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认真,也练习不务正业

教育   2024-12-18 09:43   泰国  


最近的一些碎碎念

也记在这里和你分享

1. 阅读的乐趣


读和菜头的《AI 代读和人肉阅读》有感:


这几年做社群、写文章,阅读这个兴趣爱好也变成了我的工作。要说有什么秘诀,我会说就是真的读。


试着认真读前言和第一章,试着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读上几章,利用 AI 这样的工具帮自己解读、总结,也亲自动手把阅读和自己的工作生活结合在一起。


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也是为了创造乐趣。书中的故事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但读书过程中的意外之喜、触动只有主动阅读才能获得。


所谓高效的阅读,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但同时要加入「低效阅读」让自己真的爱上阅读,或者说爱上探索的乐趣。



2. Gear, not stuff


一句让自己不乱花钱的咒语:Gear, not stuff。


Stuff 是随手买的东西,Gear 是有明确用途的装备。当我们要买东西时,先问自己:它的用途是什么?它能帮我完成哪些具体目标?我是否已经有类似的东西?



用 gear 专注实现目标时,我们的注意力、精力和创造力都会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这种良性循环,就是 abundance loop:通过 gear 带来的行动和成长获得长期满足。而 stuff 则往往陷我们于 scarcity loop,用短暂的购物快感填补情绪空虚,却留下更多混乱和压力。


这倒不是说买的东西一定要有用才行,也不是追求极简主义,矫正过枉同样会有问题。如果一味拒绝所有非功能性消费,生活可能会变得无趣,甚至让人感到压抑。


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过度积累 stuff,也不过度限制自己。gear 帮助我们专注于生活本质,而 stuff 只会让空间更拥挤、心情更混乱。拥有越多的 stuff,我们就越需要额外时间和精力来维护它们。


3. 理解人性,利用人性


我们常常觉得「既要又要」,又感到「动力不足」,最后会把原因归结于是自己懒是自己差。

既要又要是人的本性,我们靠着既要又要活到了现在。动力不足可能来自并没有打心眼里想做这件事情,只是别人在做我们也跟着做,心里想着做总比不做强。懒是人性的一部分,觉得自己差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


看到自己的这些认知后,我们就可以调节自己的「目标」和「奖励系统」。


比如一味的延迟满足感会让我们失去做事的激情,那就要给自己增加一些迷你成就感。给自己的奖励是可以是外在的,比如他人的点赞和买个什么东西,但更强的动力来自内在驱动,比如做这件事情带来的自我实现、幸福感。


和一位同学聊,我说你看我每天都写点东西读点东西,对我来说这不是负担,而是一个个潜在的反馈和奖励,对当下有帮助对长期有帮助,对我有帮助对他人有帮助,自然的结果就是无需坚持。



4. 如何应用「鱼不存在」?


社群上周读 Why Fish Don't Exist


我和大家分享了我的一个学习小实验,用 ChatGPT 帮我提取这本书的重点——这样做并不是让我偷懒,而是让我更主动地探索阅读内容,从问题出发增加看待问题的视角。‍‍‍‍‍‍‍‍‍‍‍‍‍‍‍‍‍‍‍‍‍‍‍‍‍‍‍‍‍‍‍‍‍‍‍


我是这样做的,先让 ChatGPT 用「费曼学习法」回答这本书的核心问题:‍‍‍‍‍‍‍‍



这样我不仅了解了答案,还学习了回答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


我还问 ChatGPT,知道了「鱼不存在」对我们有什么用呢?这个理念可以如何应用在语言学习上呢?‍‍‍‍‍‍‍‍‍‍‍‍‍‍‍‍‍‍



ChatGPT 的回答很精彩,和我这 10 年来学英语教英语的经验一致。


学习外语的第一法则是把外语当作外语,接受它的混乱,在理论总结和实际应用中不断理解学习语言的终极意义。


比如上面 ChatGPT 的回答可以总结为这样几点学习贴士:


🟡 挑战固定分类:语言学习中,传统分类(如正式/非正式)可能过于简单,重点应放在理解语言的使用情境和关联上。


🟠 接受语言的流动性:英语是动态演变的,学习时探索单词的历史、文化和变化,更能激发兴趣和适应新表达。


🔴 放下完美主义:语言是混乱的,沟通清楚比用「正确」表达更重要,错误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 重定义学习成功:成功不在于「达到某种水平」,而在于通过语言建立连接,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 质疑旧方法,勇于尝试:打破死记硬背等传统学习方式,尝试沉浸式体验或模仿母语者,更高效更有趣。


像生物进化一样,把语言学习看作一个灵活、不断发展的过程,关注关联和实践,享受学习中的不完美和多样性。


5. 练习认真,也练习放松



每周两次网球课,学最基本的动作。现在上了 6 节课,很喜欢。


一是每一次击球都是一次「活在当下」。预判落球点,准备好击球动作,rolling with the punches,然后立刻获得反馈。还来不及多想,球又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专注也拥抱失控。


二来是感觉几次训练后,球速变慢了。就像是练英语听力时慢慢觉得语速没那么快了,阅读时感觉会自动生成画面和思维导图。


许多技能最重要最难的一点是放松。放松下来,本能和训练过的技能会互相配合,感到一切自然而然,我们会说「找到感觉了」。


今年说的最多的是「练习认真,也练习放松」,那个平衡点就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紧张焦虑和稀缺心态永远都会在,但我们可以用通过练习告诉大脑「没关系呀!」一次又一次,大脑、身体和那个丰富的「我」一起进步。


6. 为什么「三十而立」?


