宽容地接纳了我。我是一个有一定争议性的人,会有一些特立独行、与“主流意见”未必相符的观点或主张。
王秀丽老师对此未有介意,而是在研究与学习过程中给予我毫无保留的鼓励、信任和支持,为我的学习和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我研究中受到挫折时,王老师继续鼓励我,给予我前进的力量和信心。2018年9月,在培养人原代皮肤细胞连续受挫后,处于苦闷之中的我向王老师汇报情况,王老师的话令我记忆犹新:
“没事儿,做研究哪有那么一帆风顺的。要是培养这个细胞这么容易,别人早就做出来了,怎么可能轮到你来做啊?不成功是常态,成功才是奇迹。你不要怕,我相信你,你要是都做不出来,别人更不可能做出来,你要感到庆幸:别人留了一个机会给你。”
听罢,我心中倍感温暖,又充满力量,遂重新仔细梳理历史文献和实验记录,排除每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不断调整方案,于10月下旬重新开始实验,终于在10月29日第一次成功观察到皮脂腺细胞迁出皮脂腺,并在13天后实现了首次连续传代培养(参见:六个月的磨难换一个开心情人节值不值?)。
图3 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光医学科基础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期间
在研究取得突破时,王老师与我一起分享喜悦,这令我有更大的动力。2017年刚进入博士课程学习不久,在完成学校课程之余,便在实验室做实验。
彼时我主要关注的问题是皮肤毛囊口的紫外荧光与微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一种620nm波长的红色荧光来源是什么,经很长时间的反复实验仍不得知。我处于苦闷之中,几欲放弃。
2017年10月16日晚,我首次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厌氧培养的表皮葡萄球菌暴露于含氧的空气中后会发出红色荧光,这是全球首次发现这一现象(参见:一个偶然发现,竟揭开了沉睡134年的秘密)。
我报告给王老师后,她说“你打个电话给我”。电话通了,我们却都沉默了几十秒——这份喜悦历经如此曲折的探索才来临,无言相对可能才是这份喜悦的最高体现方式。
日常工作中,王老师要求严格,可谓是“雷霆手段”;课业之余,她对同学们悉心关怀,在我和同学们遇到问题需要她帮助时,她有求必应,又可谓是“慈母心肠”。她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帮助、宽容鼓励,帮助我和同学们不断刻苦进步。
图5 2023年7月25日,博士学位答辩
我要向医学院杨耀琴教授、陶惠红老师的帮助致以诚挚的感谢。
在读硕士期间,我没有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有关的工作,所以博士期间我决心好好学习有关的技术,以为后续课题研究所用。
在细胞培养和组化技术第一节课上,我就向杨老师说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后续要培养的目标皮肤细胞。
这门课属于通用技术课,并不特意教授皮肤细胞的培养,故教学所用都是肿瘤或胎鼠细胞这类比较容易培养的细胞,和我的研究不太相关。
杨老师听后,毫无犹豫地向我表示了支持,她说:“你有什么需要和我讲,我和陶老师尽力为你创造条件”。
此后的有关课程中,杨老师和陶老师在我有需要时,单独为我准备显微镜,允许我自己携带实验器材、标本到实验室处理,我的实验报告和作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不必与其他同学做同样的实验内容。
甚至在周末也向我开放实验室,允许我去观察自己培养的标本——虽然在这儿尝试培养的皮肤细胞并未成功,但我成功地把培养前的皮肤标本处理、其它细胞相关的培养与检测技术等全部演练了一遍,后续转回医院实验室进行有关实验时,我已经作好准备,能够驾轻就熟地开展研究工作。
感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严建娜医生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病理科郑炎医生。
他们既是我的硕士同学,也是我赖以信任的好友。严医生是一名出色的皮肤外科医生,为我的多项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帮助,特别是皮肤标本的获取,使我成功地验证了人类皮脂不会发出荧光、完成了极微小皮肤标本的双重包埋技术开发、成功培养了人类皮脂腺细胞和外毛根鞘细胞。没有她的帮助,这些研究无以完成。
