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咖啡时光的温暖

文摘   2024-01-25 08:12   日本  

我从北京移居到日本将近40年,这期间搬家的次数并不多。妻子跟我一样都是北京人,比我晚了几年才到日本,因为她在德国柏林念书,亲身经历了柏林墙倒塌的历史瞬间。她来日本之前,我去柏林看她,曾经去过她常去的一家小咖啡馆,至今不忘。

当时是晚上,咖啡馆除了我们俩人之外,还有一对亚裔的青年男女,年龄看上去比我们小,但相对无言,女的一直在流眼泪,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跟妻子一直商量何去何从,是我到柏林陪读,还是她到日本跟我一起过日子。因我留学日本不久就退学了,开始到鱼店卖鱼,在留资格也变成了工作签证。当时的签证类型是4-1-6,印章刻在我的中国护照上,多少年也不褪色。至于为什么用这排数字表示商业工作,对我是一个谜团。后来也不知从哪年起,这个签证类型变成了“人文知识,国际业务”。鱼店的日本老板甚觉疑惑,他说:“我看不出人文知识跟卖鱼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这个说远了。还是回到刚才的柏林小咖啡馆,已经到了关门的时间,但那对青年男女仍然处于原有的状态,女的眼泪还在流。咖啡馆除了这一对之外,就只剩我们俩了。我本想结账离开,但妻子似乎从德国老板的眼神中领悟了什么,让我再坐一会儿。原来,老板在意的是这对青年男女的情绪,并没跟往常一样为打烊做准备,即没有收拾咖啡机,也没有做任何清扫,更没有跟大家说“要闭馆了”之类的话,只是静静地让咖啡馆维持了一个不变的气氛。于是,妻子跟我继续说了一些别的。在不知不觉中,那对青年男女手拉手,相互凝视,女的不再流泪了,男的很深情。

是的。小咖啡馆的用心帮助了她与他,“若无其事,静能开悟”也许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景吧。妻子与德国老板很熟,照片是他给我们拍的。那个时代我们都很年轻。有时我甚至在想,老了之后,是不是也开个咖啡馆,就像柏林的那家一样。

延伸阅读:今天写给中文专业的日本学生

毛丹青
旅日作家,神户国际大学毛丹青教授,以日常生活为主线,不完全拘泥于对日本文化的细节描述,有时也写其他,但许多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本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