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至3日,华夏神介同道齐聚郑州,共赴第九届中原脑血管大会。会议融入少林文化特色,开展少林演武场等特色板块,为青年医师提供交流疑难杂症、学习创新理念的平台。微创脑科学™携手河南省人民医院周志龙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春雷教授、RAPID MEDICAL的YAIR SIMES、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子付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勇教授、开封市中心医院毛中臣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涛教授以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赵瑞教授共同探讨出血、缺血、狭窄三大领域的治疗新进展。
河南省人民医院周志龙教授分享了一例Tubridge密网支架治疗先兆破裂大型动脉瘤的疑难病例。患者右侧海绵窦段大动脉瘤,有先兆破裂征象。由于直接超选困难,微导管瘤内成袢超选至大脑中动脉M2段,随后引入2.5mm*15mm支架在远端锚定,微导管得以成功解袢。但交换支架微导管时,由于瘤腔过大,微导管在瘤腔内陷、成袢。中间导管跟进至动脉瘤远端以增强支撑力,随后输送6.0mm*45mm Tubridge密网支架,头端定位于颈内动脉末端A1起始部。建立左侧通路,5F指引导管置于右侧颈内动脉,栓塞微导管经预塑形超选动脉瘤,弹簧圈致密填塞以规避出血风险。最后,球囊由远及近依次扩张促进支架贴壁,Tubridge密网支架打开良好。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栓塞致密、血管通畅。
开封市中心医院毛中臣教授指出,Tubridge密网支架因顺应性好、显影性强,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神通医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推出了全新Tubridge支架改进版。改进之处包括调整远端喇叭口的角度,使其更容易打开,同时对两端进行了圆润化处理,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并提高贴壁性。此外,通过增加编织密度,提升了径向支撑力,改善了在迂曲血管中的贴壁情况,并降低了推送阻力。提高了金属覆盖率,从而增强了血流导向能力,降低了向动脉瘤内疝入的风险。
毛教授分享的临床案例也表明,Tubridge支架改进版在实际手术中表现出了更好的性能,例如在处理复杂的动脉瘤时,改进后的支架在推送过程中的阻力更小,且在狭窄段的打开情况也更好。尽管Tubridge支架改进版在临床使用中显示出了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手术风险,但是否为完美的选择还需要通过长期的随访和复查来确定。
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张涛教授参与了Tubridge Plus的临床研究,并在会议中分享了该院纳入的10例患者的研究情况。尽管部分病例的长期愈合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但大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和中期均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张教授对Tubridge Plus的整体性能给予了正面评价,特别强调了支架展开和显影能力方面的显著提升。随着更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有望对Tubridge Plus的长期疗效进行更为精确的评估。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赵瑞教授展示了Tubridge Plus密网支架的临床研究成果(Parat Plus)。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评估6个月时的完全闭塞率,而次要终点则包括12个月的完全闭塞率以及成功治疗率、目标动脉瘤的再治疗率等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月时,完全闭塞率达到69.79%,而12个月时这一数字上升至84.78%,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密网支架的治愈效果逐渐提高。在成功治疗率方面,6个月时为73%,而到了12个月时,这一比例显著提升至91.3%。在安全性方面,研究显示,在治疗后的1个月内,卒中或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支架内狭窄的案例为3例,且从6个月到12个月期间没有发现新的狭窄或闭塞案例。
赵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几个具体病例,这些病例展示了Tubridge Plus在不同类型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他特别强调了术者经验和技巧在手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在应对特定挑战(例如远端贴壁性问题)时的策略。最后,赵教授呼吁国内产品能够积累更多的上市后临床数据,以便为医生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春雷教授指出,ICAS病变在中国的发生率是北美地区的5倍左右,如何平衡内科治疗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局是经十几年探索后仍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药物治疗ICAS安全但易复发,介入治疗疗效确切但术后并发症需妥善管理。与自膨支架相比,球扩支架操作简单,支架球囊一体,无需二次交换。此外,球扩支架定位准确,支架释放时不移位,狭窄成型良好。球扩支架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输送困难与贴壁不良,但随着通路器械的升级,支架到位问题在逐渐解决。
