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群今年读的第 51 本英文书,是这本 The Creative Act。
直播课后,我又读了一遍,几乎每一页都有标记。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和艺术八竿子打不着,唱歌跑调、画画笨拙、不会什么乐器,活得粗糙庸俗。
10 年前开始在公众号上写文章,也一直做课程和活动,再加上这几年在艺术氛围浓厚的清迈生活,我有了和作者同样的感受——我们都是创作者,我们时刻都在创造。
学英语和画画、演奏英语本质上也是一样的,我们在探索一种表达方式,在重新组合这些语言形式,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确定我们都是艺术家。
给自己多一个「艺术家」的视角看世界,我们不会一夜暴富赚的更多,但可以活得更自由自在。
2.
The Creative Act 的作者是 Rick Rubin。
他是一位传奇音乐制作人,与 Eminem、Adele、The Beastie Boys、Johnny Cash 等顶级音乐人、乐队合作过,作品涵盖多种风格。
他说他对音乐并不了解,不懂乐器和技术。他擅长的是利用自己的艺术品位和倾听能力,帮助艺术家创造。
这本书记录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艺术的本质。
书中有 78 篇小文,邀请我们一起体会艺术的魅力,鼓励我们像孩童一样关注我们的感受,在这个充满噪音的世界相信自己的本能。
3.
Everyone is a creator.
创作是我们的本能,我们不需要有具体的艺术作品才能是艺术家。
我们每天活着,感受,对话,解决问题,收拾房间,这都是在参与创作。
那些想法从何而来?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感受?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分享这种感受?
We are all translators for messages the universe is broadcasting.
The goal of art isn't to attain perfection. The goal is to share who we are. And how we see the world.
如同冲浪者无法控制海浪,艺术家任由大自然的创造节奏摆布。
这些想法是宇宙传来的信号,总有人会接收到,然后像花草树木一样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一切是如此自然。
4.
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体验者。
观察,意味着不带评判地感受一切。
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事物本身, 也可以跳出来看到它背后的无限混乱。我们可以专注事物本身,也可以专注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些观察构成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我们的审美。
作为艺术家,我们要学习恢复自己的本能,让更多原始素材进入我们的漏斗,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以及「我」是谁。
As artists, we seek to restore our childlike perception: a more innocent state of wonder and appreciation not tethered to utility or survival.
5.
创作的根本是表达自我。
我们是这个宇宙能量的一部分。我们常会感到「好巧啊!」会发现万物之间都有联系,感到有一股更强大的能量在引导着我们。
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是一个不断旋转的木马,只要我们看到了它,就能参与其中,看到重复、平凡后的惊喜和伟大。
这种「不是我在创造」,我只是「把我感受到的表达出来」,是创作的根本。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调节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那个「我」因此变得丰富、自由,对存在的意义也有了更多解读视角。
这个世界和我一样如此渺小,这个世界也和我一样是无限的一部分。
When we create, we are not just expressing our unique individuality, but our seamless connection to an infinite oneness.
6.
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声音,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天赋。
自我怀疑,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艺术的一部分。我们在创作中解构这份自我怀疑,用更多的视角解读它。
为什么要「足够好」才能开始表达自我,开始创造呢?
艺术不是一场竞争,是分享,是接受宇宙的邀请。
所有人都会害怕,只是表达和分享的欲望超过了这份恐惧。
创作欲望是一份祝福也是一份诅咒,而我们能做的是做一个选择,然后在创作中体会这些复杂和混乱,相信我们最终会去一个地方,体验更强大的力量,更高的智慧。
As artists, we aim to live in a way in which we see the extraordinary hidden in the seemingly mundane. Then challenge ourselves to share what we see in a way that allows others a glimpse of this remarkable beauty.
7.
那些自我怀疑来自哪里呢?
是不是对自己期待太高?觉得自己太重要了?觉得这个作品代表了「我是谁」?觉得一定要搞出个大新闻才行?
