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3397字
阅读时间:8分钟
2024年第11期目录
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信息的视角
黄卓 胡诗云
摘要: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带来了深刻变革。本文从信息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变革金融业的生产方式,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回顾了数字金融实践和概念的演变,提出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数字技术降低信息成本,提高金融业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接下来,本文以电子支付、数字信贷、财富管理、保险科技和数字供应链金融五种典型业态为例,详细讨论了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途径。此外,本文从信息的视角探讨了数字金融带来的新风险及其监管启示。面向未来,数字金融的发展应当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围绕国家战略,发挥科技优势,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保险概念的内涵及其法律适用分析
岳卫
摘要:作为商事交易行为的保险,除了包含“一方当事人支付费用”“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偶然事实的发生而予以一定的金钱给付”“双方当事人的金钱给付互为对价关系”这三个要素外,还必须满足“给付与反向给付相均等原则”与“收支相等原则”,否则和社会保险并无差异。然而,这并不代表在保险合同法以及保险监管法的法律适用问题上,亦需绝对符合这两个原则。在某一产品是否属于保险合同法的规制对象这一问题上,“收支相等原则”不应作为构成要素予以考虑。而在其是否属于保险监管法的规制对象这一问题上,虽然原则上两者均需考量,但亦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综合考量各因素才具合理性。
风险环境下的个体风险偏好与时间偏好
——基于随机酬金实验的研究
李紫繁 秦雪征 易君健
摘要:个体在风险环境中如何决策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有助于在当前多种经济风险交织叠加的背景下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提振企业家投资信心。但风险环境与个体风险偏好、时间偏好之间存在复杂关系,可能存在多种潜在影响机制。本文设计了一个搭载在抽样调查问卷上的随机酬金实验,利用实验和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实际风险环境对个体风险偏好及时间偏好的影响。本文发现:个体面临高于自身风险偏好水平的风险冲击时,风险偏好有所增强,并表现出更高的耐心水平;而低于个体自身风险偏好水平的风险冲击会导致其更加厌恶风险,风险回避倾向增强,并且耐心水平下降。此外,积极情绪和记忆机制是本次实验中个体偏好发生改变的重要渠道。本文为理解当前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优化相应经济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中国主粮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能增加
农民收入吗?——基于保障水平的视角
江生忠 刘晓丹 江时琨
摘要:设计并推行精准高效的农业保险政策,对于破解我国“三农”难题以及护航经济社会稳健前行,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本文依托我国自2018年起,在各省份逐步推行的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从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视角深入探究该政策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以期为中国主粮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提供有益借鉴。研究发现,该政策有效促进了各试点省份农民收入的增加,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且该政策对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机制分析揭示,该政策通过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多重路径促进各试点省份农民收入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激励了我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本文为我国进一步推广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保险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政策性保险的社会治理目标建构
及实践研究——基于湖北Y镇的调研分析
金江峰
摘要:农村在风险应对过程中存在诸多短板,是政策性保险事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基于政策性保险的下乡实践考察,提出“保险社会治理”分析视角,搭建“政府-市场-社会”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第一,基层政府的风险-压力分散、保险公司的成本-收益平衡和村庄社会的福利-幸存偏好,共同形塑了保险的社会治理目标;第二,政策性保险的社会治理目标在实践中存在偏移,原因是基层政府的非均衡干预、村庄社会的机会化参与,以及保险公司对于农村政策性保险的运作更多偏向市场成本与收益规则下的交易制度,较少偏向政府保障制度或社会福利制度;第三,部分地区的政策性保险出现了安全兜底难、衍生新责任风险和增加治理负担等问题,需通过强化政府全过程监管职能、建立专业化保险从业者队伍和提高保险补贴的精准性等加以化解。
中国居民商业医疗保险参与的年龄、
时期和世代效应
王本科 朱铭来
摘要:商业医疗保险参与不足是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利用2008~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8期数据,通过构建HAPC-CCREM模型和APC-I模型,分离了我国居民商业医疗保险参与的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商业医疗保险参与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商业医疗保险参与和年龄呈现“倒U型”关系;随着时期推进,居民拥有商业医疗保险的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支持政策的完善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促进参保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基本医保对商业医疗保险参与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商业医疗保险参与存在显著的世代差异,不同世代因受到其经历的重大社会变动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参与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城乡居民在商业医疗保险参与比例方面的差距会随着年龄增加而扩大,不同世代间商业医疗保险参与比例的变化轨迹也存在城乡差异。
制度抚养比、经济抚养力与养老金全国统筹
——基于养老金缺口归因视角
郭秀云
摘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有多个诱因。全国统筹的调剂目标主要解决因统筹层次低、地区之间的制度赡养负担和经济抚养能力不平衡导致的基金余缺问题。本文基于“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两种思路,建立养老保险基金调剂模型并利用2022年数据进行模拟测算。研究发现,全国统筹调剂基金的贡献省份为14个,受益省份为17个,在考虑征缴率的情况下,调剂额度有所减小。建议:将制度抚养比和经济抚养力作为省际之间基金上缴下拨的主要计算依据;重视基金缺口归因分析,厘清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规划清晰的缺口清偿路径;建立激励相容的央地责任分担机制,严控地方道德风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健康行为影响的
理论和实证研究
周钦 田森 王梦潇 潘杰
摘要:本文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养老保险对健康行为影响的三个机制,包括收入效应(未来收入的增加)、时间偏好效应(远期消费的边际效用提升),以及承诺工具(强制进行长期投资),并利用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方法估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影响,发现养老保险减少了农村居民吸烟和激烈活动等“有害”健康行为,促进了合理饮食、更长的夜间睡眠等“有益”健康行为。研究结果意味着,尽管人们对生命价值的主观评估往往无限高——“生命无价”,但在健康水平权衡中表现出的实际健康行为选择确实受到了经济的激励影响——“生命有价”。相应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引导和激励,以及潜在的社会福利效应。
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纠纷解决机制冲突的
协调进路研究——以合同联立理论为视角
林诚 潘嘉玲
摘要: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涉及保险、赔款转让、融资、融资担保等多重法律关系,实践中常见当事人在各协议文本项下约定互不一致的争议解决机制,以致“争议解决协议碎片化”问题频发。对此,应以合同联立理论为视角,寻求规范立场,审视交易方主观意思和交易客观功能,廓清出口信用保险与担保的法律性质,论证各协议文本的关联模式,以回应冲突根源。具体而言,《保险合同》与《赔款转让协议》可视为构成合同联立,《保险合同》或《赔款转让协议》与《融资协议》皆不构成合同联立。域外晚近判例关于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交易结构和争议解决协议的分析思路,亦印证了合同联立理论的实践价值。为协调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纠纷解决机制冲突,当事人在作出商业决策前,应合意厘清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运作逻辑;在合同订立阶段,应设定统一的争议解决条款;裁判者在融资纠纷发生后,应分别依据“主管竞择型冲突”和“管辖重叠型冲突”的案件情形,类型化确立争议解决条款的效力认定规则。
编辑:于小涵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微信:iicbx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