和社群里一位即将 30 岁的朋友聊三十而立。

我想到我 30 岁那年,在右手中指上纹了个 30,提醒自己年龄不重要,而立是竖起我的中指,告诉自己别被一句口头禅定义。

我们还聊到了「鱼不存在」。人们常说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情,是谁决定的?什么才是 30 岁应该有的状态?我们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慢人一拍?

焦虑是必然的,它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逃避害怕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允许自己没有答案,允许想不清楚,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多做一步,在一些新鲜尝试中体会更多的自己,分清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哪些是 why 哪些是 what。


7. 可以不做选择,但要对自己诚实


在公众号@正经郑晶中,读到郑晶在读的一本书:Refuse to Choose!一本 2007 年出版的书。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于是也找来读。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没有去做,这是为什么呢?

那个答案可能无比朴素:并没有真的想做这件事情。

I could do anything if I only knew what it was.(作者另一本书的名字)

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怎么知道做这件事情「性价比更高」?人生那么短,我们怎么知道把精力放在哪里才「更值得」?

这些问题太难了,身边的声音会告诉我们:别想那么多,先选择一件事情,然后做下去,为它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让自己热爱它,在做好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于是我们告诉自己别想那么多,活下去最重要,那就先找一份能挣钱的工作吧,说不上多喜欢,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就这样做下去吧。然后一次又一次,选了那些「说不上多喜欢,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就做下去吧」。

一眨眼5 年,10 年过去了,那些问题又再次出现:既然不喜欢现在的生活,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为什么没有去做?为什么做了那个选择之后还是不甘心?

看着身边的人,你开始想,为什么他们就可以如此安分呢?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了?为什么自己总是三分钟热血,总是半瓶子不满?该如何「克服」呢?

可能你只是和他们不一样,你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还没有发现自己独特的天赋。

很早之前看过 Elizabeth Gilbert 的一次演讲,很受启发


她说人可以分为 jackhammers 和 hummingbirds,前者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激情所在,一生只为一事来;后者一直在寻找尝试,喜欢的东西有很多,总是既要又要「瞎折腾」,不肯安分地做一个选择。


David Epstein 也在 Range 中说,在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中,早期专业化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优势,但从长期来看,广泛的经历和多样化的技能可以提供更多的优势和灵活性。对于我们多数「普通人」,做一位 deliberate amateur 性价比更高。


Refuse to Choose! 中,jackhammers 被称作 divers,hummingbirds 是 scanners。

Scanners 这类人在主流叙事中看起来不够踏实本分,于是作者写了这本书,告诉这类人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兴趣广泛、「不务正业」。

是什么吸引了 scanners?是什么总是还没做好一件事情就开始另一件事情?作者说一个可能的原因是 scanners 爱学习并且学得快。既然有这个天赋,那就无论做什么都多点认真——每一次都那么爱,不爱了就离开,但每一次都要走心。

作者也用很多笔墨强调 scanners 没有问题,只是你要知道自己什么都想学都想做,是真的感兴趣,而不是完美主义在作祟或者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scanners 也因为什么都想学,总是忙,感到时间贫困,那就要学会寻求帮助、做减法、优先做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


这样看来,scanners 的人生指南也没有多特别之处。

无论是 jackhammers/hummingbirds,还是 divers/scanners,这都是一种简单分类。人很复杂,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该怎么做的时候,都希望被分类、被指点。

无论是星座、性格测试还是这类书籍,我们读起来会觉得「哇!说的就是我诶!」然后绕了一圈发现不过是一些鼓励和大方向,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建立系统,审视自己的底层认知和贴给自己的标签。

✏️

作者在一开始给了一个建议:写自己的 Scanner Daybook。

简单说就是记录自己的兴趣爱好、点滴想法,怎么方便怎么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想法记录下来,我们至少可以在脑海中把这件事完成了,而这个脑洞大开的过程就是在练习创造力。

如果是只是想也没有记录,所有的想法都是昙花一现没有任何落地和思考,自己会觉得「我怎么总是想太多,做的太少」。写下来,可以帮助我们把自我批评变成自我探索。

那些胡思乱想的「未完成项目」,是创造力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在这些凌乱想法中发现规律,了解自己的偏好和习惯——为什么感兴趣?又是为什么停了下来?当我们找到「我就是喜欢!」背后的驱动力和奖赏系统,我们就更能利用自己的性格特点。

之前推荐过笔记工具 flomo,可以看作是现代的 Scanner Daybook,把所有想法记录下来,记录本身就让自己轻松不少。时不时梳理最近的记录,会发现自己的状态、兴趣爱好,会觉得每一步都算数,每一个小想法都在「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读完这本书我想,我们的文化强调别犯错,常说什么「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但什么是「错」了呢?错了又如何呢?

把斜杠当作常态,工作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学习也不一定是为了什么证书和升职加薪,做一件事情也别指望那个模糊的 passion。

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有一些基本技能,想学什么就学一学,想试什么就给自己一个新的身份然后做该做的事情


📍关于“我是谁”和这个公众号

猜你还想读:

· 练习欣赏,保持好奇

· 练习自信,拥抱自我怀疑

· 练习谦虚力,拒绝被定义

张海露Eric
因为热爱,无需坚持。In haze, we blaz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