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启明|海外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之路——美联储

财富   财经   2024-09-12 07:43   北京  

明明  周成华  余经纬  赵诣

这一轮货币政策框架变革过程中,央行为实现数量端中介、操作目标向价格端目标的转型采取较多操作。回顾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向价格的转型过程、影响,我们发现触发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三大目标间传导效率的下降,而转型的过程中伴随充足准备金框架建立,以及利率走廊机制的形成,高效的价格传导机制则是转型成功的前提之一。


最终目标从维护金融稳定,到实现抗通胀、稳就业的“双重使命”。


美联储成立于20世纪初的银行大恐慌后,承担“最终借款人”责任,在危急时刻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以维护金融稳定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1930年代“大萧条”和通胀高企等经济发展问题后,其最终目标从单一维持金融稳定转向提振就业、稳定物价乃至促进经济增长扩张。1977年至今,美联储将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双重使命”。



伴随充足准备金框架构建,价格转型势在必行。


1978年到1995年,美联储更多关注M1、M2增速等数量型政策目标,操作工具包括借入准备金等数量端工具。1995年至今,美联储明确联邦基金利率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2008年后美联储实现稀缺准备金向充足准备金框架的转向,数量工具效率降低而利率走廊机制逐步建立,货币政策进一步向价格端转型。



高效价格工具构建是伴随政策框架转型。


美联储通过设定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并利用超额准备金利率、隔夜逆回购利率等政策利率来调控短端利率。在充足准备金框架下,超额准备金利率作为利率上限,隔夜逆回购利率作为利率下限,共同构成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运行的边界。在利率走廊之外,美联储的短期利率工具还包括贴现窗口利率,贴现窗口是美联储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工具,其利率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限挂钩,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和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对我国有何启发?


观察美联储三大目标切换时点的金融环境变化,不难发现维持操作、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匹配是触发转型的关键原因之一。其次,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前提是建立高效的价格传导机制,强化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引导。再者,相较于美联储在充足准备金制度下的框架转型,我国仍处于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中,仍能结合数量和价格工具支持中介目标,在政策利率的调整幅度以及数量工具的投放规模上更加可控。



风险因素:


美联储等海外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超预期,美国流动性波动超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