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大药企的崛起秘籍!

文摘   2025-01-22 17:47   新加坡  

引言:创新和研发效率不断走低,是近几十年来药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关于这一点,胖猫之前也专门分析过数据《激增的研发费用,萎靡的研发效率!
药企做梦都在为提高研发效率想辙,由此开展的活动包括公司并购、产品BD、合作开发、开发个性化药物和孤儿药等。
其中一个非常好用的策略是“校企合作”,从高校研究所中倒腾早期产品实现转化!
从理论上看,药企合作可以减少药物开发的初始发现阶段所需时间和工作来提高临床的成功率,大幅提高研发效率。
其实,这个路子大药企一直在做,但真实效率如何呢?(这还有一个时髦的英文,from bench to bedside,中文化的名字叫“转化”或“产学研结合”)
一项对近800个校企合作(肿瘤药物领域)的研究发现:在早期发现阶段校企合作进入I期的成功率是9.9%,从临床前阶段进行校企合作的项目进入I期的成功率是24.2%。

在发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中,单纯的财务投资项目进入I期的成功率仅仅为0.8%,而共同开发模式的合作成功率为25.4%。这说明了,对于早期的项目成功,药企的开发经验远比财务重要!
分析还发现,在药物形式上,CGT疗法的I临床进入成功率比小分子高 15.7%。在肿瘤适应症方面,血液瘤的进入临床I期的成功概率比实体癌高15.3%。

图注:从合作模式看,F.I.代表纯财务投资,从药物形式看,S.M.代表小分子药物,P/P/mA/A代表,多肽、蛋白、单抗和ADC。其它的代表不再赘述。

从整体分析看,学术界的早期肿瘤项目,能否成功进入临床和合作公司的参与程度有关。开发和责任越多地转移到合作药企(从简单的资金投入→共同开发→授权许可)进入临床的概率越大!

所以,校企合作,高校出创新,企业不能光出钱,必须得搭配上项目的开发经验!

这一点,在和高校做BD以及制定公司BD战略规划的时候至关重要!

其实,高校的早期项目通过BD的形式实现转化对双方是共赢的选择。从上述研究中,不难看出,虽然高校创新能力强,但把创新转化成“药品”确实独木难支!

那高校如何把项目BD给药企呢?

这个问题从交易的技术层面涉及到两个方面,交易架构和定价!

两个方面咱们之前都有写过,过于合同的看这篇《深度解读,高校和药企怎么谈BD合同?》,关于定价的就看这篇《学术机构 VS 药企,谁的管线值钱?》。

当然,高校教授转化实验室技术,自己创业成功的经典案例咱们也分析过《BD交易的教科书,Biotech学习的好榜样!》!看这几篇就够啦!

最后来个剧透:春节期间,胖猫会推出BD合同深度解读系列文章!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胖猫的生命科学札记
洞察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聚焦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医药新技术、新靶点、新疗法重点分享生物医药BD、项目管理等实战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