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咪老师送我的 Hobonichi 用上啦!几年前读完 Getting Things Done,学到大脑是用来处理信息而不是记忆的,要把要做的事情写下来,让大脑少操心。从那以后每年一本 weekly planner,不是为了「高效」,而是设定一个基本的方向。在做事中看到自己的优先级, 在调整中让生活多一些扰动和意外之喜。2.陪好友在清迈参加一次活动,他跟来清迈「团建」的年轻人们分享他在清迈的观察和思考。这些年轻人可能是国内最酷的那群人了,五颜六色的头发,球鞋,阔腿裤,花衬衣,纹身,每个人都那么个性张扬。我最大的感受是趁着年轻多出来走走,这么多人没有五险一金也可以活得很好。相比对错好坏,活出自己的人味。肯学习,会变通,用做事练习自信,用做人练习谦虚,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活下去的。找到一个取暖的组织,然后不断离开。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如果想成为蝴蝶,这是必经的过程,那些脆弱迷茫之后是无限的富足。3.上星期没学网球,这次把刚有的基本动作都忘了。想到学习要靠着那三分钟热血大量练习,养成习惯,这样更能细水长流下去。如果不是天赋异禀,那相信勤能补拙也是一种天赋。拿英语阅读来说,先啃上几本,10x is easier than 2x,先做到看到大段英文是兴奋而不是害怕,能看到自己的变化而不是苛责自己怎么和别人比还差得那么多。4.朋友发来一句话,很喜欢:The devil wouldn't be attacking you so hard if there wasn't something valuable in you. Thieves don't break into empty houses.查了下,应该是出自 Matthew McConaughey。要做一件事,一定会紧张;与人交往,会担心被拒绝;尝试新事物,会害怕失败。这些 devil 是内心深处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也是释放潜能的必经之路。我越来越相信人的自卑比自信更有力量,或者说自信不过是对自卑的正确认识。正是这些 devil 的存在,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真正珍视的是什么,然后纵身一跃,选择 daring greatly。5.发出《一个学英语的秘笈》后,有几位读者留言问「能把 XX 的电子版发给我吗?」我心想:你真正缺的是这份资料吗?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把这时间用来提升搜索技巧,不是从源头上增强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更好吗?恰好这周社群在读这本 Scarcity Brain。书的核心在于解析我们为何总感觉「不够」,以及如何跳出这种停不下来的循环。我还没来得及读完整本书,但已经开始运用其中的概念,把 scarcity loop 转化为 abundance loop。稀缺的本质是心态,而非物质。每天接收大量信息,但大多是被动的输入,久而久之感到 brain rot。表面上的「多」,实际上还是一种稀缺心态的延续——担心错过,害怕不足,于是囤积素材。这些年来,我从未向别人索要过学习资料。看到别人分享什么,我主动去找、去读,读完还要消化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我感受到的是充实:每一次阅读都是开卷有益,每一个问题都在帮助我升级思维和能力。这样看来,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渴望成长的动力,正是打破 scarcity,走向 abundance 的关键所在。6.读 Co-Intelligence 最大的收获是书中给了 4 点原则,第一条就是 Always Invite AI to the table。如今会学习加上利用 AI,自学的效率太高了。刚刚问了 ChatGPT 几个有关咖啡的问题,然后一个指令让它总结我用中文提问的关键词,它立刻「理解」了我的意思,给出了总结和例句。这些「知识」我也可以在别的地方获得,只是利用 AI 可以帮我们快速了解一个可能的学习方向。巧方法加上故意笨一点,有他人帮忙也有自己的亲力亲为,这样学起来用起来都更容易乐在其中。 7.最近常说的一句话是 Who TM cares?当然知道一定有人会 care。这句话是想提醒自己:做一件事情,想着如果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在乎,你还依然会做,那就值得去做。自己在乎就好。我们的热爱和欢喜也会变成对他人的启发,也会收获更多人传来的热爱和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