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去某某”是现在的一个流行词,比如跟三观不合的老同学餐聚有时会出现不愉快,大家干脆就把他或者她踢出群,“去某某”的意思莫过于那一句老话:“我不跟你玩儿!”
最近有一位从上海来的商人对神户市内一片尚未开发的土地感兴趣,打算投资搞一个文化项目。不过,经与市政府的初步接触,发现对方比较在意是否还有第三方加入,比如日资企业或者非中国资本的跨国公司,究其目的,貌似有“去中国”的想法。虽然当面没那么直接的表述,但按照市政府行政人员的标配表达,似乎不难从中汲取真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而已,不代表大多数。
与这类事例相仿,最近从我班上毕业的中国留学生留在日本开了面馆,地点在大阪市内,而且还是接连不断的开。其中有一家是“饸饹面”,还有一家是“羊汤面”,店名的冲击力很大,干脆叫“羊羊羊”。无疑,光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些汉字的排列在日料的字库里不常见,店主们没把日本人的口味是否能接受当作一个开店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去日本”的一种。
日本大正年间尤其盛行中华料理,其中有很多老华侨都以日本人的口味为准,开发了与正宗中餐不一样的菜单,减油偏淡,份量弄得很小。这与中国人如今在日本开中餐馆的标准也许是不在一条赛道上的。类似的“去日本”还表现于郭德纲、于谦在东京与名古屋举办的相声专场,全场与日语无关。这个月在江户川综合文化中心的脱口秀(小北、周奇墨、门腔)大获成功也是如此。
泉京鹿女士是余华小说《兄弟》的译者,她发表推文讲述了东京现场观看脱口秀的感想,感叹时代的变化。我在跟帖上写的大致意思是:“这比翻译中国文学让日本读者阅读的气势还猛,在日本,现在也能旺盛地纯消费中文了”。
同样是“去”的概念,开头说的神户市政府的想法想必是受到了日媒舆论的影响,连篇累牍的“中国威胁论”对本来就不关心其他国家如何的日本人来说,信息很容易单边化,甚至很偏执。顺便说下,与上海商人对接的神户市政府人员,谁都没去过中国。
与此相比,反倒是在日本的中国人“去日本”的倾向挺实在的,因为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具象,很实在很视觉,与国家与国际大环境并不发生什么直接的关系,大家都是为了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安居乐业,不张扬不发飙。
日前,我走过大阪梅田,偶遇街头的COS,随手拍了下发到视频号上。结果,有不少中国学生说,目前日本的COSPLAY很LOW,跟国内没法比。对此,我完全是外行,是对是错,自然也无从所知。
延伸阅读:《菊与刀》这本书到底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