我们要学会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次创作,和每一次一样,开始、结束,然后重新开始、重新结束。
每一次都是一次实验,我们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我们可以确信,我们一定可以从结果中获得信息,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次实验。
没有好坏,对错,做这件事情是为了玩儿,不是为了赢。
用玩儿的心态让自己开始体验。
给那些焦虑们起一个具体的名字,为自己能有机会去实验、创造感到幸福。
把怀疑当作信号——如果是怀疑自己的能力,那想一想自己为什么想要开始?是为了什么?如果是怀疑自己的作品,那就让这份怀疑变成改进的动力。
没有人知道如何创造伟大的作品,可能是那些无知无畏,可能正是那些不完美。
Normalize your doubts and not take them so seriously.
8.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规则,太多「XX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太多「你应该这样做」。
在艺术家眼中,规则只是假设,而不是绝对的限制。
不是故意唱反调,不合群。人和人那么相似,又那么不同,创作是为了表达一种声音,不需要被认可、同意,只是表达一种感受。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为什么不可以呢?规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规则成为了限制、负担,我们能否打破这个规则?
这也提醒我们要警惕自己的规则,拥抱 beginner's mind。
当我们习惯了一种风格、一种方法,尝到了「成功的套路」,能不能试着挑战自己的习惯?甚至试一试完全相反的做法?结果不一定会更好,但是不是值得试一试?
Innocence brings forth innovation.
我第一次试着用这种方式写一篇读书笔记。有些凌乱,感到笨拙,但我也开始体会到这种表达方式带来的兴奋——原来我还可以这样,原来我可以不那么「做自己」。
Challenge your assumptions and methods. You might find a better way. And even if it’s not better, you’ll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9.
打破规则,不意味着乱无章法。
自由来自建立原则和习惯,而不是依靠灵感和运气。
也要试着时不时给自己设定一些规则,把「限制」变成「机会」。有太多选择反而不会选,那就试一试限制选择,在有限中激发创造力。
放在学习上,我会想到,不习惯读电子书?阅读时不知道是不是该停下来查单词?总是写几十字的短文?
给自己设定一个规则,比如只能读电子书、不能查词典、写一写长文。在这个设定、打破规则中,走出「我就是喜欢XX」「我就是不能YY」的舒适区,升级自己的认知工具箱。
10.
一个作品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完成了呢?
没有参考标准。你觉得完成了就完成了——别舍不得,别觉得这个作品代表了自己,它只是我们的一部分,让它去吧。
如果你觉得可以和朋友分享这件作品,那就也和这个世界分享吧。
作品发出后,已经与自己无关。
那些对作品的解读,也与自己的初衷无关。我们只是分享一种视角,至于他人如何解读,我们无法控制,能做的只是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启发。
Self-awareness is a transcendence. An abandonment of ego. A letting go.
11.
什么是「好作品」?
如果没有人鼓掌,创作还有意义吗?
有啊。这是我们自己的创造,创造本身就是在愉悦自己。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努力上,自己的表达上。这样的创作对自己充满意义,也会自然产生涟漪效应。
开始,创作,分享,再次开始。当我们决定把自己创作与这个世界分享,这已经是我们「成功」。
别人喜欢又怎么样,不喜欢又如何?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会有什么损失?
生活还是会继续,创作也一样。一切都在流动,每一个结束都是开始,每一次失望也充满希望。我们只是在体验这一刻而已,这只是我们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
Zoom in and obsess. Zoom out and observe. We get to choose.
12.
觉得自己没什么可以创作?
觉得自己遇到了瓶颈?
问自己:What if this is all a story?
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我们苦苦寻找的就在眼前。少一些计划、掌控,多一些纵身一跃。
放下对结果的执念,臣服于自己的本能。通过每一个小惊喜,我们会慢慢学会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直觉,发现自己也是无限可能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在黑夜中等待,也可以选择向前走,做点什么。没有人知道我们会去到哪里,但要相信那会是一个有趣的地方。
答案就在眼前,在创作过程中。
Think to yourself: I'm just here to create.
猜你还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