郑炎医生在我对微小角栓标本的包埋切片技术验证过程中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我在组织病理学方面并不专长,也没有其他人愿意为我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共同尝试,但郑医生愿意无私提供各种帮助,最终帮助我完成了极微小皮肤(生物组织)标本的双重包埋技术研究,并成功回答了“痤疮粉刺皮损毛囊内角栓是否适合作为毛囊内微生物组研究样本”这一重要的基础问题。
在标本的影像记录过程中,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陈佳主任提供了热情的支持,使高质量的组织切片图像获取成为可能。
在皮脂腺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张国龙主任、王佩茹主任、张玲琳副主任医师、柳小婧博士热心帮助,为我提供了各种资源和多方面的信息,并使我能成功与时任广东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的施歌教授建立联系,而施歌教授又在我进行皮脂腺细胞原代培养时提供了诸多指导和帮助。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皮肤科黄建华博士提供了人的成纤维细胞作为鉴定对照,空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杜筱笛博士赠送了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山东大学吴训伟教授提供了珍贵的细胞培养基,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
当然,张国龙主任、王佩茹主任、张玲琳副主任医师、柳小婧博士等在研究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是全方位的,包括课题的设计、方法、技术路线、文章的撰写方向等等,而不仅仅局限于具体技术。在求学之路上得到这样的良师益友无私的帮助支持,我三生有幸、感佩在心。
我要向德国C. C. Zouboulis表示诚挚的感谢。
他是世界痤疮研究的高峰巨擎,但对于我这样一位后进的学生宽容而支持,对我来信必复、有问必答。
关于表皮葡萄球菌发出红色荧光、而人类皮脂不发出荧光的论文写完后,被杂志多次拒稿,Zouboulis教授仔细阅后认为很有意义,亲自帮助修改了文稿,文章终得以顺利发表。
在原代皮脂腺细胞完成鉴定实验后,我将结果和自己不确定的问题发给了他,他非常高兴,并对问题作出了解答,确认了我们培养成功的是皮脂腺细胞,这对于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及文章发表至关重要。
正如他对我讲的那样:“I treat you as my own student.”他确实是这样做的,我倍感幸运,也无比感谢。
在验证人的皮脂腺细胞荧光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主任鞠强教授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并安排侯霄枭同学协助实验,才得以让研究完整,并最终确认:人类皮脂腺细胞不会发出紫外荧光。在从人类皮脂腺中提取原生皮脂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欧莱雅(中国)公司姜义华博士的帮助提供的关键试剂,在此一并致谢。
我要诚挚感谢美国皮肤学会主席Derk Elston教授的帮助。
作为学术地位极高、影响力巨大的全球皮肤科学领袖之一,他亲切、谦和、热心、友善。2017年他得知我发现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发出红色荧光这一现象后,觉得颇有意义,于是邀请我投稿到他任主编的美国皮肤学会官方杂志(JAAD)。
虽然这篇文章未能被审稿人接纳,但因为他的首肯,更加坚定了我进行原创研究的决心。2018年12月21日他再次来访,得知我开发成功了极微小皮肤组织的双重包埋方法。
作为皮肤病理学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技术的意义。为了帮助文章顺利发表,他安排了自己的学生John Plante和Alan Snyder帮助修改文稿,他本人在最后进行了审核和修改。
在此,我要向他和John Plante、Alan Snyder致以诚挚的感谢!
