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2018年5月,蒙江西《新法制报》领导错爱,接受戴平华记者专访。今特在本号推出,一表谢忱,二为保存!5年后重读本文,惊觉岁月更替间体态、心态、状态已发生很大变化。当年不揣浅陋,记录生活点滴出版成书,如今读来,亦觉有趣;若干年后再读,或许更觉有味。
一位普通的父亲,用原生态的文字实录,记述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爱与快乐;
一位平实的父亲,用独特的教育方式,帮孩子把所有经历转化为力量,帮助孩子存储快乐、延长童年;
一位法治媒体人,用迥异的观察视角,对世界、世事进行思考,并借此感受人生的幸福。
熊小平日前出版的这本《爱与快乐不可替代》书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舐犊情深和对生活扑面而来的爱。
◎文/新法制报记者 戴平华
人物档案 熊小平,男,70后,从教多年后投身媒体,担任过记者、编辑、新闻部主任、营销总监,副社长、总经理,湖南《法制周报》第一责任人。现为湖南日报社娄底分社社长。
(2006年摄于娄底新化梅山龙宫前的渡船上。)
1、 怎样当父亲 极少给他否定
一个法治类媒体的老总,出书并不让人奇怪。让人觉得新奇的是,这本书不谈法制建设、不谈新闻理想,而是谈起了养儿育女。他用温润的文字,忠实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给我们带来 “怎么样做父亲”的思考。
新法制报:拜读全书之后,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不知道您是不是也思考过类似问题?您理想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应该怎么当?
熊小平:我比较随性,对如何做父亲,没认真思考过。当父亲时,已33岁,生活发生了本质性改变,突然发觉人生还有另一种快乐,还有另一种美好。有时候出差几天回家,我都能觉察到他的一些细微变化。为人之父,我沉醉、享受这个角色。
新法制报社:相对应的,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熊小平:培养孩子,我目前没有明确的目标。我和爱人都是文科生,所以希望孩子做个人文素养很高的的理工科高手。当然,一切边走边看。我希望他善良、坚强、快乐,任何时候都感受到被爱,也学会去爱人,去爱这个世界,去“痴迷地生活”,用因“爱”而内生的力量不挠不懈地去探索、去学习、去强大自己,去贪婪地拥抱生活、承担责任、创造价值。
新法制报社:孩子配合您吗?孩子一般会有些小叛逆。
熊小平:他无须配合。我们追求“乐在其中”,不简单强制。孩子感兴趣的,我们都鼓励支持;同时引导他跟我一起背诵一些古诗词和古文名篇,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在练钢琴。绝大多数时候,他提的要求、建议、假期设想、旅游攻略等,我们都赞赏支持,付诸实践。在一些基本价值判断上,我们一致,正因如此,“叛逆”没有出现。
新法制报:中间有没有挫败感?
熊小平:没有,他在班上一直是第一梯队。当然,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偶有不如意的想法,也一闪而过。人生毕竟不是全部用来规划的,成绩也不是衡量孩子是否发展得好的唯一标准。首先要尽可能让他自由成长,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新法制报:孩子的成长和大人愿景如此吻合,这可能和你们的教育方法密切相关。
熊小平:确实如此。很多孩子的叛逆,关乎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法。我们很注意这点,孩子有明确意愿、兴趣要做什么,只要不涉及安全、道德问题,我们都会尊重他的意愿,经常给他鼓励,极少给他否定。就算他的处理有时不妥,我们都是事后一起分析。
2、育儿心经 希望他自由自在地成长
对于多数人而言,如何坚持,坚持什么,始终是考验人生智慧的大命题。只有潜心而行,待到某一天,猛地回头一看,才会发现人生充满诗一样的美丽。陪孩子成长,记录陪伴成长,于熊小平而言,则是这首诗最精华的所在。
新法制报:您一开始就有意识去记录这些温馨的生活点滴吗?
熊小平:最开始,我听到他的一些话语和“感悟”,比如《一欧语录》里面记录的,他两岁多看到很多人拥挤出大门就说“堵人了”,还发现“水比头发重”、“辈分小的人的外婆比较年轻”等, 很特别,担心不写出来就会忘记。于是记录在QQ空间里,纯粹是好玩。
随着记录的增加,好几个朋友说很有价值,就有了继续写的念头。写了十几篇,有位朋友说:我看你能坚持多久。朋友的话无意间刺激了我,我就有意识地观察、思考、记录。我开玩笑说,等孩子结婚时,结集出版,作为一本我儿子的“产品说明书”发布,算是送给他们的一份成长礼物。我们工薪族,贵重的东西送不起,这样有意思的东西可以送。
2016年年底,文友雅聚,刘怀彧老师帮我在公众号上推了一组文章,反响非常好。在长沙市文联的支持下,朋友们一起出书,其他人出版的是散文、诗歌,我就出了这本以亲子记录为主题的生活散记。
新法制报:我时常有种错觉,在朋友圈“直播”孩子生活的,不该是女性吗?
