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用的诗书,做从容的灵魂——我的同济室友老幺

文摘   2024-06-02 06:45   湖南  

作者:杨亢余(上海陆家嘴某金融机构资管)

周末,阳光明媚,我又散步来到了同济,重复着一个几十年不断重复的动作——驻足在学五楼门前,抬头朝302窗户(三楼从东往西的第一个窗户)方向张望,试图窗户里能探出30年前熟悉的面庞,或者在其晒衣架上再找到一件熟悉的衣服。

19949月,302迎来了新的8位青春少女,她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开启了大学的华章。30年过去,姐妹们各奔东西,留下老大,黏在杨浦这块土地,隔三差五地回母校看看,努力感受一下姐妹们留下的余温。


今天,我带大家一起走近室友老幺。

 老幺,大连人,高高的个头(寝室最高),长长的颈脖上托着一个智慧的大葫芦,白皙微粉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双忽闪忽闪精灵的小眼睛。

 跟姐姐们紧张穿梭在教室-寝室-食堂相比,老幺多了几分淡定与从容。早起晚睡基本不是她的事,死啃书本更是要了她的命。还在我懵懵懂懂反复啃课本时,课程内容却只是老幺关心的一部分,课后她选择坚持上《大学语文》,选择来往穿梭于学校图书馆、同济一条街、南楼6楼和教工餐厅二楼之间,津津有味地品读中外名篇(《悲惨的世界》、《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百年孤独》)、赏析中外电影、翻阅中外动漫系列甚至小人书。周末或者小长假,老幺还可能安排来个甜品——游游上海毗邻的江南其他城市,赏江南美景,观江南习俗。30年前中国的交通没有现在发达,估计她上大学前没下过江南。老幺基本不卷“有用”知识的这份从容,一点也没有影响老幺的学业,我清楚记得她英语四级满分,六级也是95哦(100分制)。

毕业后,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同事、领导、孩子的老师、孩子同学的父母、同龄的老乡和大家庭成员),我们需要沟通的事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步入社会后,我逐渐认识到成年人的世界经常是灰度的,不是非黑即白,而且绝大多数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另外,我发现,成人的旅途中,失败/没有结果/不达目标是常有的事情,成功/达成目标是偶尔发生的事情,而且成功也远不是个人能决定的,它通常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协调,并且取得的成功有时候可能还是“种瓜得豆”的那种成功。

面对着世界这么多的灰度与不确定,怎么办?以前的教科书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我开始尝试接触一些“无用”的书。时间长了,我发现看似“无用”的闲杂书籍(历史书,哲学书,小说等)有时候似乎有意无意地为我分享了适应某个场景的参考答案,比如,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的某一场景似乎跟我曾经经历的情况有好几份相似,主人公的解决办法也为我提供了启发。随着书读得逐渐增多,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

这些经历让我回想到了老幺的大学生活,老幺是不是早我几十年就充分享受了读“无用”之诗书的好处?

老幺早我经历了人生一件重大事情。大二下学期开学,她母亲在从上海返回大连的火车上意外离世。我仍然能清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真不敢想象老幺到家第一眼看到紧闭双眼不能再醒的母亲会是何等悲痛,当时都悄悄地抹了好多把泪。她返校前几天,我惶惶地等待老幺的归来,准备了一肚子的安慰话。老幺回来了,她带回了母亲的遗照并悄悄放在了床头,除了寡语外,她几乎没有其他变化。现在回头看,“人生无定数,父母难保百年春”,少年丧父失母的孩子岂止老幺?欧阳修、范仲淹、诸葛亮、胡适,好多好多。我们的老幺可能在她博览群书时很早就读到了这些故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她就能很快调整过来,化失母之痛为前进的动力。

后来,老幺还主动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路。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三年后,她去了新加坡工作,之后开启了幸福的跨国婚姻,并于2018年再次选择举家移民澳洲,今天她已经是两儿一女的母亲。这一路走过来,老幺在一件件决策时一定也经历过纠结。比如,作为父亲的独女,上海离大连就老远了,她又如何选择走得更远?另外,她这一路从北到南,一次次走入陌生的环境,融入异国文化,并在异域扎根并开枝散叶,这是如何做到的? 还有,我们普通人两个中国人结婚后也经常磕磕碰碰,有时婆媳关系弄得鸡飞蛋打,老幺又是如何接纳异国小伙,融入异国家庭,还跟异国公婆和谐相处?再有,中国夫妇经常一个娃也养得焦虑不安,不知道老幺又是如何搞定三个娃娃的?平时微信交流我能更多感受到的是老幺的阳光、包容与爱,很少感觉到她的担心与焦虑。

现在,唯成绩论英雄。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危言下,孩子的教育不再只是家庭、学校关心的事情,还有很多外部教育机构、课外辅导老师把目标也定在了孩子身上,从而导致相当部分孩子周中在学校学,周末在外面学,甚至白天在学校学,晚上去机构学,结果部分孩子抑郁了,部分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只好装着在读。

现在的孩子真的不容易,他们的时间都被“有用”的内外课堂填满。带您走近老幺后,您是否有新的感觉?您如果是一个还有读书娃娃的父母,老幺的故事能否给您新的启迪?

特别荐读:

1、善待一株油菜——520特别记录

2、毕业季,我做过的两件糊涂事——致即将毕业的年轻人

作者简介:杨亢余,二十世纪70年代出生于湖南宁乡花明楼,本硕毕业于同济,挥别校园即开始沪漂,现就职于上海陆家嘴某金融机构资管。年近知天命,闲时开始思考过往的经历(求学,育儿,工作),偶尔下笔成文,努力留住记忆,寻找新的使命。


跟熊猫散步,一起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欢迎关注本号!

阿木这首歌配这篇文章蛮好的:
     

熊猫散步
存储时间,记录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