精准评估管壁情况对于ICAS的治疗尤为关键。2020年以来,OCT、远红外成像等新兴技术的运用为血管内介入手术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王教授在多个ICAS病变的术前分析、术后评估及随访观察病例中使用了OCT技术,对狭窄和斑块进行精准分析,使球扩支架的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血管安全再通、血流改善明显。总体而言,对于颅内狭窄病变,球扩式支架的作用不可替代。新技术、新器械、新药物将进一步推动ICAS介入治疗的发展。但提升术者经验、完善术前评估、谨慎患者选择、严格围手术期管理仍是并发症防范的主要策略。
南阳市中心医院刘义锋教授提到,椎动脉是后循环系统的重要供血血管,椎动脉起始部是最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因此成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起源部位。对于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治疗,血管内介入手术因安全有效成为首选治疗手段,但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风险较高。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因素有:斑块钙化严重,支架贴壁不良,血管弹性回缩;支架植入后平滑肌增生,导致管腔丢失;支架内皮化进程缓慢;支架断裂。
有研究表明药物支架可降低长期再狭窄率、症状复发率与再治疗率。Bridge支架独特的刻槽载药设计,避免无效面涂药,减少了药物副作用。Bridge搭载雷帕霉素,靶向点灌,有效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事件。结合PLA可降解涂层,还可防止输送过程中的药物脱落。此外,Bridge采用L605钴基合金材质,提供更强的径向支撑力和更优越的抗疲劳性能。“n”与“s”+“—”连接单元的结构设计使Bridge兼顾支撑性与贴壁性。
在一例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患者,刘教授对病情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首先使用球囊预扩张,评估狭窄病变性质、测量长度的同时为支架通过提供便利。患者狭窄远端管腔较粗且平直,再狭窄风险相对较低,应用普通外周支架;近端应用Bridge药物洗脱支架追求更好贴壁、避免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风险。术后即刻及6个月复查,血流再通良好,未见并发症。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勇教授指出,椎动脉开口部介入治疗面临再狭窄率高的困境,这可能与裸支架的局限性以及血管解剖特点有关,特别是椎动脉的厚平滑肌层导致增生显著。药物支架在预防椎动脉开口部再狭窄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能够减少症状复发和避免患者再次治疗的需要。宣武医院的数据显示,药物支架在早期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率,然而,也存在一些药物涂层支架可能存在远期再狭窄的问题,这可能抑制了其长期疗效。
Bridge支架与传统药物支架不同,采用刻槽载药技术,减少了药物用量,并且只针对血管壁一侧抑制内皮增生,从而降低再狭窄率,同时避免了远期炎症反应和血栓事件的风险。研究随访显示,Bridge支架在早期的再狭窄率非常低,半年的再狭窄率大约是3.7%,并且在长达5年的随访中,再狭窄率趋于稳定。
来自RAPID MEDICAL的YAIR SIMES分享了可调节取栓支架Tigertriever的操作要点以及国际上的应用经验。RAPID MEDICAL拥有独特的3D编织技术,确保Tigertriever支架在扩张过程中编织结构保持稳定。同时,Tigertriever采用DFT丝编织,支架在透视下完全可见,作为全球首款可调节取栓支架,临床术者能够根据血管直径调整Tigertriever支架的直径和径向支撑力,并通过按摩技术,实现与血栓的完美嵌合。此外,当支架回撤经过血管弯曲部分时,临床术者可以缩小支架尺寸,从而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风险。在TIGER试验中,Tigertriever展现了84.6%的再通率和1.7%的24小时sICH率,相较于同类产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表现更为卓越。
YAIR SIMES展示了众多Tigertriever成功嵌合血栓的术后即刻影像资料,图中清晰可见Tigertriever完整地将血栓包裹在支架内部。德国的一个病例中,使用Tigertriever在M2/3段一次取栓便实现了TICI 3级的再通。瑞士的一个A3段取栓病例同样是一次取栓便达到TICI 3级再通。此外,瑞士的P2段取栓病例、以及以色列和瑞典的取栓病例,均证明了Tigertriever的广泛适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子付教授详细阐述了可调节取栓支架Tigertriever在多种临床场景下的应用特性。针对ICAS病变,Tigertriever的可调节特性允许支架在狭窄部位释放支撑力,发挥类似球囊扩张的效果。在TIGER试验中,使用Tigertriever支架取栓的患者在三个月的随访中,有50%的患者获得了mRS小于或等于2分的良好预后。对于颈内动脉的大负荷血栓,Tigertriever的总体成功率达到了78.3%。MeVO对输送管径要求较高,而Tigertriever 17能够通过17系列微导管顺畅推送至目标位置,并能将血栓完全捕获至网篮内,血栓逃逸率低。
李教授还分享了使用Tigertriever在M1分叉处对硬血栓的抓捕经验:当遇到较大阻力时,可以提升档位调大支架径向力以嵌合血栓。在回收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扩张Tigertriever,一旦感受到阻力,应立即降低档位。对于一位心脏瓣膜置换、主动脉缩窄人工血管搭桥术后的患者,常规取栓通路难以建立,因此,选择了肱动脉入路,患者血栓位于M1分叉处且质地较硬,抽吸及单支架取栓均未能成功。因此采用了Tigertriever取栓支架+自膨式取栓支架的双支架取栓策略。在双支架回撤时遇到较大阻力,降低Tigertriever档位,两个支架共同拉出,成功再通血管。患者血管迂曲,抽吸导管有时难以到达目标位置。李教授表示可以在血栓远端打开Tigertriever,提供强锚定作用,随后抽吸导管跟进到位,“先拉后抽”,成功取栓。
总的来说,Tigertriever在多种取栓场景下都显示出其优势,使用时需注意技术细节,以减少学习曲线,充分发挥Tigertriever的最大潜力。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