熊小平:确实,母亲来做这件事的比较多,龙应台女士是代表。父亲来做这件事的比较少,也有,比如周国平。周教授以父亲的视角记录女儿的成长,可能是国内第一人,我以父亲的视角记录儿子的成长,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第一人。哈哈!父亲回归家庭教育,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参加家长会的爸爸们就越来越多。
新法制报:写的时候,会及时分享给孩子吗?
熊小平:不会。只有一次,我在QQ空间的《带崽记》里推送了《惊喜晚餐》一文,我爱人拿给他看了。我后来说,以后最好不要给他看,因为不想让他觉得被无端关注,希望他自由自在地成长,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只负责记录。不愿意让孩子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角色里。
新法制报:书出版后他看了吧,有什么感想?
熊小平:他觉得很惊喜,看到自己幼时的各种萌,比较开心,问了一句,“我有时说的是对的,怎么也记录下来了?”不过我告诉他,这是爸爸妈妈让时间有价值的一种方式,和他本人没有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不代表他自己很优秀或者不优秀。
3、 孩子的视角 隐隐不再是单纯的“小我”
文字的承载能力是无限的,因为作者的情感,就蕴藏在它的内核里,需要你去仔细揣摩、感悟。孩子的视角,是父亲的另一双眼睛;作者的视角,也是我们的另一双眼睛。
新法制报:我注意到在《微批评》一文中,7岁的他发现长沙某大路的地下通道出口竟然在绿化带里,人无法通行,为此发出感慨。这眼光已经属于新闻记者的眼光了,当时您什么感觉?
熊小平:孩子注意到这个问题,还提出质疑,出乎我意料。我当时有点欣喜,第一是觉得他的观察力很强,第二是他开始自觉关注社会的、公众的问题,隐隐不再是单纯的“小我”。
新法制报:有想过做篇新闻报道吗?
熊小平:没有。那是新城区,做稿子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后来我分析,当时潜意识里可能是想:孩子的成长、观察和思考不应该被打扰,成人应该尽量不去影响他们,顺其自然适当引导就好,保护童真,减缓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新法制报:书中很多篇文章呈现了两层意思:既有孩子的世界,又有您自己的感悟,应该是孩子成长的经历、故事最后触动了您,给人的感觉就是:孩子是您看世界的眼睛。
熊小平:确实。很多读者只看到了孩子成长的故事、成长的记录和家庭教育的思考。其实我在写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自己的经历,对于生活和社会的一些思考和感悟,隐隐约约会予以呈现。这是文章的另一个内核。可能主要还是我这个曾经的文学青年有那么点人文情怀吧,总想写得更透一点、更有深度。
4、记录生活和爱 对生命的一种再认识
如果所有的奔波,都是为了家庭,苦,未尝不是一种人生乐趣;如果所有的辛劳,都是为了孩子,累,未尝不是一种甜蜜。当我们面对未来,左肩上的家人、右肩上的爱,或许是最强大的动力。
新法制报:目前销售情况如何?反响如何?
熊小平:出乎意料的好,第一次印刷的1万多册基本销售完,“当当”和“京东”刚上架,还有少量。正在商量第二次印刷。有位读者说这是他难得的一次阅读经历,“总是迫不及待想读下一篇”。中南大学一位副教授说,他的双胞胎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孩子最近每天睡前都要妈妈给他们读这本书的篇章,特别爱听。
新法制报:等孩子结婚的时候,您应该可以给他准备好几本书作为礼物了。
熊小平:我会在他小学毕业的前后出第二本,书名暂定为《让你知道我爱你——熊爸带崽记第二辑》。以后的出版频率会怎样,尚无计划。一位朋友笑言至少要在3本以上,否则感觉上不完整。
新法制报:估计您以后会写得更勤,因为随着孩子思想慢慢成熟后,他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可能会让您对这个社会更有感触。
熊小平:预测如此。不同年龄段,他都会呈现不一样的有意思的语言和思想,这就要考验我的发现和累积了。10岁以后,孩子的语言少了童趣,父子之间主要在于对话间的思想交流,我目前已经开始写一些跟他的“对话录”。朋友说到他读大学了,估计是“书信录”。
新法制报:你觉得自己的育儿方式有值得他人借鉴之处吗?
熊小平:读者海量留言,让我坚信有。书中很多篇章,被许多教授、学者、老师、家长等大量转载和评论。读者留言,类似“恨不得把孩子变小重新教育”的很多。当然,我提供的不是四海皆准的理论,我只提供参考模式。
新法制报: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您的感悟,你最想说什么?
熊小平: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因为成长过程的爱与快乐是不可替代的,陪伴孩子的成长是双向的,是我们成人对生命的一种再认识。
原载2018年5月18日《新法制报》,原题为《熊小平: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法媒老总原生态记录陪伴儿子成长过程 以独特方式帮助孩子感受时间延长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