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
在传播过程中被严重扭曲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被误解或扭曲。整个价值投资的理论体系,从始至终应当是以人为本的,而非以标的为本。企业本身,作为投资标的,仅仅是一个基础或工具,它只是构成投资机会的一个外在因素。
真正的投资机会的出现、机会的占有以及最终的投资回报率,全部都取决于人。
二、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两段历程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1989年,富国银行陷入加州房地产危机,业绩大幅下滑,市盈率和市净率也急剧下降。当时,富国银行的市盈率降至5倍左右,正是在这种低估值的背景下,巴菲特开始介入,持续买入,直至1994年。
到1999年,巴菲特在富国银行的投资回报达到了接近10倍。
这10倍的收益,主要是得益于市盈率的提升。由于巴菲特在2000年前后从富国银行中获利,巴菲特对该银行的信心大增,甚至开玩笑地说,他希望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富国银行的管理层。
然而,进入2000年后,富国银行已完全摆脱了危机。银行的市盈率回升至20倍,市场对其未来前景充满信心。此时,巴菲特开始再次大规模投资,陆续投入了约100亿美元。然而,经过近20年的投资,这笔资金的年化回报率仅为3%至4%,几乎与存款利率持平,未能产生任何超额收益。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2000年后,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发生了变化。当初低估值带来的超额回报是由市场的恐惧情绪驱动的,而此时富国银行已不再面临危机,市盈率达到了20倍。巴菲特此时秉持的是“合理买优秀”的原则,认为富国银行的优秀竞争优势能够为其带来超额收益,但他忽视了低买的原则,没有在市场恐惧时贪婪地买入。
三、巴菲特投资
富国银行的成功原因
1989年,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时,富国银行的基本面相当不确定,面临许多困难。正是在这种困境中,市场情绪极度悲观,导致富国银行的估值被大幅压低。市场的恐慌情绪,恰恰为巴菲特创造了一个投资机会——低估值。
这时,市场恐慌引发了低估值,而巴菲特正是通过这种低估值抓住了机会。在市场普遍恐惧的情况下,巴菲特采取了逆向操作,主动出手投资,主动买跌,主动买低奠定超额收益。
四、价值投资的本质
从市场情绪中找机会
危机与机会的关系: 价值投资的机会根本不是来自于标的本身,而是来自于标的所面临的危机。危机引发了市场恐慌,进而形成低估值,这才是投资机会的真正来源。
市场情绪与低估: 从人的角度来看,危机的刺激往往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导致市场的低估。而正是这种低估,孕育了投资机会。因此,在我们讨论的这个节目中,人的情绪被视为机会的源泉。具体来说,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正是源于大众情绪的波动。然而,这种情绪的产生并非无缘无故,它通常是由基本面的危机引发的。投资人如果脱离了市场的情绪波动,便没有这些机会。所谓机会就是标的物的竞争因素,纯粹胡扯。
逆向思维的核心: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中,富国银行至少在巴菲特买入时,是美国最重要的银行,基本面非常强势。然而,从2000年起,巴菲特投资的100亿美元,回报率与存款利率相差无几。尽管富国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并不低,但股价却没有相应上涨。原因在于,巴菲特当时买入的估值过高。市场普遍乐观,巴菲特也没有进行逆向投资,因此缺乏恐惧情绪,未能创造超额收益。
在我们这个节目中提到的价值投资的核心理论是,人的情绪是机会的来源。情绪越扭曲,机会越大。危机刺激下,人的恐惧情绪创造了机会。那么,如何把握机会呢?机会的产生依赖于他人的恐慌,机会的占有则依赖于你的逆向思维。只有逆向投资,才能赚取超额收益。
所有的价值投资大师,无论是分散投资还是集中投资;是否使用杠杆;是否选择周期性行业或消费品,这些差异并不影响核心原则:价值投资的共性是逆向投资。你是否能够逆向投资,才是你是否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或理性投资者的关键。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无危机不价值。没有基本面的危机,就没有超额收益。
无恐惧不价值。没有恐惧情绪,市场就没有机会和价值。
无逆向不价值。没有逆向思维,就无法赚取超额收益。
五、基本面与估值的关系
股权派常常说,买了那些有竞争优势的优秀公司,就能获得利益。这种说法纯粹是胡说八道,完全误导人。我为了学术、为了真理,不怕得罪这些股权派。股权派的市场确实很大,他们成天聚在一起讨论什么茅台、腾讯,好像他们说的都是天经地义的,但实际上,很多都是纯粹的胡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二级市场上,任何一只股票,不论它是否优秀,都每天受到几亿人评估。这些评估有时候会出错,甚至错误得离谱。无论是好公司还是坏公司,都会被市场评估。而在这个评估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
