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编译】与硬脑膜动静脉瘘相关的发育性静脉畸形:发病机制和出血风险

健康   科学   2024-07-08 20:29   上海  


本次王文佳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与硬脑膜动静脉瘘相关的发育性静脉畸形:发病机制和出血风险》,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的Edoardo Agosti介绍了DVA和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其出血风险,结果于2023年3月发表在《Frontiers in 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Edoardo Agosti, et al. Front Surg. 2023 Mar 21;10:1141857. doi: 10.3389/fsurg.2023.1141857】



研究背景


发育性静脉畸形(DVA,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传统上被定义为良性先天性病变。相比孤立性DVA,与动静脉瘘相关的DVA可能有更差的临床意义。来自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的Edoardo Agosti介绍了DVA和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其出血风险,结果于2023年3月发表在《Frontiers in Surgery》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根据PRISMA-P(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方案的首选报告项目)指南,对DVA和dAVF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



研究结果


该研究最初确定了678篇论文,但最终仅纳入9项研究进行定性分析。图1显示了根据PRISMA标准进行的论文筛选流程。


图1. PRISMA图显示了研究策略和论文筛选流程


该研究最终纳入分析的9例患者,其中男性6例(68%),女性2例(22%)。发病时的中位年龄为18岁(范围3-32岁)。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出血(5;56%),3例表现为与血管畸形破裂无关的症状(33%),1例是偶然发现的(11%)。每个病例的具体表现见表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中位数为14(范围10-15)分。在56%的病例中,DVA位于幕上。大多数位于幕上的DVA主要引流至上矢状窦(80%),而所有幕下/混合型DVA主要引流至第四脑室室管膜深静脉。所有幕上dAVF均流至上矢状窦,而幕下/混合型的dAVF主要引流至颈静脉球、Rosenthal静脉或横-乙状窦(75%)。大多数dAVF归为Cognard II a+b型(67%),少数病例归为I型(22%)和V型(11%)。每个病例的治疗目标为dAVF,大多数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78%)。78%的病例中dAVF完全闭塞,无围手术期并发症。


表1.每个病例的具体表现


此外,DVA可能代表了对dAVF引起的局部区域静脉引流改变的动态代偿性反应(图2)。


图2


图2经过Monro孔区冠状切面,双侧大脑半球正位图显示与2a+b型dAVF相关的DVA表浅引流静脉的血管构筑图。深部白质主要以异常的离心方式引流至脑浅静脉。这些静脉汇合为一根静脉,称为DVA收集静脉。收集静脉作为DVA的主要引流静脉,并继续作为扩张的皮质静脉,连接到上矢状窦。图中还展示了DVA和室管膜下静脉之间的连接。DVA收集的皮质静脉与dAVF的动脉部分有瘘口连接。因此,根据Cognard分类,该dAVF为2a+b型,既有直接引流到上矢状窦,也有引流到DVA的皮质静脉。



研究结论

该研究探讨了DVA及相关dAVF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结果。尽管普遍认为DVA是良性先天性病变,但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和影像学证据支持其可能具有获得性起源,静脉系统似乎在其出生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关注发育性静脉畸形(DVA)

基于ASL的MR血管成像技术鉴别静脉为主的脑动静脉畸形和脑发育性静脉异常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王文佳 医师



审 校




吴培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识别左侧二维码

进入精选编译专栏

查看更多编译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短视频”功能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学习内容长按识别二维码抢先体验!

请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原文。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神介资讯
【脑医汇】品牌旗下新媒体,传播、分享神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理念,致力成为中国神介领域最专业的新媒体、在线教育及数字营销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