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游戏2》第一集的名字是 Bread and Lottery。如果一个人穷困潦倒,down and out,他会选择 bread 还是 lottery?整个剧的核心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是要当下的温饱,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不确定的奖励上?前几天和一位同学聊,她说自己知道一些事情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但没有外界压力就无法坚持下去。即使坚持下去了也感到很痛苦,只是偶尔会觉得做这件事情有好处。/人们常说「知道一件事情有好处」,比如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学习外语,但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去做。如果体会到了这件事有好处,那就会去做呀!那如果还没有做,我想是不是因为:这个奖励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它吸引人(这一点可以参考 Scarcity Brain 的分析),我们觉得「应该做」。但这个奖励的反馈弧长太长,当下做了也感觉不到立竿见影的好处。这种觉得「应该做」但又感到「没动力」的冲突让我们陷入内耗,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人,这种 shame 逼着我们再次行动,但很快又败北,久而久之陷入习得性无助。/ 我们要面对人性的弱点,如果可以用人性的弱点解释,那就不要过于苛责自己。前几天我写过一篇《不需要“更好的自己”》,提醒大家警惕这种 shame 驱动的行动。无论是行动了还是没有做,都是在满足一种需求,这非常正常。只是我们不等于我们的大脑,我们可以介入大脑 recalibrate 认知,通过看到自己深陷的评价系统接受自己,用「我也可以呀」「生而为人我值得」的心态去做事。/要 bread 还是 lottery?要《黑客帝国》中的蓝药丸还是红药丸?这些选择背后的思考更重要,它们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是谁。幸福是当下有面包,也接受未来的不确定。把贪心的「既要又要」变成体验 the best of both worlds。稳定和冒险本是一回事,只是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状态。稳定中充满了风险,在等待中让自己有安身立命行走江湖的能力和自信;冒险是因为心里早已有数,可以接受那个最糟糕的结果,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脚踏实地做一些事情,也偶尔试一试不同的事情,和更多人「谈恋爱」,欣赏孤独,去更远的地方感受另一种可能活着的样子。当我们放松下来,多了一些感受自己,对那些「对我有好处」「不好的习惯」有了更灵活、深入的解读。我们会感到没有那么多「应该」「必须」,觉得怎么做都行——我是自由的,我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相信选择之后等待着我的是更丰富的体验和无限可能。许多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比如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为自己搭建的结构。我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不由己」是因为许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当我们说成为自己,活成自己想活的样子时,我们常会把注意力放在对自己提要求上,追求自律高效,一时开心,很快又疲惫。试着把注意力从苛责自己转移到重新设计生活方式上。比如想养成阅读的习惯。放下一些只是一时热闹的社交和寒暄,为自己搭建一个有更多独处、「无聊」的时间,自然会开始探索自己,阅读也自然成为了工具之一。/改变,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什么现在「不好」「不够好」呢?这个评判标准来自己哪里?一个一个的人塑造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反过来影响我们是谁。我们变得更聪明,信息流动更快,但我们也更迷茫。是不是那个答案来自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思考?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什么样的状态?现在,你就是这样的,就可以表现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