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纯:
上周人大审议通过的10万亿化债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关注的点在于这个化债出来之前有非常多的小作文对这个政策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有各种解读。针对银行股投资者的关心集中在这个点上,大家认为这6万亿也好,10万亿也好,都不是地方债务转成中央政府的债务,只是债务的延期,并非债务的转移或者消除,是没有直接增量的。
从本质上看,是防止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衰退,意思是说人大这个会议对银行是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怎么看这个问题?
董宝珍:
这个观点是不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背景已经发生了质变,这个观点还把人大通过的10万亿
和2008年的4万亿对比,意思是说这个政策力度远不及4万亿。这完全是错的,他不了解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质变,依旧还以静止的观点刻舟求剑。
2008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还有很多机场、高速公路需要修建,很多甚至还在延展,那个时候西部大开发,大基建是有市场需求的,最集中的就是高铁建设,是为了拉动经济而建设的。2008年中国经济受到冲击的时候,推出大基建振兴计划,4万亿配套资金投入了基建、公用设施、基础设施。因为当时中国需要建设这些基础设施。
15年过去了,中国高铁全球第一,中国社会广泛的基建项目都趋于饱和。当时的举债4万亿元基建项目既解决了社会需求又对冲了经济动荡是有客观合理性的。
今天2024年,转眼2025年了。中国已经完成了基建驱动的时代,大规模财政扩张拉升投资基建的社会背景已经没了。
所以,这个观点是一个经典的刻舟求剑,根本就不去研究某个政策能起到的效果,他的背景条件应该是什么。
现在中国基建饱和以后的这一轮转型就是要把通过建设基建项目推动经济的模式转到科技创新。因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科技层面、产业升级层面的。所以,现在的宏观政策就是托底稳住。
现在没有规模放水,不需要恢复土地财政,这个政策避免再给10万亿弄进来产生更多坏账。
所以,这个政策科学性在于主要是托底。地方政府已经被存量债务捆住了手脚,再给他背一屁股债也不敢干了。债务最小化会引发经济活力不足。大家都想着还债,社会需求就不足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通过人大、财政部对债务转化,既保证还债又不用操心还债,集中精力操心发展,去解决民生问题,去解决科技创新、绿色能源和高端制造业。这个政策就是给地方政府卸包袱,把存量债务卸掉,一定要实现产业升级。
大家知道,现在我国东部和西部就是两个世界,东部已经是中等发达国家了,西部还是发展中国家,时代发展到今天,东西部差距会拉的更大。因为科技需要营商环境,高科技需要产业集群。
在发达地区成长出高科技的概率是最大的,落后地区比如西藏可以搞旅游。发展成绿色能源,还是旅游就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结合自身条件去创新。所以,不会给地方政府很多钱大水漫灌。这是我们对一个事情的这个评价。
王贤纯:
我们对一个事情的评价只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的水平比较弱,一定是要把它放到整一个大背景、大的逻辑去思考这个问题。中央的这种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加有效率地去创新,而不是乱投资,创新是用脑子想办法,不是拿着钱大规模的灌。
第二个是中央要说不仅是10万亿,60万亿都有可能。现在中国的这个负债率只有57%,像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120%,如果按照现在130万亿的GDP的话,还有差不多六七十万亿的负债规模。
就是说中国的负债水平是很低,这些工具没有出来只是想要循序渐进,在合适的时间更加有效率地发出来,并不是一股脑推出来。
董宝珍:
以人大的方式通过财务政策,财政部部长提前一个月进行公开记者招待会,实际上表明了一个姿态,具体是几万亿是等而下之的第二位。
第一位就是说政府已经看到问题并且已经采取行动,决心要通过政策的介入把经济拉起来,把股市拉起来,9.24和这些财政政策结合都是广泛的一系列政策一个集体,这些政策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政治意志,就是一定要把
中国经济、中国金融、中国股市拉起来稳定住,让经济升级。你说的后面还有各种招数是非常多的,这个是非常有启发价值的。人大也没有说未来5年就这一个政策,这些观点有时候都没有考虑到动态变化,人大公开发表这个很罕见,他将用罕见的一系列政策不达目的不罢休,国家还有非常多的货币工具、财政政策百宝箱,然后动作的持续推出就锁定了未来。
过程有曲折性,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要太悲观,大势已经起来了,方向已经确定了。
2024年凌通盛泰三季度报告
2024年凌通盛泰三季度报告(上):市场周期性危机的本质原因是估值不合理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
本文所有涉及到证券市场分析及股票研究探讨的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代表对任何人的证券投资和股票交易的建议和依据。投资者据此操作,收益和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