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陈婉玲:产业发展促进法必须维护市场一体化战略成果、坚持全国统一大市场

文摘   2023-12-18 10:00   上海  
近日,中心主任陈婉玲教授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并建言注重区域产业协同。她指出:各地在制定产业发展促进法的过程中必须维护来之不易的市场一体化战略成果,坚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展观,加强区域之间的互通联动,必要时可以形成区域间的协同立法。虽然各地意识到必须依法促进本地产业发展,但促进立法的行动只是对市场行为的倡导、引导,在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通过制度激励激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和自主性,防止强制性要素配置和一刀切扭曲市场的行为,防止重新陷入地方保护、重复建设、产业同构,造成新的市场分割。
以下为《上海证券报》原文:

一二线城市“先知先觉” 多地产业立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文 | 操子怡

近日,《苏州市智能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通过江苏人大常委会批准,并将于121日起施行。这是苏州提出打造智驾之城后出台的首部智能车联网相关法规,也是继无锡之后,江苏省内第二部车联网地方性法规。

近年来,各省市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率先立法,一系列行动计划、产业促进条例相继出台。多位专家表示,促进立法的行动只是对市场行为的引导,要通过制度激活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各地在制定产业法时应加强区域之间的互通联动。

一二线城市探路产业立法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从去年开始,地方政府围绕新兴产业的立法逐渐增加。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主要集聚城市之一,深圳早早酝酿为新兴产业立法。20229月,《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公布,成为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条例》针对人工智能产品落地难问题明确提出,对于国家、地方尚未制定标准但符合国际先进产品标准或者规范的低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允许通过测试、试验、试点等方式开展先行先试。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自主起草制定了一批具有全国首创性和引领性、体现改革创新和先行示范的地方性法规,为深圳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除《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外,深圳还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基因产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

20229月底,上海也宣布通过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这是上海继《上海市数据条例》后第二部数字经济领域的地方法规。

此前,产业立法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今年二、三线城市也在增加。116日,杭州《数字贸易促进条例(草案)》进入审议环节,该条例是全国首个针对数字贸易的地方性法规,围绕数字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可信交易环境、国际经贸规则对接、数据跨境管理等做出规定。

此外,长三角还有两部新能源法规等待出台。据常州市政府消息,1030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对《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草案)》进行了首次审议。这部立法规格很高,开创了我市立法工作的多个第一,目的就是推出一部高质量的法规,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许玲说。

近年来,常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常州市新能源制造业领域产值增长19.9%,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三大新能源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46.8%8.5%11.0%1月至9月,常州市实现GDP7006亿元,增长6.7%,增速位列苏南第一。

安徽则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开全国先河。922日,安徽省公开征求《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条例(草案)》修改意见。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60.6万辆,同比增长76.6%,占全国比重9.6%;汽车出口82.2万辆,同比增长78%,占全国比重24.3%

专家建言注重区域产业协同

学术界对于产业政策的存废意见不一,但多数学者都肯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产业政策的力量不容忽视,关键在于如何制定和执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认为,产业政策要落实好,关键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新兴产业,政府相对来说要比企业家后知后觉一点,往往是少数企业家在尝试,冒风险。所以越是扶持萌芽期的新兴产业,越不能用指向性强的政策,应该把选择权尽量交给市场。

陈钊表示,政策执行往往是不断优化的。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一开始政策补贴的是生产端的厂商,后来改成了购车补贴,这就将选择权交给了消费者,更好发挥了市场的作用。他建议,区域之间要注意产业协调,让市场来选择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防止造成一哄而上、抢资源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陈婉玲也认为,各地在制定产业发展促进法的过程中必须维护来之不易的市场一体化战略成果,坚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展观,加强区域之间的互通联动,必要时可以形成区域间的协同立法。

虽然各地意识到必须依法促进本地产业发展,但促进立法的行动只是对市场行为的倡导、引导,在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通过制度激励激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和自主性,防止强制性要素配置和一刀切扭曲市场的行为,防止重新陷入地方保护、重复建设、产业同构,造成新的市场分割。陈婉玲说。



◾    END   ◾

本文转载自“上海证券报”新华社客户端,仅供读者阅读和学习研究,坚决杜绝任何商业性使用。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编辑 |  编辑部

区域经济法治
“区域经济法治”由华东政法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法制研究中心创建,陈婉玲教授领衔。其宗旨是定期发布区域经济法治前沿理论与实践信息,目前主要开设区域经济法治法学理论、政策与立法动态、长三角经济法治等栏目。欢迎惠赐观点、建议并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