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敏感,开始写作

教育   2024-10-30 15:55   泰国  


1. 


Trevor Noah 的绘本故事 Into the Uncut Grass 很简单,讲述了几个小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两个故事。



一个是小男孩遇到两只蜗牛。


蜗牛们要去一个地方,都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更正确。他们并没有各执己见,而是决定走彼此推荐的路。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获得了更丰富的体验,看到了新的视角,还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没有人嘲笑对方说「我早告诉过你!」而是利用冲突去探索,从而欣赏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还有一个故事是小男孩遇到了一群硬币。

在硬币的世界,做决策很简单——抛硬币。硬币们说在人类的时间这么多年,发现人们总是为小事争论不休,还是硬币的方式更简单。小男孩问,那如果你们按照抛硬币的结果决策,那错了怎么办呢?

硬币说:Well, that’s the beauty of life. Sometimes you make the right choice and things go wrong, and sometimes you make the wrong choice and things go right.

硬币两面只是表象,没有人知道选择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做这个选择,以及决定和谁一起做这个选择。

2.

发出 2025 年的社群报名文章后,我写了这样一段话:

那些听起来不在乎的话都是安慰。

道理都懂,什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什么焦虑担心是一种正常的状态,但我们不可能那么没心没肺。明年的房租、两个孩子的学费够吗?是不是这个社群没有解决大家的问题,是不是我的那一套理念已经听腻了、过时了?这些念头时不时出现。

我看到这些想法,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呢?感受到的一切是「结果」不是「原因」,注意力有没有放在那些「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上?或者想,最糟糕又会怎么样呢?

最糟糕的收获是我明年至少会读 54 本英文书,做十几个线上线下的课程,我会在做这件事情中持续进步。最糟糕的是大不了我把露营车卖掉,多做一些课程。

这样一个课程本来就很小众,我也只能吸引我想吸引的人,担心别人怎么看我很正常,但担心没有用, imposter syndrome 是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 inner scoreboard。我也不需要别人「喜欢」我,我期待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和经验,让更多人多一些自信,多一些身心自由。


最近很喜欢一句歌词,「发现我就是一个假货,等着被拆穿」。

我们谁不是「一个假货」呢?总会有责任吧?少不了有梦想吧?拆穿那些自信和洒脱吧,人就是这样的复杂脆弱。当没有什么值得伪装,人的本能会带我们去在乎更值得在乎的事情。那在此之前,坦白吧,矫情吧,去看书去写字,去认真地交谈,走一条新路,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人生了。

愿读到这条碎碎念的你一样,看到自己的情绪,有主动调节的方式。想一想我们已经足够幸运了,一切都可能更糟糕呢。

3.

和嘟嘟(我们的咖啡师)聊咖啡相关的课程设计,我们打算先从一日的咖啡庄园游做起,然后做多日的深度学习体验课程。同时我们还想开着露营车去附近的城市,边玩边沿途做咖啡。

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关键是 WHY,没有那个 WHY 一切都难以落地,难以持续。做事的热情也会逐渐衰退。

我和他聊到一个基本的商业理念:

一是看市面上有什么课程,看到它们的设计思路,发现它的局限性,结合自己能够提供的独特价值;

二是打破所有的规则,既然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既然市面上模式差强人意,那就拿出自己的方案解决问题。

做自己认可、欣赏的课程,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上这样的课吗?」要觉得「如果三年前的自己遇到这样的课程,该多好呀」。

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充满不确定,但有意思,自己成长的速度也会加快。一开始可能会自嗨,没人买单,要知道这很正常,这是一种反馈,去修改就好。这是一件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这件事情就有意义。


我也知道,说给他的话其实也是说给自己。34 岁的我和 24 岁很不一样,人会不自觉地被时间、空间、身份限制。那就折腾吧,在新的体验中保持好奇,让自己变得更强,让自己看到的世界更丰富多彩。

4.

和一位同学聊到「高敏感特质」

我想到我一直讨厌自己的敏感,总是想太多,总是反应强烈。直到有一天我看 Taylor Swift 的纪录片,听到她说她为自己的 thin skin 感到骄傲,敏感成了她创作的源泉。我突然想,敏感一定是礼物,是我的天赋,只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

我开始拥抱、欣赏这份敏感,同时为它加入逻辑、心理学、脑科学工具,我依然想太多,依然情绪反应剧烈,但我可以更快地转念,更快地把情绪变成信息。我的敏感让我看到自己,也更理解他人,它也帮助我理解书中的内容、写下一段段文字影响更多的人。


我也越来越相信我们都有天赋,一切都是礼物,所谓的做自己是发现自己的天赋,然后从它出发打开自己。万物皆一,如果一切都是循环都是互补,那就没有什么好坏,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5. 

Paul Graham 最新的文章叫 Writes and Write-Nots,他强调了在这个时代写作的重要性。他说:

Writing is thinking. If you're thinking without writing, you only think you're thinking.


十年前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提到要把注意力放到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比如阅读和写作,然后我就向着这个方向开始行动。

对年轻朋友们常说:早些让自己学会读书,早些开始写作。

这是我们了解自己和世界互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大家都一样害怕,一样觉得「没什么可写」「写不出来」,好吧我们不要想了,把这些思绪都变成文字,从碎碎念开始,从矫情开始,加入一些逻辑和想象力,无论这个世界如何,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都可以至少把一个个瞬间活两次。

6.

翻到一篇 8 年前写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写点东西?》留言区有这样一条:


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这样的感受。做得很多事逻辑很简单:我想进步,做这件事情可以帮助我进步,那我就去做。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不知道做什么就做最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阅读和写作。


7.

我们常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书上说人生是 kayak 不是 superyacht。我常用的一个说法是先关注那些「粗线条」。

粗线条的人生是先看到那个方向,那个 why,看到自己能掌控什么,然后就能很快做一个决定。比如为什么一直想做的事情但没有做?粗线条的答案很直接:要么是直接去做,要么是承认自己并没有那么想——只是一种受环境影响的情绪,需要做点什么缓解。

人生永远在不断的选择,少有人走的路没有比多数人走的路更值得让人尊敬。都只是做了一个选择,都是在做 trade-off。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后我总结了一个公式:自由=能力-欲望。痛苦来自欲望大,能力又不足。粗线条的解决方式是要么减少欲望,要么提升能力。


粗线条的思路来自看到现实,接受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操不完的心,永远都会焦虑。当我们着急的时候,情绪占领高地,智商下降,以为自己没有办法。然而承认了这种沮丧,看到人类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的心态恢复常态,自然有了解决方案。

先描绘那个粗线条,其他都只是形式和手段。比如我们想要离开,去哪里就没那么重要了。我们想要体验人间一场,那快乐痛苦正确和错误都只是自然的存在。粗线条足够灵活,留给人充足的想象空间,你会觉得怎么做都对,有了粗线条才有了自己独 one 无 two 的人生


《小王子》中说大人的世界好无聊呀,每天想的都是数字。

我想粗线条的人生也是在鼓励自己别被那些概念、数字、主流叙事套住。你觉得重要就重要,你想试一试就试一试。体验一下赢一次的骄傲,输一次的狼狈,体验一下原来没有人一直盯着你。回头一看,爱你的人一直都会在,你也在爱着这个世界,一切开始变得简单。

📍关于“我是谁”和这个公众号

猜你还想读:

· 我是超敏感型双鱼男

· 简简单单,把人当人

· “我总是感觉自己不够好”

张海露Eric
因为热爱,无需坚持。In haze, we blaz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