评估价与合理价格一致:此时,既没有风险,也没有机会。
评估价低于合理内在价值:这是安全边际,意味着存在机会。
评估价高于合理内在价值:这是风险,因为股票的价格已经高于其内在价值。
因此,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并非来自于公司基本面的优劣,而是来自于市场对于这些公司价值的评估是否准确。每一只上市公司都在二级市场上接受评估,好的公司和不好的公司都被市场评估,而这种评估随着市场情绪和认知的变化而波动,每一秒钟的评估价格都可能不同。
举个例子,即便你是一个像“王氏集团”这样优秀的公司,上市后也依然会被市场评估。而一个业绩不佳的公司,尽管业绩逐年下滑,依然会在市场中被评估出一个价格。因此,投资的机会实际上来源于股票被低估时的“安全边际”,而不是仅仅看基本面好坏。即便是一个好公司,如果市场对其估值过高,也可能没有投资机会。
例如,茅台确实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在不同的价格点,其投资机会是不同的。假设你在100元买入茅台,并且股价涨到1000元,你的收益接近10倍;但是,如果你在1000元时买入,即使股价涨到2600元,收益也只有1倍多,这就没有超额收益可言。茅台的净利润增长率从100元到1000元与从1000元到2600元的差别并不大。
因此,在二级市场中,无论是优秀公司还是不优秀公司,都会被评估出三种结果,分别代表着机会,风险和既无机会也无风险。
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更决定于评估,以及评估的对错与高低,而不决定于标的了。
六、价差
股权派的观点,纯粹是有意无意地误导投资者。我认为他们之所以误导,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二级市场的运作机制。真正的机会或风险,源自于评估和评估结果,而不是单纯的公司基本面。做生意就是追求价差,价值投资也是如此,目标就是通过买入低价、卖出高价来获利。
股权派把价值投资简单化,误把它当成是“买优秀公司”或者“买黄金”那样的事。实际上,价值投资的本质是通过价差盈利,这就像你卖黄瓜、我卖黄金,赚取的都是价差。而这个价差的来源,在实业中是空间的差异——比如我从乡下带菜到市中心卖,而在二级市场中,价差是通过时间的差异创造的。投资者的情绪、市场的情绪波动,才是创造这一差价的根本因素。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在二级市场做价值投资,确实和标的有关系,但最核心的本质依旧是价差。就像在实业中卖黄瓜或黄金赚的是空间价差,在二级市场中赚的是情绪和认知带来的时间差。
这也回到了董某人(老董)对价值投资界贡献的一个重要理论:投资者的机会是一个过程,而非某个具体的实体。二级市场的本质就是通过价差盈利,而这种价差正是由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和认知所创造的。
七、情绪
二级市场的价差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假设在某个时间点之前,比如9月24日之前,市场情绪普遍恐慌,几乎所有的股票都被抛售,价格被压得很低。那时的市场情绪是极度悲观的,投资者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然而,到了9月24日之后,进入10月,同样的人,他们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乐观,甚至是过度乐观。那些在7月、8月时不敢买股票、甚至抱怨股市低迷的人,到了10月却开始疯狂买入,情绪从恐惧转为贪婪。这个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股价的变化,从低迷到上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价差。
这个价差并不是瞬间产生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的波动而产生的。因此,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实际上是由大众的情绪波动所驱动的。恐惧和悲观情绪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它们有时间差。一个阶段的恐惧会被一个阶段的乐观所取代,再到下一轮的恐惧,这种情绪的交替,创造了价格的波动,也就是机会和风险的交替。
因此,投资机会是一个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机会的产生。这个过程从恐惧到贪婪,再从贪婪到恐惧,始终是情绪的变化推动的。在这个过程中,股价不断出现低估和高估,正是这种交替,构成了市场中的机会和风险。
这一切的核心,正是人的情绪。
正如格雷厄姆——价值投资之父所称的“市场先生”。所以,价值投资的核心任务就是理解市场先生,赞美市场先生,研究基本面虽然重要,但它服务于理解市场先生的过程。
市场先生代表的是情绪的波动,而战胜市场先生,才是价值投资的真正目标。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
本文所有涉及到证券市场分析及股票研究探讨的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代表对任何人的证券投资和股票交易的建议和依据。投资者据此操作,收益和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