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曾卖3元一斤的“它”,被他卖爆日韩欧美,年流水超6500万!

文摘   2025-01-14 16:42   江西  



编辑/投农业


01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又是中国人的诗意。它生于山间云雾,落入杯盏清香。一片小小的叶子,蕴藏着天地的灵气、阳光的温度,甚至还有制茶人的手心温度。


从清晨到日暮,从乡村到城市,无论是清苦的绿茶,浓醇的红茶,还是深邃的黑茶,每一缕茶香,都像是一条桥梁,把饮茶人带回山野之间,带回自然的怀抱。


中国的茶千姿百态。有人爱龙井的清冽,有人品普洱的厚重,有人偏好铁观音的馥郁。然而,若要在江南的山水间寻一杯能汇聚春风秋露的茶,非浮梁茶莫属。


浮梁,这个名字,早在唐代就已登上历史的舞台。刘禹锡一句“千里之地,莫尚于浮梁”,道尽了它的茶香远播。这片土地,位于江西景德镇,一座以瓷闻名的城市,却同时孕育着绝佳的茶叶。浮梁茶,曾作为贡茶入京,如今虽不再高居贡品,却依旧保留了百姓间口口相传的好评。


品尝浮梁茶,轻轻启盏,汤色如琥珀,清亮透彻;送入口中,香气先在舌尖舞蹈,继而缓缓渗入喉间。那滋味,不同于绿茶的浅薄清苦,也不似红茶的甜腻浓厚,而是一种刚刚好的平衡:初品时清爽生津,片刻后却能感受到一丝温润的厚重,久久回甘。


江西浮梁的瑶里,山连着山,云绕着云,正是浮梁茶中品质最为上乘之地。可是,时光流转,辉煌不再。到了上世纪80年代,瑶里茶因工艺的衰退和市场的低迷,曾一度陷入低谷,茶农的生活也随之困顿不堪。茶叶的每公斤售价,最低时仅七八元,还不够买两斤米。



02


这萧条的现状,深深刺痛了吴建芳。他原本是浮梁县煤炭公司的一名经理,但心里始终放不下家乡的这片茶园。2001年,他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决意将濒临没落的瑶里茶重新推向市场。


重拾瑶里茶,吴建芳并不是一腔热血的“莽夫”。他深知,品质才是茶叶立足的根本。


于是吴建芳从根源抓起。他四处请教制茶名师,潜心学习先进的制茶技术,并亲自下乡指导茶农进行茶园低改。


他奔走于瑶里汪湖、郑家山、白石塔等历史悠久的制茶村,以这些村落为基地,推动高山茶园的建设。他投入800多万元,引进优良茶树品种,购置国内先进的加工设备,并手把手指导茶农从采摘、杀青、揉捻到烘焙的每一个环节。


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白石塔内屋基村,茶农因道路不通、观念滞后,所制的茶叶虽然内质优良,却因外形粗糙、品相欠佳,一直卖不上价钱。


2005年春,吴建芳背着茶锅、带着技术人员爬山越岭来到村里。他挨家挨户教村民如何正确采摘、制作茶叶,还留下技术人员驻扎一个多月,手把手指导加工工艺。那一年,郑家山的茶叶产量达280公斤,村民的户均收入从4500元提升到6000多元。



03



吴建芳还在瑶里汪胡、郑家山、白石塔建立起高山有机茶园2500亩,每年投入资金25万元,用于茶园的抚育管理。他不仅让荒芜的茶园重新焕发生机,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季节性采茶工人超过1000人,每年为农户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为了将瑶里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吴建芳推出“瑶里崖玉”和“汪胡仙芝”两个品牌。这些茶叶通过了“AA级绿色”和“有机食品”的双重认证,并在国内外屡获殊荣。短短几年间,“瑶里崖玉”荣获中国茶叶博览会金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荣誉,成为瑶里茶的金字招牌。


而今,“瑶里崖玉”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飘香海外。日本、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的客商纷至沓来,与公司签下订单。“崖玉”产品已在全国设立了八个销售代理店。


吴建芳明白,茶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他以茶为媒,推动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在瑶里,他打造了一个占地500亩的茶文化观光园,集住宿、休闲、品茶、娱乐于一体。


茶园风光旖旎,游人可以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观光园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成为瑶里茶的重要推广窗口。2021年,公司年产值大6537万元。


数十年的耕耘,吴建芳将一个濒临没落的小茶厂,发展成景德镇地区名优茶的标杆企业。他带领茶农走出困境,实现了从“荒山茶”到“金叶子”的转变。


投农业
找项目、找资源,找投农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