图6 2018年5月在第六届上海国际光动力-光医学高峰论坛担任现场翻译,与德国慕尼黑大学Sroka教授等合影
皮脂腺细胞永生化的工作得到了刘佳师妹、同济大学医学院徐国彤教授和徐教授实验室欧庆健博士的帮助。徐教授实验室提供了质粒操作和慢病毒包装、转染等实验的条件,欧庆健博士提供了全程的指导和帮助,而刘佳师妹持续进行了漫长的连续传代和后续细胞表型、基因表达等验证过程,最终将永生化的皮脂腺细胞传代至62代才停止培养,标志着我们成功建立了世界第一株以hTERT永生化的人类皮脂腺细胞系XL-i-20。
在后续的永生化验证实验过程中,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光医学科曾庆玉博士的指导和帮助至关重要。
在进行皮肤微生物组和脂质组研究过程中,我需要获取大量的样本,特别是希望建立一个背景干净的、真正健康的皮肤的微生物组基准数据库,为此,需要到全国各地寻访“完美皮肤”志愿者。
在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更多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包括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刘玮教授、西安齐显龙医疗美容诊所齐显龙博士、上海东晟源日化有限公司陈丹丹女士、上海初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梅鹤斌先生、无锡简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婷婷和郑琴岭女士、武汉美之修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易鸥女士、上海珈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卢伊娜女士、湖南茵特化妆品有限公司康文术先生、郑州依莱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磊先生、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守民教授等。
他们热忱地帮助招募志愿者、为我在当地提供检测仪器和取样场所,最终才使我得以走遍全国6个城市、10处取样点,成功征集到40余位“完美皮肤”志愿者,获得了合格的样本,并最终得到了可靠的数据,可以作为皮肤微生物组有关研究的参考基准。
在皮肤微生物组测试和分析过程中,上海凌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芹先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
最早,我们只是普通的甲乙方业务合作关系,但深入交流后发现原来彼此都是技术痴迷者并因此成为朋友和伙伴。后来进行的课题工作中有许多独特的需求,他都会不计代价地予以配合,只为对技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高通量微生物组、脂质组数据、转录组等分析过程中,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光医学科严国荣博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作为一名生物信息学专家,他以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帮助我从浩瀚的数据中找到了关键的信息,并以清晰、美观的图像展示结果。
感谢上海肤焕科技杨明宇先生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面提供的帮助。
感谢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商安全博士、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刘格格同学在qPCR检测数据校准上提供的帮助。
我要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学习研究的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郑捷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为一名长者和学术前辈,郑老师以开放的心态、敏锐的思维、宽容的气度为我树立了榜样,常在深夜与他线上探讨学术问题,偶在瑞金当面求教,他的鼓励与支持是我进步的力量源泉之一。
临近毕业之际,文牍繁琐、流程众多,常使我一头雾水,甚至一不小心差点错过关键节点。
我要真诚感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科教科易章老师不厌其烦、不辞劳苦的帮助,感谢光医学科张海艳师姐对于我毕业各项事宜的操劳与帮助,同时要感谢陈中建院长对个人特殊情况的支持。
对于我这样一个工作多年,上有老下有小、在不惑之年才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年人而言,无论在时间精力上,还是在财务经济上,都需要巨大的付出,也需要家庭的全力支持。
所幸,我的夫人宽宏大度、目光长远,无论是我在决定重回校园求学之时,还是在研究倍受挫折而感到无力之时,又或是疫情三年期间,实验室不断被关闭而无法按预期计划推进研究倍感苦闷之时,她都从未改变过坚定支持我的决心,穷十年之功、耗百万之资,她都只说过“同意”二字。
我的父母虽然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也时时嘱我奋力前行。我倍感幸运、幸福和感激!
最后,我要深深感谢所有参与本项研究的志愿者。
她/他们不顾路途遥远、舟车劳顿,对于这项研究全力支持和配合。当年我因为希望寻找到更有效的痤疮解决方法而投身皮肤研究,在我发出招募公告时,她/他们选择了相信这一目标而支持研究。
而我,除了内心的感动,也必将以所学所研之成果——也就是更安全、更有效的痤疮解决之道予以回报。我坚信,这一天,不远了!
图7 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留念:再见同济
初入同济,我尚青丝满头;道别之时,已生出华发。这一段经历艰辛曲折,但收获颇丰,不仅有对于研究主题的理解,更有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的深情厚谊。
这一段研究历程难说踏浪而歌,而是常常由畅想、行动、挫折、光明串联。可一瞬间的灵感、一倏忽的喜悦,都让辛苦和汗水化为“值得”二字。
这一份研究结果难说已在彼岸,而是时时在疑问、探寻、回答、思索间周旋。但每一次的尝试、每一份的努力,必将使追求和梦想照进现实一步。
我将心怀感恩、劈波斩浪。
作者简介:
理性护肤运动发起人,同济大学医学院皮肤学博士,英语高级口译译员,创办中国第一个私人非盈利性皮肤学实验室,专注于美容皮肤学、皮肤和化妆品的关系研究。
著作:《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享瘦之门》、《听肌肤的话2:问题肌肤护理全书》;
译作:《药妆品》(Cosmeceuticals)第3版、《防晒与光防护临床指南》、《美国皮肤学会痤疮治疗和护理指南(2016版)》;
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Experimental Dermatology、Journal of Cosmetic and Laser Therapy、Dermatology、《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皮肤科杂志》等。
微博关注127W+,B站关注46W+,抖音关注47W+,知乎关注44W+,小红书关注3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